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航天日,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故事,發射50年依舊在飛行

2020-11-26 厲害了我的國Upuser

半個世紀前,1970年4月24日的晚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口令下達。遍布全國的測控網開始陸續接收到火箭上的遙測信號,地面觀測站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緊張地監聽著衛星。通信線路中「跟蹤正常」「信號正常」的報告不斷,運載火箭運行的很順利……終於,監聽系統中傳來了來自太空的中國之聲——東方紅。

星箭分離,我國衛星成功入軌。就此,中國正式達成「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

為紀念「東方紅一號」這一中國航天事業裡程碑,2016年,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今天已經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同時也是「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希望我們後輩「弘揚航天精神 銘記歷史,擁抱星辰大海

「東方紅一號」在太空中堅持運行了28天,最終因為電池電量耗盡,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過,它所處的軌道較高,大氣阻力很小,軌道衰減很慢,如今依舊在地球軌道上運行著。見證著中國這50年內每一次的火箭升空!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研製、生產、發射、測控在內的眾多領域。「現在看簡單,但那個年代的工業水平、科技水平條件下,是需要很多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做到的。

而且衛星還必須達到國家提出的4項技術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科研人員開始了追逐夢想的艱難探索。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寥寥12字概括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體技術方案和目標,也概括了技術的難度。

首先考慮的,是能否「上得去」。隨著設計方案的不斷修改,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重量從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遠超世界前4顆衛星的總和。要把這麼重的衛星送入太空,難度可想而知。按照計劃,東方紅一號衛星要在近地點400多千米、遠地點2300多千米的橢圓軌道上運行。想把衛星準確送入軌道,負責搭載衛星的運載火箭必須擁有強大的推進能力。

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兩結合」方案:用中遠程飛彈作為第一級和第二級,利用探空火箭技術研製第三級。通過這三級的連續傳遞,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火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最終實現了飛彈技術和探空火箭技術的完美結合,解決了「上得去」的難題。

想在地面上「抓得住」衛星,就要時刻掌握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這需要計算出衛星與地面的距離。對比幾種方案後,專家們決定利用都卜勒原理——根據無線電波頻率的變化測出速度,進而測出距離。而這個解決方案卻需要一個特殊的方程式,這對當時的中國科學家來說是一道難題。

對此,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人員轉變設計思路,重建衛星測軌方程式,破解了衛星測軌方程式的謎題,最終使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可以被隨時監測到。

接下來,人們將目光集中在了「聽得著」和「看得見」。

要讓衛星在太空奏響《東方紅》樂曲,這在當時具有很高難度。研製人員以高穩定度的6個音源振蕩器代替「音鍵」,用程控線路產生的節拍來控制發音,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確保東方紅一號奏出了《東方紅》。

要讓普通收音機接收到衛星傳來的樂曲,大家提出了「接力」的辦法。「我們在地面上直接聽不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播放的樂曲,需要通過衛星的天線發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電臺轉播。

最後一道難關就是「看得見」。要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運行的衛星,它的亮度必須要從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不僅如此,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直徑僅有1米,也讓「看得見」更加困難。最終,研製人員從摺疊傘收縮打開的特點中找到靈感,決定在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上安裝一個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製成的、可以在太空中撐開的「觀測體」。由於這個「觀測體」體積巨大,反光亮度極高,人們就可以直接觀察到。

解決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難題,離衛星發射登天之路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那就是衛星必須經受住太空極端溫度變化的考驗。

太空中,衛星向陽一面溫度可高達100多攝氏度,背陽一面的溫度則能降到零下100多攝氏度,如何讓衛星在太空中保持正常「體溫」,是世界公認的難題。

我國技術人員研製出了一套完整的溫控系統來平衡衛星內部的溫度,但系統正常運轉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而衛星攜帶的電量很有限。最後,科研人員想出了一個溫控系統零耗電方案:利用其他儀器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幫助衛星控制溫度,巧妙解決了耗電大的難題。

通過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攻克了一個個不可能,終於將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送上太空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20世紀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它宣告著一個東方航天大國的崛起。成為中華民族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標誌,載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

