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守護、測試……陝西航天人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2020-12-07 西部網

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

人們對浩瀚星空的嚮往推動著科技的發展,科技也成就著人類夢想。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踏上了月球背面著陸的茫茫徵程,

中國人的飛天夢,

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悠遠。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建設空間站、載人探月、火星探測……

星辰大海的徵途還在繼續,

祝福,中國航天!

【>>星途·時間線】

1964年

我國中程飛彈再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基本上具備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能力。

1965年一季度

周恩來批示科學院提出具體方案(651後來被定為衛星任務代號)。8月,中央專委批准該規劃方案。

1970年4月24日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東方紅」音樂在太空響起。

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從此,中國人叩開了太空的大門。

2007年10月24日

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

2007年4月14日

一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衛星,在西昌發射場搭乘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飛入太空,從那天起,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正式揭開序幕,將中國人的衛星導航系統從夢想步步變為現實。

2018年12月8日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直刺九霄,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踏上了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著陸的茫茫徵程。

漲知識

「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要做成球體?

「東方紅一號"看似是球形,其實是一個近似球形的72面體。採用這種設計外形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

(1)內部有較大空間。

(2)在這72個面上可以粘貼太陽電池片,可以為衛星供能。

(3)衛星採用自旋穩定,在72面球體上粘貼太陽電池片可便於均勻布設,使任何時刻太陽電池的總輸出變化很小,這對整星能源系統的設計很有利;但是當時中國還沒有太陽能帆板這樣的技術,最終沒有粘貼,而是採用銀鋅電池作為它的電源。

(4)採用球形設計,可使衛星飛行時的彈道截面基本不變,所以不用在星上安裝探測儀器,就能用衛星的測軌跟蹤數據反演推算衛星飛經高度的大氣密度值及其變化,從而多獲得一些科學數據。

至於那些細細的"杆子",其實是天線,每根長度有3米,有4根天線是用來發送東方紅樂曲和遙測數據信號的。

這麼長、這麼細的杆子之所以在發射的時候沒斷,是因為就像傘的開合一樣,衛星發射的時候已經把它收起來了,到天上才再把它打開。 據《中國科普博覽》

近距離

西安有個「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這顆在中國航天事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衛星仍然在茫茫宇宙中遨遊,今天的我們只能通過歷史圖片一睹它的芳容。

但你是否知道,在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有一顆「東方紅一號」衛星備份星。

什麼是備份星?備份星是指在先導星工作失效的情況下,接替先導星工作的衛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後,衛星研製單位將其中一顆備份星捐贈給學校,用於航天教學工作。多年來,這顆珍貴的備份星不斷發揮著航天教學、航天科普的作用,目前,它正在西工大太倉長三角研究院展出。 綜合

秦揭秘

東方紅一號「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

都和陝西航天人有關

今天是「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同時也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東方紅一號」發射,陝西都有哪些單位參加,背後又有哪些感人故事?

「〇六七基地」和「七機部四院」確保衛星「上得去」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等建議開展中國的衛星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8月,中央專委批准該規劃方案。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我國第一顆衛星為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為發展我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預警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中國第一顆衛星在重量、壽命、技術等方面,都要比蘇、美第一顆衛星先進,並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當時的新中國經濟和科技基礎非常薄弱,再加上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和三年自然災害,研製工作重重困難。〇六七基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的前身)發動機研製團隊攻堅克難,突破了高頻不穩定燃燒這一世界性難題,攻克了液體火箭發動機高空點火難關,成功研製了專為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量身定做的「長徵一號」火箭發動機。團隊還通過材料選型與一系列技術分析、試驗分解,提升了一二級發動機的性能,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動力。

第三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由第七機械工業部四院(簡稱「七機部四院」,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的前身)承擔。根據「長徵一號」火箭總體方案的要求,第三級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直徑為770毫米,全長約4米,要在600公裡高空點火,在每分鐘180次旋轉條件下工作,旋轉穩定,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四院創業者按照周恩來總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精神,展開了攻關戰鬥。

1969年2月,該發動機第三臺樣機進行臥式旋轉熱試車和第二次高空模擬熱試車多次成功,高空噴管經受住了考驗。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進行了靜止、旋轉、高模、高模加旋轉,以及全箭串聯繫統地面熱試車共19次,發動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產品進入交付使用狀態。同年7月初,四院交付出兩臺發動機送往北京總裝。9月,該發動機參加長徵一號全箭試車獲得圓滿成功,周總理髮電祝賀。

