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4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50年後,2020年4月2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專題座談會,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會上,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黨組副書記、總經理袁潔,黨組副書記方向明,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航天老領導和院士專家代表王禮恆、孫家棟、龍樂豪、劉寶鏞、方心虎、戚發軔、葉培建、周志成、張貴田,以及長徵五號、北鬥三號、嫦娥五號、風雲四號等型號「兩總」共同聚首,一起追憶往昔,展望未來。

太空唱響《東方紅》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是中國確定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方案時中央領導的批示要求。」航天科技集團原高級技術顧問、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院士在座談會上說。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獲得圓滿成功,衛星按設計要求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地面對其實施精準測控,數萬名中國人仰望星空觀看衛星過境,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然而,回顧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歲月,卻是幾經波折。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計劃正式開始實施,任務代號「651工程」。為了完成任務,航天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咬牙堅持、艱難攻關,終於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一曲《東方紅》 ,揭開了中國航天的序幕。」龍樂豪院士充滿感慨。五十年前,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那次發射,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中國從此進入太空時代,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老專家們回憶道,首次出場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雖然只得到了進入太空俱樂部的第五個席位,但運載能力僅落後於蘇美,處於世界第三的位置。東方紅一號衛星也是從出生便站上了一個高起點。衛星總重173公斤,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發射第一顆衛星的重量之和。「當時,長徵一號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近地點439公裡,遠地點2384公裡軌道上,比美蘇發射衛星的軌道都要高,並且一直到今天還在軌道飛行。」航天老專家方心虎說。

東方紅一號留下了什麼?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發射,使我國初步形成了我國人造衛星、運載火箭比較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前進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研製發射過程中,科研人員攻克了火箭級間連接和分離技術、末級火箭觀測裙設計、衛星天線釋放和展開、儀器艙罩鍍金、熱真空模擬實驗、紅外地平儀的研製和試驗等一系列技術和工藝難關,並在跟蹤測軌技術、信號傳送方式、熱控制技術等方面超過了其他國家的首顆衛星。在戚發軔院士看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一舉打破了前蘇聯、歐美等國家對航天尖端技術的壟斷。「搞東方紅一號的時候,我們沒用一個外國的元器件,都是中國人自己造的。」戚發韌說。中國運載火箭的「長徵之路」亦由此開啟。「我當時任長徵一號火箭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承擔了二級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任務。」張貴田院士說。為了驗證二級發動機上天的第一手資料,他曾主動請纓去大漠尋找試驗箭發動機殘骸。同樣對長徵一號火箭情有獨鐘的是劉寶鏞院士。劉寶鏞長期從事飛行力學和彈道飛彈總體設計工作,長徵一號任務開啟時,他負責運載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聽到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劉寶鏞正在齊齊哈爾的軍墾農場參加勞動鍛鍊。他冒著嚴寒,奔跑在農場廣袤的田地裡,尋找太空中的那顆衛星。在座談會上,與會專家院士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彙是「航天精神」。他們認為,東方紅一號研製攻關的歲月,構成了我國「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的內核。「東方紅一號開創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其凝聚的航天精神豐碑,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獻身航天事業。」作為青年一代型號「兩總」代表,嫦娥五號副總設計師彭兢說。型號副總指揮方成革也表示,「中國航天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航天精神和優秀文化基因。傳承航天精神文化財富,發揚老一輩航天人優良傳統作風,是航天事業永續發展的根基和動力。」

