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2020-12-05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單位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直徑約為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的設備,它在2019年1月4日早上9點29分35秒開始工作。此次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基於前兩個月晝期間500 MHz的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的數據。和嫦娥三號相比,嫦娥四號測月雷達高頻通道的穿透深度是嫦娥三號的三倍多。

研究團隊計算分析了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包括電磁波在月表下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介電常數、密度、損耗角正切和鈦鐵含量等。根據獲得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的路徑,在深度40米的範圍內,識別出了三個不同次表層地層單元。

第一單元為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此月壤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這些濺射物可能來自周邊的芬森(Finsen)和 馮卡門 L撞擊坑等。

第二單元從地下12米到24米,這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表明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甚至形成了碎石層和碎石堆,說明濺射物的沉積不僅僅是地毯式的鋪散,也會伴隨著物質之間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擊坑結構擾動等複雜的地質過程。

第三單元從地下24米到40米,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深度40米以下雷達信號微弱,高頻通道雷達信號已無法推斷其物質特性。結合區域地質歷史,推測在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完整的月海玄武巖覆蓋在月表以下大於40米的深度。

這項研究工作通過嫦娥四號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獲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人類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於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責編:趙竹青、呂騫)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重大發現!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再立新功,揭開月球背面淺層地表結構的神秘面紗!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為地球上的潮漲潮落,四季更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自從人類誕生開始,便對它情有獨鍾!同時,月球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只有短短的38萬公裡,這個距離在以光年為單位的宇宙之中,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飛向月球,從「嫦娥奔月」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做這個夢!
  • 科學家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規模構造活動,較完整地保留了天體撞擊的痕跡,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撞擊作用會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殼物質,是月面物質大規模運移的重要動力,影響範圍可達幾百乃至上千公裡。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探測月球淺層結構是深入認識月球撞擊和火山噴發等歷史的關鍵,對於月球環繞探測、著陸巡視探測和採樣返回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為止,人類對月球淺層精細結構的認識仍十分有限。
  • 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四號揭曉月背地下結構
    來源:中國新聞社記者:孫自法 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 月球地下是什麼?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著陸數小時後,「玉兔二號」月球車從嫦娥四號釋放。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中國科學家首次揭露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層結構。這一研究對於了解月球上火山活動與隕石撞擊的歷史,以及月球的地質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 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這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接下來,隨著探測數據增多,科研人員會更精準地進行解譯,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1月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與著陸器成功分離,分別開展科學探測;1月11日,兩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 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探測示意圖。第一項為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科研團隊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探測示意圖。圖/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記者從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獲悉,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了諸多科學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四項。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探測示意圖。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600天,歸納四方面科研成果
    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
  • 嫦娥四號為何著陸月球背面?五大原因詳解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月球由於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
  • ...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
    2020-02-27 03:12:43來源:FX168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神秘面紗】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成為人類第一個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人類的痕跡也終於落在了神秘月球背面的土地上,這是舉國榮耀的時刻,也是全人類的榮耀,嫦娥四號的著陸點位於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環形山,馮卡門環形山是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直徑約為180公裡,形成於約45.5億-39.2億年前,以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西奧多馮卡門的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馮卡門是錢學森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