1970年3月,四院試驗隊前往酒泉基地進行衛星運載火箭技術陣地總裝測試工作。4月24日,當長徵一號火箭轟鳴著升上天,在一定的高度上,四院提交的發動機有力一推使東方紅一號衛星按照方案設計進人軌道,一曲《東方紅》樂曲響徹宇宙,宣告中國的太空時代揭幕了。

我國固體火箭從研製啟動到發射成功,只用了3年時間。

「聽得到」「抓得住」靠得是「五〇四所」

五〇四所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前身,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任務中,承擔了地面樂曲短波接收天線和跟蹤測控設備701-5引導雷達的研製任務。

短波接收天線是在衛星播放《東方紅》電子樂曲時,將接收到的信號交由各級廣播電臺向全世界轉播,是保證衛星「聽得到」的重要設備。

701-5引導雷達是發現和準確計算東方紅一號衛星位置的關鍵設備,保證地面對衛星實施有效地跟蹤測控,是保證衛星「抓得住」的關鍵所在。

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中,五〇四所為「東方紅一號」衛星任務的圓滿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守護、測試、監測……

他們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五〇四所付志剛:在西安研製鎖相接收機

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任務研製人員付志剛講述,1967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領導通知去參加701-5引導雷達總體組的工作,第二天就去參加總體方案會。「那時候,我所在單位是五〇四所的前身——中科院西南電子所,坐落在成都。701-5引導雷達是所裡承接的第一個與東方紅一號衛星有關的大工程。為了工作開展需要,引導雷達需要專門安置產品的雷達車。1967年5月初,我和同事一起去西安廠家驗收雷達車。」

1968年,五〇四所劃歸國防科委,整所遷往西安。付志剛和同事們到西安後就在秦嶺山脈北麓的一片院子裡,幾個月後,鎖相接收機研製成功,測試結果:系統聯通,鎖相接收機靈敏度較高。

1969年冬,兩臺雷達車改裝全面完成,產品正式交付使用。

五〇四所白延隆:在渭南塬上用繩子拉著操控天線

所謂「聽得到」,就是指東方紅一號衛星能夠用短波重複廣播《東方紅》電子樂曲。地面收音機直接從衛星收聽到樂曲很難實現,只能用專門的設備先把東方紅音樂接收下來,再送廣播電臺轉播。為保障星地通信對接,地面一端必須配備大功率發射機、高靈敏度接收機、大尺寸天線等沉重的設備。

五〇四所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任務研製人員白延隆講述:「臨近衛星發射的4月中旬,我們被分配到渭南的塬上測控部隊的一個站,在那裡完成接收任務。由於衛星在不斷運動,為了使天線最大增益方向指向衛星,天線還必須不斷調整方向。這只是一套試驗用的設備,沒有設計複雜的機械轉動機構,當時是由人用繩子拉著天線的支架操控天線指向,相當麻煩。」

「4月25日一大早,測控基地一個參謀告訴我們,昨天夜裡衛星成功發射了,所有人立即把接收天線拉動指向衛星將要出現的方向等著。當聽到第一聲東方紅樂曲,聲音非常清晰,全體參試人員歡呼鼓掌,有的都跳了起來了。」

〇六七基地張貴田:主動請纓尋找試驗彈殘骸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在即。為了確保一次成功,事先發射了一枚試驗彈。掌握二級發動機上天工作的情況是試驗的重要內容之一,就要找到天上落下來的東西。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〇六七基地高空發動機研製負責人的張貴田主動請纓遠赴大漠尋找試驗彈殘骸。

茫茫大漠戈壁綿延無際,張貴田他們一會兒爬上沙丘,一會又跌進低谷……直到一個熟悉的影子撞進了視野,張貴田撫摸著它,仔細地檢查了又檢查,內心無比喜悅。

四院陳克明、李德春: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接見

1970年的「五一」勞動節,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了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相關人員和代表。其中,四院有兩人受到毛主席接見,一位是該項目的設計師陳克明,另一位是四院車間工人李德春。

周總理當時對他們說,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立了大功,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震動了全世界。 記者 馬虎振