走向中國夢、航天夢

「兒時仰望星空,會看著天上的星星,猜測哪一顆是東方紅一號。」曲以廣說,如今,他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肩負著將衛星和探測器送入太空的重任。在他看來,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開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的五十年裡,中國航天事業以之為基石,築起高樓廣廈。50年來,以「東方紅」品牌為代表的通信衛星平臺,在歷經東二、東三、東四、東五等四代衛星平臺的發展後,技術不斷突破,實現了指數級的能力躍升。50年來,我國自主研製了17種型號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實施300餘次發射,將500多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軌精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50年來,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重大技術的國家之一。2019年,圓滿完成嫦娥四號任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進入了探索深空宇宙奧秘的新時代。50年來,北鬥導航工程已成功發射54顆衛星,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星座組網,建成覆蓋全球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衛星相繼發射和投入使用,顯著提升了我國對地遙感觀測能力,今年將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我在這裡很高興地向大家匯報,實踐二十號衛星搭載的先進設備已經全部實現健康檢查。我們的電推進技術已經位列國際先進之列。」周志成院士說。「今年4月份我們又成功地發射了北鬥三號GEO-2衛星。現在北鬥三號工程最後一顆衛星——GEO-3已經運到發射場,做最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說。「如今,中國航天人用2代4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促成了氣象衛星中、美、歐三足鼎立的格局。」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說。「在火星進場動員大會上,我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揚航天精神雄風做兩彈一星傳人』,下聯是『圓中華復興偉夢擔深空探測重任』。50年了,我們航天人有責任更上一層樓。」葉培建院士說。展望未來發展,王禮恆說:「目前航天產業鏈、供應鏈重構,要補齊短板,敏銳關注航天領域新動態、趨勢、發展,搶佔先機。」以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為起點,航天事業步履不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明確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設立「中國航天日」、部署首次火星探測、攻關重型運載火箭……掀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嶄新篇章。「與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航天有更堅實的基礎、更優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條件,正處在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的路上,此時,我們會不斷碰到新問題、遭遇新挫折、迎來新挑戰,無論如何,我們要始終記得,新一代人擁有新的夢想,我們當前為之奮鬥的夢想就是航天夢、中國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說。吳燕生表示,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但在這過程中,也經歷了坎坷、挫折、甚至失敗,每次失敗都是中國航天再次跨上新臺階的基礎。當前,中國航天正面臨著嚴峻形勢,要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提升質量意識、更好地傳承弘揚航天「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航天科研生產模式轉型升級,推動航天型號工作向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轉變,不斷譜寫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篇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中國航天人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航天科技集團2020年十大新聞
    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2020年4月23日,在長徵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和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並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 專家熱議弘揚航天精神:「東方紅一號」留下了什麼?
    【來源:科技日報】「兒時仰望星空,會看著天上的星星,猜測哪一顆是東方紅一號。」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舉行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座談會,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曲以廣在會上深情地回憶說。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北京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3月10日,「中星6C」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南的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提供高清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 紀念中國航天日,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故事,發射50年依舊在飛行
    半個世紀前,1970年4月24日的晚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口令下達。遍布全國的測控網開始陸續接收到火箭上的遙測信號,地面觀測站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緊張地監聽著衛星。通信線路中「跟蹤正常」「信號正常」的報告不斷,運載火箭運行的很順利……終於,監聽系統中傳來了來自太空的中國之聲——東方紅。星箭分離,我國衛星成功入軌。
  • 你好,天問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人造地球衛星|航天|東方紅|火星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中國長徵火箭50年前如何敲開太空之門
    長徵一號火箭不僅是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其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此具備了進入太空的能力,標誌著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真正成為可能。(圖為長徵一號,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供圖)1965年1月,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的錢學森向國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國人造衛星研究計劃」,受到了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等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航天時代。探索浩瀚的宇宙,不懈追求航天夢想,至今,中國航天事業已取得多項成就。為了紀念中國的航天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 追夢航天向天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50年全景掃描
    新華社西昌12月23日電隨著長徵八號首飛成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度發射任務圓滿收官。至此,這個中心組建50年來,先後使用10多型火箭實施160多次航天發射,成功將200多個各類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時間迴轉至1970年冬,一支隊伍從茫茫戈壁出發,穿河西走廊、越秦嶺、跨大渡河,來到四川大涼山深處。
  • 一個明星的誕生|紀念「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中國獨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並成功地進入地球軌道,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正式跨入航天時代。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是世界第三個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運載火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譜系,最大運載能力躋身世界前三位;各類衛星已經形成完整的系列,研製出各類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實驗衛星;航天發射數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截止2019年12月,太空飛行器發射數量540餘顆,居世界第三位;截止2019年10月,軌衛星數量319顆
  • 中國航天日|守護、測試……陝西航天人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這麼長、這麼細的杆子之所以在發射的時候沒斷,是因為就像傘的開合一樣,衛星發射的時候已經把它收起來了,到天上才再把它打開。 據《中國科普博覽》近距離西安有個「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
  • 中國航天系列:東方紅一號
    中國在此之前所發射的火箭,都是單級火箭,雖然能飛出大氣層,但還是無法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不能成為運載衛星的工具。因此,要保證衛星「上得去」,必須要研製全新的多級火箭。 錢學森提出了彈箭結合方案——用液體燃料的飛彈作為第一級和第二級,由固體燃料的發動機作為第三級的動力裝置,兩者的結合組成全新的衛星運載火箭。該型三級運載火箭最初起名為「衛運一號」,後正式命名為「長徵一號」。
  • 【文章篇】為長徵一號火箭研製發射臺
    為長徵一號火箭研製發射臺科技一院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
  • 東方紅一號衛星 發射成功的幕後故事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四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衛星和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並沒有納入科研進程。不過,在火箭發展歷程中,飛彈和運載火箭,本就是一奶同胞。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的運載火箭,基礎正是來源於飛彈。火箭名「長徵」,飛彈號「東風」,如今又各自衍生出了更為先進的龐大家族。《中國兩彈一星實錄》作者彭繼超告訴記者:「發射衛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發射能力,要有能夠運載衛星的火箭,所以火箭技術至關重要。」
  • 中國航天50年紀念特稿:創新發展 榮當民族典範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昂首太空,將衛星準確送入軌道。長徵一號火箭起飛質量81.5噸,起飛推力10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300千克。它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重173千克,超過蘇、美、法、日四國第一枚火箭運載衛星重量的總和,中國航天從第一步就不遜於人。宇航創新之路,初戰告捷。
  • 科技日曆 |「神八」追吻「天宮一號」八周年,長徵五號「大火箭...
    科技日曆 |「神八」追吻「天宮一號」八周年,長徵五號「大火箭」首飛成功  Evelyn Zhang • 2019-11-03 15:19:01 來源:前瞻網 E5246G0
  • 圖解| 中國長徵「火箭家族」全解析
    中國長徵「火箭家族」全解析  長徵七號發射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已完成229次發射任務  長徵一號  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徵二號  長徵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年11月26日,長徵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  長徵二號先後有長徵二號C、長徵二號D、長徵二號E、長徵二號F等改進型。
  • 4月26日中午,長徵十一號將發射珠海一號02組衛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與中小學生在東風問天閣前,舉行了隆重的升國旗儀式。圖源:網際網路   長徵十一號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
  • 文革時期成功發射的長徵一號震驚世界,中國航天事業到底有多難?
    長徵八號是一款性價比高、安全性能優良的運載火箭,按照模塊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思路研製,瞄準了商業發射市場,能有效滿足未來中高軌商業發射市場的需求,成為中國商用火箭的主力軍之一,提供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商業衛星發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