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衛星設計工作壽命為20天,實際運行28天後電池耗盡。
時至今天「東方紅一號」依然環繞在地球的軌道上,一直照耀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之路。雖然對於現在來說這是一小步,但是卻是我國航天事業跨出的一大步。「東方紅一號」開創了我國航天史上的新紀元,開啟了我國邁向航天大國的徵程。
圖片來自中國航天報
這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走過了不平凡歷程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東方紅一號」躍然於世到「墨子號」飛向太空,從「兩彈一星」橫空出世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服務全球、從「載人航天」到「嫦娥四號」傳回世界上第一張月背影像圖……一部新中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史,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強不息的奮鬥史。
長徵三號已運火箭 圖片來自中經視覺
數據顯示,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實現第一個「100次發射」用了37年,第二個「百發」用了不到8年,第三個「百發」用時僅4年多。我們的運載火箭技術不斷實現新的突破,新一代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了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級。未來,我國還將開啟探索火星、從月球採樣返回、完成空間站建設等新的歷史使命。
圖片來自騰訊網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量子衛星主要科學目標:
圖片來自新華軍網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20世紀後期,中國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計劃在2020年前後,建成北鬥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截止2020年3月份,已經有54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軌運行。2035年前還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
圖片來自央視網
載人航天是指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太空飛行器在太空從事各種探測、試驗、研究、軍事和生產的往返飛行活動。載人航天的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深入地認識地球及其周圍的環境,更好地認知整個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太空飛行器的特殊環境從事各種試驗和研究活動,開發太空及其豐富的資源。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裡的安全飛行後,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從「神州五號」到「神州十一號」,我國已經成功的完成了多次載人航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經過一代代航天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努力,正逐漸變為現實。
圖片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
上世紀90年代,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確立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2019年7月19日,隨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我國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
2020年2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運抵文昌發射場。它將於4月中下旬,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執行首飛任務。更強大的運載火箭、更先進的空間站技術、更高的科學應用效益,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空間站時代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闊步向前。
「嫦娥」探月工程
玉兔號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7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探月計劃,主要就是分成三部分,即「繞、落、回」,現在中國的嫦娥一二號已經實現了「繞」,嫦娥三號和四號實現了「落」,下一步嫦娥五號的計劃就是「回」,希望能夠實現地球到月球之間的往返,並採集一些月球的土壤回來。
圖片來自新華網
2019年10月11日,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暫命名為「火星一號」,並計劃於2020年發射。 火星的探測任務,主要包括探索火星的生命活動信息,包括火星過去、現在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生命生存的條件和環境以及對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的探測。
每隔大約26個月,地球與火星會運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時發射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2020年即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3月10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充分驗證了探測器與地面系統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對各類方案、技術狀態、軟硬體系統進行了全面測試,為任務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顆顆中國星飛向蒼穹的背後都包含著幾代航天人辛勤的奉獻,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為我們鋪就了飛天之路,讓我們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天夢想。
圖片來自國防部網
為擁有這樣的祖國而自豪,只有強大的祖國才有能力支撐並完成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壯舉。如果沒有和平而強大的祖國,我們便沒有追逐夢想的自由、選擇職業和實現價值的自由。
我為祖國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強大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