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2021-01-17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1月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與著陸器成功分離,分別開展科學探測;1月11日,兩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019年11月,「玉兔二號」月球車實現「雙三百」突破,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

  今天,嫦娥四號已在月面工作滿一周年,經歷十三次月晝月夜考驗,「玉兔二號」月球車在地質條件複雜的月球背面累計行駛357.695米。一年以來,對外發布各級科學數據超過210GB,中外科學家團隊正在持續進行深入研究,並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

  嫦娥四號著陸器開展定點探測「靜若處子」,「玉兔二號」月球車開展巡視探測「動若脫兔」,一靜一動,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下面對嫦娥四號一年來經歷的主要飛控事件和部分典型科學探測過程進行簡要回顧。



「睡覺」和「醒來」——月夜休眠和月晝喚醒


  當月夜將要來臨的時候,「玉兔二號」按照預定策略行駛至休眠點,將車頭轉向南,固定側太陽翼朝東。隨著太陽高度角下降,氣溫逐漸降低,地面控制「玉兔二號」接通供熱裝置,引入「暖氣」。月夜來臨時,「玉兔二號」開始休眠設置,收攏桅杆和活動側太陽翼,「玉兔二號」進入「夢鄉」。度過14天後,新的月晝開始,陽光逐漸照射到「玉兔二號」上,朝東的固定側太陽翼達到預設發電功率後,自主喚醒啟動,電源接通、中心計算機開機、活動側太陽翼和桅杆依次展開,同時「玉兔二號」與「鵲橋」中繼星自主建立通信。地面駕駛員進行狀態設置,「玉兔二號」進入月晝工作狀態。



「玉兔迴旋舞」——原地轉向探測

  這是「玉兔二號」在原地「畫一個圈」,對月面選定地點進行360°轉向探測。行駛至預定探測區域後,依次分8個偏航角轉動一圈,在各航向角下紅外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開機探測,避障相機成像,探測完畢後將探測數據傳回地球。

 

「玉兔回眸」——車轍探測

  車轍探測是對行駛路線上車轍壓翻出來的月壤進行紅外探測。地面駕駛員事先計算好轉向角度,確保紅外視場覆蓋「玉兔二號」行駛的車轍。隨後根據地面發送的指令,轉向約180°,利用紅外光譜儀「回頭看」,對車轍進行探測,探測完成後繼續進行後續工作。



專注的「兔子」——定點探測


  定點探測是「玉兔二號」在「立定」狀態下,研究太陽高度角變化對月面某點的反射光譜影響。當「玉兔二號」行駛至預定地點後轉向至選定航向,隨後每隔兩小時進行一次紅外探測,適時進行紅外定標和中性原子探測,在月夜來臨前結束定點探測工作尋找休眠點。




「午休避暑」——進出月午


  月晝的「中午」來臨時,月表氣溫達到最高,「玉兔二號」轉至車頭向西,地面設置「玉兔二號」進入最小工作模式,進入月午「避暑」。隨著太陽高度角下降,氣溫逐漸降低,降到適宜工作的溫度後,地面設置「玉兔二號」退出最小工作模式,開始月晝「下午」的工作。

技術創新支撐嫦娥四號「奔月之旅」


  嫦娥四號所取得的主要技術創新包括:

  一是國際首次完成月球背面崎嶇環境條件下的高精度軟著陸探測。月球背面地形複雜崎嶇,可選著陸區面積僅有嫦娥三號的5%左右。為此,科研團隊發明了基於近月制動和環月修正雙層迭代的軌道聯合控制方法,具備了多發射窗口下「定時定點」著陸在同一狹小區域的能力;同時,為解決航跡起伏高達7公裡的安全著陸難題,設計了一種接近垂直降落的動力下降控制法,最終實現了著陸點自主選擇和精確避障。

  二是國際首次實現地月之間連續可靠的中繼通信。研製了首個用於深空的輕小型、長壽命中繼星和耐低溫的輕質、高增益、大口徑中繼天線,實現零下235度極低溫環境下的安全運行和精確指向控制;摸索出了使命軌道構型和軌道捕獲方法,解決了中繼星對月球背面探測器全時段穩定中繼通信難題。

科學成果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


  嫦娥四號四大科學目標是: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探測與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以及月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這一年,嫦娥四號成果豐碩,意義重大。根據各科學載荷所取得的數據,科研團隊重構了嫦娥四號月面下降軌跡,對著陸點進行了精確定位;獲取了著陸區形貌、構造、成分等地質信息,以實驗證據證明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對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地質演化乃至月殼早期演化歷史、月球深部物質結構及形成機理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實現了巡視區月壤分層結構的高精度成像,揭示了月壤分層結構的形成機理;獲取了大量中性原子、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及低頻射電頻譜等探測數據,並取得了初步分析結果。基於上述科學研究成果,嫦娥四號任務核心科學家團隊已在《Nature》《Science》等國內外期刊陸續發表20餘篇高水平論文,產生重大學術影響。