編輯:焦曉珊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航天時代。探索浩瀚的宇宙,不懈追求航天夢想,至今,中國航天事業已取得多項成就。為了紀念中國的航天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 「東方紅一號」衛星紀錄片《堅守航天夢》
    千龍網北京4月24日零時訊 為慶賀首個「中國航天日」,經出品方北京神舟航天文化創意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授權,24日零時,全面呈現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艱辛研製過程的紀錄片《堅守航天夢》開始在千龍網上播出。
  • 中國航天日:永遠的東方紅 不朽的航天魂!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歷史上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獲得圓滿成功,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院士興奮地說道。
  • 致敬中國航天: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深空探測、太陽系行星探測的新篇章。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一箭三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
  • 你好,天問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人造地球衛星|航天|東方紅|火星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北京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3月10日,「中星6C」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南的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提供高清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 航天科工二院「東方紅一號」工程參與者憶往昔看今朝 共慶中國航天日
    中國日報4月24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及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五十周年紀念日。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退休的多名老航天工作者紛紛回憶起了自己參與東方紅一號的難忘經歷,鼓勵新一代航天工作者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為早日把我國建成為航天強國努力奮鬥。
  • 專家熱議弘揚航天精神:「東方紅一號」留下了什麼?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舉行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座談會,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曲以廣在會上深情地回憶說。在他看來,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開端。 本次航天日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這也成為座談會上航天專家們口中的熱詞。
  • 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邁向深空新「長徵」
    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中國開啟太空時代的標誌——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2020年,中國將實施探月三期、首次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在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時代,中國航天將不畏艱險挫折,繼續追天攬月徵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如果說「東方紅一號」開啟了中國太空時代、「嫦娥一號」探月讓中國航天站到了深空探測的門檻,「天問一號」訪火無疑將成為拉開中國深空時代的序幕。
  • 中國航天日,青島智騰向航天人致敬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1970年4月24日,夜,隨著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口令的下達,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了。
  • 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前鋒故事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時 35 分,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騰空而起,現場所有的科研人員心潮澎湃,為我國首次探索宇宙奧秘成功而感到無比自豪。當收音機裡傳來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大夥都沸騰了,激動的心情無異於現場觀摩衛星發射一般,歡呼聲和著收音機裡傳出來的《東方紅》電子音樂響徹整個廠區的上空。他們歡呼, 不僅僅是因為見證「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更是因為他們作為前鋒人親身參與了「東方紅一號」發射項目的相關工作。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
  • 重溫中國航天追夢歷程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從太空傳回的《東方紅》樂曲,讓每一個中國人激動、自豪。今年4月24日,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暨「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之際,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雲展廳開幕。
  • 東方紅航天生物保健品一直在路上前進
    在2月23日晚,在央視播出的《一堂好課》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院士主講了一堂生動的「航天課」,他帶領眾多學子和觀眾走近中國航天,感受這一偉大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的偉大力量,叩問初心使命,展望星辰大海。在第一課時中,戚老提到中國航天現在具備了進入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的能力和捍衛太空的能力,而且這三種能力在世界上是一流的,所以說我國是航天大國。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 見證中國航天史
    50年前,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太空時代!從那天起,浩瀚的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時,中國人抬起頭,看到自己的衛星經過夜空時,激動之情,油然而生!從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已經與其他世界強國並肩而立!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見證中國航天史
    50年前,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太空時代!從那天起,浩瀚的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時,中國人抬起頭,看到自己的衛星經過夜空時,激動之情,油然而生!從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已經與其他世界強國並肩而立!
  • 中國航天日特別策劃|閃亮的名字
    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50年來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以「東方紅」命名,不僅是因為它安裝了一臺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並能通過電波將音樂傳回地球,更因為那個時代這個名字本身就包含了中國人民的希冀,傳達出了東方雄獅崛起的追求。
  • 回顧中國航天曆程,見證祖國偉大復興!
    隨著一聲巨響劃破天際,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當太空中響起那首熟悉的東方紅時,所有見證者都被淚水打溼了眼眶。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於甘肅酒泉發射升空。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外太空的國家。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繞月軌道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 中國航天35年:從「東方紅1號」到「神舟六號」
    據統計,「長徵」運載火箭自1970年4月24日首次發射衛星至2004年12月,共進行了83次飛行,發射成功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特別是1996年10月以來,中國航天領域全面加強質量建設,共將46顆國內外衛星、5艘「神舟」號飛船送上了太空,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史上的輝煌紀錄。中國航天事業大事記,就是這光輝歷程的寫照。
  • 風雲會神舟 鴻雁問北鬥——中國航天那串「浪漫」名字背後有故事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開啟了我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7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對外宣布,中國第一輛火星車正式啟動全球徵名。您心中有為它度身定製的名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