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2020-11-26 人民日報

月背地下3個地層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

【核心閱讀】基於「玉兔二號」月球車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這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接下來,隨著探測數據增多,科研人員會更精準地進行解譯,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之後,「玉兔二號」月球車便利用全景相機、紅外線光譜儀、測月雷達等先進儀器,對月球背面展開科學探索研究。

2020年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上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該重要成果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

基於高頻通道雷達探測數據,識別出月背的3個不同地層單元

馮·卡門撞擊坑的中心位置為月球南緯44.45度、東經176.3度,直徑約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玉兔二號」月球車於著陸後次日早上就已開始工作。此次由國家天文臺帶領中外學者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基於它前兩個月晝期間500兆赫茲的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

蘇彥介紹:「『玉兔二號』月球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的儀器,通過高頻通道探測獲得的數據,我們得到了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的地層序列。」

研究團隊通過計算分析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包括電磁波在月表下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介電常數、密度、損耗參數和鈦鐵含量等,並根據獲得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路徑上,在深度40米範圍內,識別出3個不同地層單元:

第一單元為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此月壤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這些濺射物可能來自周邊的芬森和馮·卡門撞擊坑等。

第二單元從地下12米到24米,這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表明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甚至形成有碎石層和碎石堆,說明濺射物的沉積不僅僅是地毯式的鋪散,也會伴隨著物質之間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擊坑結構擾動等複雜的地質過程。

第三單元從地下24米到40米,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

「月球背面地下結構被首次揭曉,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李春來說。

揭示月球背面的物質組成,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推論的正確性

馮·卡門撞擊坑所在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撞擊坑之一,保留了原始月球的巖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自「玉兔二號」月球車登陸月球背面開展科學探測以來,除上述重要發現外,中國科學家還利用它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

有關月球早期演化的理論認為,月殼是由巖漿洋中較輕的斜長石組分上浮結晶形成,而如橄欖石、輝石等較重的礦物則下沉形成月幔。然而,從阿波羅任務返回的月球樣品中沒有發現與月幔物質組成有關的直接證據,關於月幔物質組成的推論至今沒有被很好地證實。

2019年5月,這一推論終於被中國科學家證實。

當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布了一項重要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研究組與合作者在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的光譜初始觀測結果推斷出,月球表面存在的低鈣輝石和橄欖石礦物可能起源於月球地幔。這也是人類首份月球背面幔源物質的初步證據。

「嫦娥四號著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已知最深的盆地,形成於40億年以前,那時候月殼應該是很薄的。一個大的撞擊就有可能把外殼打穿,把月球深部的東西露出來。」李春來說。但是,從現有月球軌道器獲得的遙感數據表明,雖然南極—艾特肯盆地區域的鐵鎂質礦物含量偏高,但並沒有橄欖石廣泛出露的證據。這些物質是否可能來源於月幔還存在爭議。

「玉兔二號」月球車著陸月球背面的第一天,其搭載的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即成功獲取了著陸點附近兩個探測點的高質量光譜數據。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光譜的吸收特徵展現出低鈣輝石的光譜特徵,並暗示有大量橄欖石的存在。

「進一步的地質背景分析表明,這些物質是由附近直徑72公裡的芬森撞擊坑挖掘出來,並拋射到了嫦娥四號著陸地點的月幔物質。」李春來說。

科研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質組成,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的推論的正確性,人類對月球內部形成與演化的認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進入第十五個月晝工作期,將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次的結構

截至目前,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工作時長已超過400天,遠超其設計壽命;「玉兔二號」月球車克服各項障礙,累計月面行駛370多米。

「玉兔二號」月球車狀況如何,接下來科研人員還將開展哪些研究?

「『玉兔二號』月球車的設備狀態目前依舊很好,我們已經開始進行第十五個月晝的數據接收工作了。」蘇彥說:「雷達有高頻和低頻兩個通道,其中高頻通道數據是用來研究地下淺層結構的。我們這次發表的成果就是基於淺層的探測數據。那麼,隨著探測數據積累增多,我們將能判斷和識別出著陸區一個更大範圍的地下結構。」

科研人員在收集分析「玉兔二號」月球車測月雷達高頻通道探測數據的同時,也在不斷接收和處理其低頻通道探測數據。只是,相對高頻通道數據而言,處理分析雷達低頻通道數據比較困難。

對此,蘇彥進一步解釋:「低頻雷達能夠探測到地下幾百米深的地層結構,但由於車體幹擾和收發天線耦合等問題,幹擾信號很強,對地下分層有效信號識別起來會更加困難。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行走的距離增加,我們積累的低頻雷達數據也會越來越多,下一步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更精準地去解譯這些數據,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

