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背面一直背對著地球,關於月背的傳說有很多,比如上面有外星人、有納粹黨……在嫦娥四號著陸前,還沒有一臺人類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工作過。
要想在月背著陸,首先就要解決通訊問題,月球自身完美的屏蔽了所有來自地球的電磁信號。所以我國需要提前發射一顆中繼星 進行通訊。
5月21日清晨,長徵四號丙火箭成功發射「鵲橋」中繼星,6月14日,11時,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 進入環繞地月拉格朗日L2點(距月6.5萬公裡)的Halo使命軌道。
通訊
作為一顆中繼星,通訊系統非常重要,鵲橋擁有三類低頻射電天線。最大的是傘狀拋物面天線,展開直徑4.2米,它是人類深空探測史上最大的通訊天線。還有兩個是測控天線和射電天線。
中繼星共有三條鏈路,分別是:
通過這三條鏈路,中繼星可分別與嫦娥、地面進行雙向通訊。地面可以選擇實時地接收來自嫦娥的信息,或者延時接收,把信息先儲存在中繼星內部。
2時23分
舉世矚目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為什麼說嫦娥四號的發射是「舉世矚目」呢?因為它將在月球的另一面著陸,揭開月背的神秘面紗,當然了我們在月背著陸不是為了找外星人,而是完成「科學研究」。
嫦娥四號的科學研究
著陸地點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的艾肯特盆地,馮.卡門撞擊坑著陸。
這是太陽系內已知的第二大撞擊坑,同時這個區域的「地殼」很薄,可以看穿月幔。收集這個區域的巖石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更好理解月球的巖層,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早期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同時因為月球自身屏蔽了來自地球的各種電磁幹擾,月球背面是絕佳的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場所。嫦娥四號會在月球背面開展射電天文研究,這也填補了射電天文觀測領域在低頻觀測的空白,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4臺國際載荷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23月晝工作,分別於10月23日21時40分和12時,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截至休眠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累計行駛565.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