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 「天問一號」已運抵發射場
7月14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悉,近期,由該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
中國國家航天局在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開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中國新聞網
2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戈壁圓柱齒鼠化石材料。科研團隊 供圖
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7月1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茜研究員等近期分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和《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了國際合作團隊關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圓柱齒鼠類化石的多項研究成果論文。
——中國新聞網
3
嫦娥四號迎來第二十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7月15日5時48分,華夏大地的黎明時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著陸器順利喚醒。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7月14日12時53分喚醒。截至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度過559個地球日,兩器的順利喚醒標誌著「嫦娥」攜手「玉兔」進入第20月晝工作期,不斷創造著新的記錄。
在本月晝工作期,著陸器搭載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將按計劃開機工作。根據前期獲取的月面影像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將繼續向西北方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進,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科學載荷同步開展科學探測任務。相關科學成果將及時發布。
——中國探月工程微信
4
自主海洋衛星助力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
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計劃利用自主海洋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調查監測和分布狀況遙感技術研究。
此外,結合其他遙感衛星海面溫度數據,計算珊瑚白化熱點、珊瑚礁白化周熱度等珊瑚礁白化指標,為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跟蹤監測提供支撐。
——央視新聞
5
外媒:科學家利用納米技術創造出「變色龍」巧克力
日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使巧克力具有色彩光澤的方法,而無需任何著色劑或其他添加劑。
該項目涉及科學家所謂的「結構色」。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以類似於變色龍的方式來創建顏色,即用其皮膚的結構來散射特定波長的光。目前,研究人員尚未公布具體的技術細節。
——環球網
6
以色列成功接收新一代偵察衛星發回的首批圖像
以色列國防部7月14日發表聲明說,當天以色列成功接收名為「奧費克16」的新一代偵察衛星發回的首批圖像。
聲明說,這是該衛星發射以來首次運行其搭載的太空相機,首批圖像由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位於以中部城鎮耶胡德鎮的控制站接收。
——新華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