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就在一個月前的6月23日,中國北鬥系統全球組網成功!
中國航天人的犧牲精神和奮鬥足跡,振奮了國人,震撼著世界。
天問一號 載夢飛天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帶著夢想,啟航星辰大海。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開始了400000000公裡的火星之旅。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深空探測、太陽系行星探測的新篇章。
A 北 鬥 問 蒼 穹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成功發射。
至此,北鬥三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全部完成,向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導航服務。
北鬥升空20年,從「一顆星」到「滿天星」,創造了恢宏磅礴的「中國星座」史。
火箭轉場
火箭吊裝
發射塔架靜待北鬥收官之星到來
發射前操作手狀態檢查
發射前總檢查
遠望6號測量船在太平洋執行發射測控任務
向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定位導航服務
北鬥三部曲
中國北鬥的「三步曲」
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
國之重器,億萬家庭的福音
北鬥系統向全球用戶提供服務。除在交通運輸、農林牧漁、電力能源等應用領域不斷深化外,正在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融合,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國家開始使用北鬥,共享北鬥的最新發展成果。
B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驚天地 泣鬼神 以生命鑄就忠魂
錢學森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新中國成立之初,錢學森衝破層層阻力,帶著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了他的家。錢學森的回國,使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郭永懷 空氣動力學家。1968年12月,郭永懷在青海基地試驗中發現一個重要線索爭分奪秒趕赴北京,5日凌晨飛機降落前失事,郭永懷至犧牲時懷中仍然緊緊抱著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身上衣服燒焦大半,緊抱在懷中的公文包安然無損。
心有大我 以身許國 誓死無憾
任新民(1915-2017)、黃緯祿(1916-2011)、屠守鍔(1917-2012)、梁守槃(1916-2009)被譽為「航天四老」。他們,和他們的戰友們,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青春、奉獻了終生。
楊利偉 「航天英雄」,為了祖國為了航天事業,勇於探索、不怕犧牲,踏上未知徵途,隨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太空飛行21小時。
C 中國的航天軌跡:一次次問鼎蒼穹 一次次星耀太空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
1981年9月20日,中國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一組三顆衛星。一箭三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
1988年9月7日,中國啟用長徵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進行了兩次空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突破了自動交會對接技術。
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劉旺、劉洋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太空牽手」。
2013年6月11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乘「神舟十號」,開啟首次應用性太空飛行。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成功。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虹灣區地區。這是中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在地外天體實現軟著陸。
2016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此後每年4月24日為中國航天日。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員景海鵬(指令長)、陳冬乘「神舟十一號」升空,他們這次選擇了與「天宮二號」進行合體飛行,創造了中國歷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記錄,達33天。
2020年6月23日,中國「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 圖文綜合自:人民日報,CCTV,解放軍畫報,百度、網易、搜狐等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