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研究參與單位還包括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
這項研究發現,茶樹野生近緣種群是栽培的中小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茶變種)和大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阿薩姆茶變種)的祖先,馴化過程中二者的選擇方向存在差異。中國中小葉種茶樹中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在芽和葉中表達量較高,這意味著其風味特性更明顯、更豐富。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月7日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新華網
2
玉兔二號再立新功!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玉兔二號所到之處淺層結構剖面(課題組供圖)
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中國科學報》
3
我國高分十一號02星發射成功
▲圖為9月7日13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鄭逃逃攝)
9月7日13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高分十一號02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
——《科技日報》
4
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樹葉」
9月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龐科介紹,此次新發現的這4種古生物,生活在約5.5億年前的海底,現在已經完全滅絕。形態上看,這4種古生物大體相似,體長都在10釐米左右,長得很像樹葉葉片。
——新華網
5
中印科學家聯合考察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圖為發現的新型發光真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9月7日發布消息:中印科學家在印度東北部聯合考察時,從梅加拉亞邦竹林中的枯死竹莖上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據介紹,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一直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該研究成果以「Roridomyces phyllostachydis(Agaricales,Mycenaceae),a new bioluminescent fungus from Northeast India」為題發表在PHYTOTAXA雜誌上。
——中國新聞網
6
胰島細胞皮下移植動物試驗成功
據英國《自然·代謝》雜誌9月7日發表的一項醫學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種胰島細胞皮下移植的新方法,可以讓Ⅰ型糖尿病動物模型的血糖水平保持穩定,並已在部分靈長類動物中測試成功。該研究成果對改善這種自身免疫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可移植的胰島細胞供不應求,因為這種細胞來自供者的遺體,因此,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的方法可用於提高其他類型的移植細胞的生存力。例如,如果幹細胞來源的β細胞也可以進行這種處理,它們或能成為胰島素分泌細胞的一個可再生來源,從而替代Ⅰ型糖尿病患者所失去的那些細胞。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