  這一年,也是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事業全面發展的一年。從年初嫦娥四號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到年末我國最先進、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復飛,以及一年以來嫦娥四號取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重型運載火箭立項取得重大進展。中國航天人敢於仰望星空,傾心擘畫著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中國航天人也善於俯首躬行,默默耕耘著建設航天強國的廣袤沃土。

  這一年,證明嫦娥四號任務是中國始終堅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一次成功實踐。後續,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繼續與世界人民一道,攜手探尋宇宙奧秘,為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謀福祉。

  「告別過去的成就,迎接新年的曙光,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國家航天局張克儉局長說。今年我國將迎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和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幹,在新年的曙光下描繪春天,篤定前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所說:「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為何著陸月球背面?五大原因詳解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月球由於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
  • 「嫦娥四號」探測器今年著陸月球背面
    其中廣受關注的航天任務包括:「大火箭」長徵五號將實施第三次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著陸,北鬥衛星組網高密度進行。  此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已公布了一次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計劃。這意味著,我國今年將實施至少36次宇航發射任務。
  • 人類首個在月球神秘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
    月球的背面一直背對著地球,關於月背的傳說有很多,比如上面有外星人、有納粹黨……在嫦娥四號著陸前,還沒有一臺人類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工作過。2018年5月21日,清晨要想在月背著陸,首先就要解決通訊問題,月球自身完美的屏蔽了所有來自地球的電磁信號。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成為人類第一個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人類的痕跡也終於落在了神秘月球背面的土地上,這是舉國榮耀的時刻,也是全人類的榮耀,嫦娥四號的著陸點位於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環形山,馮卡門環形山是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直徑約為180公裡,形成於約45.5億-39.2億年前,以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西奧多馮卡門的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馮卡門是錢學森的導師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騰訊科技 文/喬輝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通過中繼衛星通信。嫦娥四號將對月球背面環境進行研究,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進行研究,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
  •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傳回世界首張月背近照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傳回世界首張月背近照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1月03日 20:01 A-A+ 」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這是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嫦娥4號著陸月球背面後,美國人告訴你:中國在月球背面做了啥?
    繼嫦娥四號月球背面探測器從西昌基地飛天,2018年12月12日,嫦娥四號已經在離月球100公裡處首次完成剎車,中國瞬間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成功登臨月球背面的國家。之後,收到了鋪天蓋地來自許多國家和眾多國外網友敬佩的聲音,近日,就連老對手--美國媒體2月4日也發文,感嘆一番:中國到底在月球背面做了什麼?
  • 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圖片來自微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採用探測器自主降落在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目標鎖定2個「國際首次」
    來源:中國新聞網剛剛,嫦娥四號迎來新消息!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 科學家詳解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五大科學原因—新聞—科學網
    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著陸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為何如此神秘?
    為什麼嫦娥四號要登陸月球背面?在月球背面,有什麼奧秘?嫦娥四號是中國研發的登月太空飛行器,而它最終也在萬眾期待下登陸了月球。而它登月的位置是在月球的背面,這個位置有什麼特殊的嗎?為什麼在眾多地點偏偏選擇了這一處呢?這要從地理和傳說多方面說起。
  • 月球背面有「金字塔」?中國說出真相,嫦娥四號帶你看清月球背面
    月球的神秘面紗也被人類揭開,通過對月球的探索,我們知道月球的表面是沒有大氣層的,表面被隕石撞得坑坑窪窪,一片死寂沉沉的模樣,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這一發現令不少人都感到失望。但是要想登陸月球背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難度要比登陸月球正面還要大得多。不過我國為了探索月球背面,我國迎難而上,發射「嫦娥四號」,它的主要任務是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 「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多項原創性成果
    昨天(8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些科學成果將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國後續月球探測規劃的制定奠定基礎。自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以來,共獲得超過3TB科學數據。
  • 「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
    2020-09-09 08:32:49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昨天(8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些科學成果將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國後續月球探測規劃的制定奠定基礎。
  • 第一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四號著陸器、月球車外觀公布
    8月15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的著陸器、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在北京公開,同時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也正式啟動。中國月球探測工程2004年正式啟動,命名為嫦娥工程,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2010年發射嫦娥二號,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
  • 嫦娥四號原計劃著陸月球正面 是誰極力主張落到月球背面看一看?
    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將是國際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任務包括發射中繼星及月球背面著陸器在前面,提到了一句話「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將是國際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什麼是備份?為什麼要設置備份?【嫦娥探月工程,誰是誰的備份?】
  • 人類將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嫦娥四號拉開大幕,低調發射服務衛星
    雖然中國官方對於這次的任務比較低調,但這一具有很高價值的發射仍然引起外媒的廣泛關注。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鵲橋號發射入軌之後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中繼通信服務,因此這次發射也標誌著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任務拉開大幕。
  • 嫦娥四號,為何要去月球背面(深閱讀)
    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的目標是月球背面。後續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後,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  探索月球背面有何意義?嫦娥四號將開展哪些科學研究?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時間:2019-01-03 14:16:56 來源:快科技 作者:上方文Q 編輯:liyu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