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號再立新功!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2020-09-09 科學網

作者:甘曉

去「爬山」嗎?和玉兔二號一起那種——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三十多億年演化的「日記本」

月球的演化與小行星撞擊密不可分,科學家試圖通過對月球淺層結構的分析來獲得小行星撞擊的歷史。

科學家已經了解,小天體撞擊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驅動力,但長期內部的地質構造活動抹除了其早期演化的大部分痕跡,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歷史十分困難,而月球上較好地保留了這些記錄。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向《中國科學報》介紹:「月球質量較小,很早就停止了內部活動,因此月表的撞擊坑以及撞擊坑濺射物堆積剖面是了解月球演化歷史的很好的視角,也可以為我們認識地球的早期演化提供重要參考。」

科學家為小行星撞擊假設出一幅幅「高能畫面」。例如,月表物質被「撞」出來並向四周拋射,在近距離形成連續的濺射毯,在遠距離形成不連續的濺射條紋。一些大型撞擊事件還可能引起火山噴發,形成玄武巖與濺射堆積物的互層結構。

月球表面遭受普遍和強烈的小行星撞擊改造,因此,月表物質是不同撞擊事件濺射物的混合。濺射物的石塊大小和堆積厚度又與撞擊事件的規模和距離相關。此外,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空關係等信息都可以通過分析月球淺層結構獲得。

也就是說,月球淺層結構原封不動地記錄下小行星撞擊的「畫面」,形成一本行球演化的天然「日記」。

「黑科技」助力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阿波羅計劃」通過在月表鑽取月壤樣品及月震儀探測等方式,嘗試「看清」月球淺層結構。但鑽孔樣品深度僅2米、而且鑽孔位置有限;月震波的方法空間解析度較低,難以識別月球淺層的精細結構。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為探測人類嚮往已久的月表淺層結構,中國科學家在玉兔二號上搭載了足夠先進的「黑科技」——測月雷達。雷達由2個頻率通道組成,其中高頻通道探測深度約50米,用於探測月壤及其下伏濺射物的高分辨結構,低頻通道探測深度可達約500米,用於探測可能存在的厚層狀濺射角礫巖層和玄武巖層等結構。

在此之前,作為玉兔二號的「前輩」,嫦娥三號依靠測月雷達開展了「邊走邊探」的工作,完成了首幅月球淺層結構剖面圖,揭示了嫦娥三號著陸區的地質結構和地質演化過程,並發現了一種新的巖石類型。基於這些發現,科學家揭示了該區域的火山活動歷史。

3個月晝的數據

科學家期待,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令人振奮的數據。2019年3月13日,玉兔二號完成3個月晝工作,進入第三個月夜,累計行走163米。

收到數據後,科研團隊和載荷研製團隊立即投入研究工作中。作為論文三位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金海負責數據處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周斌為測月雷達設計師、負責釐定原始數據,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祝夢華則負責撞擊坑模擬。

經過地質解譯,玉兔二號所到之處的淺層結構剖面清晰地展現在科學家面前。著陸區的淺層結構由上往下分為三個基本單元:單元1總厚度130米,為臨近多個撞擊坑的濺射物堆積和底部的玄武巖角礫層;單元2總厚度約110米,為多次噴發的玄武巖層;單元3總厚度不小於200米,則為著陸區北部的萊布尼茲撞擊坑的濺射物。同時,高頻雷達信號揭示了單元1上部的精細結構,最頂層30多米厚的物質主要是來自芬森撞擊坑的拋射物。

玉兔二號所到之處淺層結構剖面(課題組供圖)

這表明,玉兔二號所探測的月面物質並不是充填馮·卡門撞擊坑底的玄武巖,而來自芬森撞擊坑。同時,雷達剖面還揭示,著陸區經歷了多期次的撞擊濺射堆積和多期次玄武巖漿噴發充填。這些新發現對於認識月球南極-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月球內部物質組成與結構的後續探測和研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期待後續探月工程能搜集到更多來自月球背面「隱秘角落」的信息,以幫助科學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記」。

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0-1197-x

相關焦點

  • 玉兔二號打開月球「隱秘角落」,科學儀器再立新功!
    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 「玉兔」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本報記者 甘曉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但鑽孔樣品深度僅2米且鑽孔位置有限;月震波的方法的空間解析度較低,難以識別月球淺層的精細結構。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 打開月球背面「隱秘的角落」,玉兔二號幫助科學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記」
    和玉兔二號一起那種——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 「玉兔」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30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 玉兔 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30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 「玉兔」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 科普 | 「玉兔」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 玉兔二號立功,在月球背面發現神秘物質
    在以往,月球背面對人類來說是神秘的,雖然各國都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探月計劃,但除了玉兔2號探測車外,再沒有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達過月背,也就是說,現在全人類都只能通過玉兔2號來了解月背,而玉兔2號也不負眾望,在近日成功立下大功。
  • 今日科技話題:茶樹起源演化、玉兔二號、高分十一號02星、海底「樹葉」、新型發光真菌、胰島細胞皮下移植
    ——新華網2玉兔二號再立新功!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玉兔二號所到之處淺層結構剖面(課題組供圖)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
  • 「玉兔二號」月球背面旅行日記
    Hello大家好,我是「玉兔二號」月球車,12月20日已經再一次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開始第13個月晝的探測工作。我的四哥「嫦娥四號」著陸器也於12月21日「喚醒」,我們倆將在我三哥「鵲橋」中繼星的支持下正式開始數據接收任務,將探測到的寶貴數據傳回交到地球上叔叔阿姨們的手裡。
  • 登陸月球背面的背後:上海交大為「玉兔二號」打造「超級風火輪」
    「嫦娥四號」著陸後,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這一切都凝聚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技術團隊的心血。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嫦娥四號」著陸後,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成功開啟在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任務。
  • 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月背地下3個地層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核心閱讀】基於「玉兔二號」月球車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到的數據,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又上線了!繼續月球背面探索之旅
    在遙遠的月球背面,伴隨著新一輪的曙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8月13日14時54分和8月12日20時34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21月晝工作期。兩器工況正常,能量平衡,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
  •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
  • 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
    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文/大國風雲錄 圖/網絡相信這幾天大家都被嫦娥四號成功登陸的消息不斷刷屏,嫦娥四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暗面的探測器,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人類第一次了解了月球背面的消息,開始抬頭仰望星空的那天起,大家只能看到正面而嫦娥四號終於解答了關於月球背面的消息,而通過嫦娥四號發送回來的照片中大家看到一個特殊現象,我們能夠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只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 玉兔二號,月球歡迎你!
    嫦娥四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結果也於3日揭曉:「玉兔二號」最終勝出,正式成為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的名字。
  •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 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 「嫦娥」「玉兔」攜手再破紀錄 「玉兔二號」成工作時間最長月球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截至今天,我國「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累計運行超過340天,成為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 玉兔二號發現:月球背面驚現不明膠狀物質
    自從登陸月球背面以來,「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順利工作500多天此前在第8個月晝期間,玉兔二號曾在一個直徑約2米、深約0.3米的新鮮撞擊坑內部,發現大小約52釐米×16釐米的未知物質。與周圍月壤相比,它具有不規則的外形,呈黑綠色,還有一定的光澤。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