厲害了我的國!厲害了中國航天夢!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航天時代。探索浩瀚的宇宙,不懈追求航天夢想,至今,中國航天事業已取得多項成就。為了紀念中國的航天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 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前鋒衛星節提前引爆6.18
    近日,前鋒廚電提前引爆6.18,推出「6.15前鋒衛星節超級拼購日」活動,空前的活動力度、高品質的廚電產品不僅給用戶帶來超凡的購物體驗,「衛星節」背後的品牌故事與「東方紅一號」之間的深厚淵源也為用戶展現了根植於前鋒血脈中的軍工精神。
  • 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前鋒故事
    他們歡呼, 不僅僅是因為見證「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更是因為他們作為前鋒人親身參與了「東方紅一號」發射項目的相關工作。」資料圖片原前鋒集團總工程師林春勳也是當年圍坐在收音機前聆聽發射新聞的一員,時隔整整五十年,如今滿頭華發的林春勳回憶起當年的時刻依舊曆歷在目:「興奮,太興奮了!
  • 獨家揭秘「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始末
    月8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今年的4月24日,將是中國第一個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國酒泉,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代表中國人飛向太空,實現了泱泱中華對茫茫宇宙的第一次叩擊,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功開啟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進入預定軌道。21時50分,中國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
  • 東方紅1號發射50周年,這些年來中國多少衛星發射上天?
    東方紅1號發射50周年,這些年來中國多少衛星發射上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今年的4月24日,是「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50周年,也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 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作者 郭超凱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點燃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星星之火。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飛行。
  • 中國航天日:永遠的東方紅 不朽的航天魂!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歷史上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獲得圓滿成功,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院士興奮地說道。
  • 中國航天日|守護、測試……陝西航天人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這麼長、這麼細的杆子之所以在發射的時候沒斷,是因為就像傘的開合一樣,衛星發射的時候已經把它收起來了,到天上才再把它打開。 據《中國科普博覽》近距離西安有個「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
  • 難忘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五十周年
    今天的2020年4月24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是我們航天人永遠銘記的日子,五十年前的今天,一顆帶著全國人民的希望的東方紅號一號衛星,進入遙遠的太空軌道,那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熟悉的旋律響遍五大洲四大洋,浩渺的天空迎來中國人的聲音。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中國日報4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50年後,2020年4月2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專題座談會,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北京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3月10日,「中星6C」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南的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提供高清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 一個明星的誕生|紀念「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中國獨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並成功地進入地球軌道,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正式跨入航天時代。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是世界第三個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運載火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譜系,最大運載能力躋身世界前三位;各類衛星已經形成完整的系列,研製出各類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實驗衛星;航天發射數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截止2019年12月,太空飛行器發射數量540餘顆,居世界第三位;截止2019年10月,軌衛星數量319顆
  • 圖憶|「東方紅一號」發射:為主席爭光,讓全球聽得見看得到
    1970年4月26日,《人民日報》套紅頭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社會背景下,「東方紅一號」的設計、研製和成功發射極大鼓舞了中國的科學家和中國民眾。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 致敬中國航天: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
    錢學森的回國,使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 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飛天記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攝從首顆人造衛星到一箭三星,從無人試驗飛船到航天員太空出艙,從探測器繞月飛行到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航天事業正大步邁向國際最前沿。2020年,北鬥三號有望實現全球組網、火星探測提上日程,中國人認識和探索太空之旅正積蓄力量,向更高目標挺進。
  • 第五個航天日,一圖看懂中國六十年航天歷史
    它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將首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日(1970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但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序幕並不是由此打開。早在1960年2月19日,我國首枚「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機場成功發射,是我國研製航天運載火箭邁出的第一步,也開啟了我國的「空間時代」。
  • 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邁向深空新「長徵」
    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中國開啟太空時代的標誌——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2020年,中國將實施探月三期、首次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在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時代,中國航天將不畏艱險挫折,繼續追天攬月徵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如果說「東方紅一號」開啟了中國太空時代、「嫦娥一號」探月讓中國航天站到了深空探測的門檻,「天問一號」訪火無疑將成為拉開中國深空時代的序幕。
  • 《東方紅》音樂上衛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當國人聚集在收音機旁,聽到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樂曲時,內心的激動之情難以抑制,這不僅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創舉,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創舉。近日,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中,觀眾可以在虛擬展廳中看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這是個金色的方形盒子,所以又可以稱它《東方紅》樂音盒。中央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1965年,中央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