國家天文臺劉建軍研究員說:「後續我們將進一步開展著陸區光譜和雷達探測,深入研究該區域的物質成分和月表地下結構;積累月球背面低頻射電、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和月表中性原子等探測數據,持續開展月球科學研究。」

「『玉兔二號』月球車現在仍然行駛在濺射物分布的地方,我們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好的狀態,走到玄武巖覆蓋區域。」蘇彥說。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玉兔二號」月球背面旅行日記
    Hello大家好,我是「玉兔二號」月球車,12月20日已經再一次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開始第13個月晝的探測工作。我的四哥「嫦娥四號」著陸器也於12月21日「喚醒」,我們倆將在我三哥「鵲橋」中繼星的支持下正式開始數據接收任務,將探測到的寶貴數據傳回交到地球上叔叔阿姨們的手裡。
  • 玉兔二號立功,在月球背面發現神秘物質
    在以往,月球背面對人類來說是神秘的,雖然各國都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探月計劃,但除了玉兔2號探測車外,再沒有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達過月背,也就是說,現在全人類都只能通過玉兔2號來了解月背,而玉兔2號也不負眾望,在近日成功立下大功。
  • 月球背面有什麼神秘東西?玉兔二號帶你解密月背
    眾所周知,嫦娥四號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盆地內的馮·卡門(Von Kármán)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如圖2所示。但是月表尤其是月球背面的地下結構是什麼樣的、由什麼物質組成尚不清楚。
  • 玉兔二號發現:月球背面驚現不明膠狀物質
    自從登陸月球背面以來,「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順利工作500多天,日前再次自主喚醒進入第19個月晝,在著陸區物質成分與地下結構等科學領域取得多項成果。此前在第8個月晝期間,玉兔二號曾在一個直徑約2米、深約0.3米的新鮮撞擊坑內部,發現大小約52釐米×16釐米的未知物質。與周圍月壤相比,它具有不規則的外形,呈黑綠色,還有一定的光澤。
  • 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
    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文/大國風雲錄 圖/網絡相信這幾天大家都被嫦娥四號成功登陸的消息不斷刷屏,嫦娥四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暗面的探測器,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人類第一次了解了月球背面的消息,開始抬頭仰望星空的那天起,大家只能看到正面而嫦娥四號終於解答了關於月球背面的消息,而通過嫦娥四號發送回來的照片中大家看到一個特殊現象,我們能夠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只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 我國玉兔2號在月球背面究竟發現了什麼?
    去年1月3日,我國玉兔2號在22時22分完成與嫦娥4號著陸器分離,飛往月球表面,首次探索到了月球的背面,並拍攝了一些照片傳回地球。月球背面在介紹這些照片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探索月球背面是一件裡程碑的事情。
  • 月球背面「不明膠狀物質」可能成因是啥?玉兔二號揭示
    月球背面「不明膠狀物質」可能成因是啥?A-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微消息,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順利工作超過500天,在著陸區物質成分與地下結構等科學領域取得多項成果。
  •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
  •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 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 玉兔二號,月球歡迎你!
    嫦娥四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結果也於3日揭曉:「玉兔二號」最終勝出,正式成為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的名字。
  • 打開月球背面「隱秘的角落」,玉兔二號幫助科學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記」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但鑽孔樣品深度僅2米、而且鑽孔位置有限;月震波的方法空間解析度較低,難以識別月球淺層的精細結構。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單位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去年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種特殊物質,現在已經有了結果
    去年一月,我國嫦娥四號和玉兔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之後玉兔二號忙於探索周圍的環境,不過,在隨後的調查中,玉兔二號任務團隊發現有一種奇怪的材料,看起來似乎是凝膠狀的,這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現在,對該材料的分析表明,它只是巖石:月球表面的衝擊熔巖角礫巖。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又上線了!繼續月球背面探索之旅
    在遙遠的月球背面,伴隨著新一輪的曙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8月13日14時54分和8月12日20時34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21月晝工作期。兩器工況正常,能量平衡,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
  • 玉兔二號再立新功!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 登陸月球背面的背後:上海交大為「玉兔二號」打造「超級風火輪」
    「嫦娥四號」著陸後,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這一切都凝聚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技術團隊的心血。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嫦娥四號」著陸後,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成功開啟在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任務。
  • 月球地下是什麼?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長壽的玉兔2號在月球背面走了600多米了!
    嫦娥5號行雲流水一般的巨大成功,在讓人振奮的同時,光芒幾乎掩蓋了已經發射幾年的嫦娥4號和嫦娥3號,也取得了同樣可觀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