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50年後,2020年4月2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專題座談會,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會上,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黨組副書記、總經理袁潔,黨組副書記方向明,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航天老領導和院士專家代表王禮恆、孫家棟、龍樂豪、劉寶鏞、方心虎、戚發軔、葉培建、周志成、張貴田,以及長徵五號、北鬥三號、嫦娥五號、風雲四號等型號「兩總」共同聚首,一起追憶往昔,展望未來。
太空唱響《東方紅》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是中國確定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方案時中央領導的批示要求。」航天科技集團原高級技術顧問、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院士在座談會上說。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獲得圓滿成功,衛星按設計要求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地面對其實施精準測控,數萬名中國人仰望星空觀看衛星過境,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然而,回顧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歲月,卻是幾經波折。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計劃正式開始實施,任務代號「651工程」。為了完成任務,航天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咬牙堅持、艱難攻關,終於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一曲《東方紅》 ,揭開了中國航天的序幕。」龍樂豪院士充滿感慨。五十年前,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那次發射,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中國從此進入太空時代,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老專家們回憶道,首次出場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雖然只得到了進入太空俱樂部的第五個席位,但運載能力僅落後於蘇美,處於世界第三的位置。東方紅一號衛星也是從出生便站上了一個高起點。衛星總重173公斤,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發射第一顆衛星的重量之和。「當時,長徵一號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近地點439公裡,遠地點2384公裡軌道上,比美蘇發射衛星的軌道都要高,並且一直到今天還在軌道飛行。」航天老專家方心虎說。
東方紅一號留下了什麼?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發射,使我國初步形成了我國人造衛星、運載火箭比較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前進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研製發射過程中,科研人員攻克了火箭級間連接和分離技術、末級火箭觀測裙設計、衛星天線釋放和展開、儀器艙罩鍍金、熱真空模擬實驗、紅外地平儀的研製和試驗等一系列技術和工藝難關,並在跟蹤測軌技術、信號傳送方式、熱控制技術等方面超過了其他國家的首顆衛星。在戚發軔院士看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一舉打破了前蘇聯、歐美等國家對航天尖端技術的壟斷。「搞東方紅一號的時候,我們沒用一個外國的元器件,都是中國人自己造的。」戚發韌說。中國運載火箭的「長徵之路」亦由此開啟。「我當時任長徵一號火箭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承擔了二級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任務。」張貴田院士說。為了驗證二級發動機上天的第一手資料,他曾主動請纓去大漠尋找試驗箭發動機殘骸。同樣對長徵一號火箭情有獨鐘的是劉寶鏞院士。劉寶鏞長期從事飛行力學和彈道飛彈總體設計工作,長徵一號任務開啟時,他負責運載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聽到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劉寶鏞正在齊齊哈爾的軍墾農場參加勞動鍛鍊。他冒著嚴寒,奔跑在農場廣袤的田地裡,尋找太空中的那顆衛星。在座談會上,與會專家院士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彙是「航天精神」。他們認為,東方紅一號研製攻關的歲月,構成了我國「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的內核。「東方紅一號開創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其凝聚的航天精神豐碑,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獻身航天事業。」作為青年一代型號「兩總」代表,嫦娥五號副總設計師彭兢說。型號副總指揮方成革也表示,「中國航天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航天精神和優秀文化基因。傳承航天精神文化財富,發揚老一輩航天人優良傳統作風,是航天事業永續發展的根基和動力。」
走向中國夢、航天夢
「兒時仰望星空,會看著天上的星星,猜測哪一顆是東方紅一號。」曲以廣說,如今,他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肩負著將衛星和探測器送入太空的重任。在他看來,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開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的五十年裡,中國航天事業以之為基石,築起高樓廣廈。50年來,以「東方紅」品牌為代表的通信衛星平臺,在歷經東二、東三、東四、東五等四代衛星平臺的發展後,技術不斷突破,實現了指數級的能力躍升。50年來,我國自主研製了17種型號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實施300餘次發射,將500多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軌精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50年來,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重大技術的國家之一。2019年,圓滿完成嫦娥四號任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進入了探索深空宇宙奧秘的新時代。50年來,北鬥導航工程已成功發射54顆衛星,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星座組網,建成覆蓋全球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衛星相繼發射和投入使用,顯著提升了我國對地遙感觀測能力,今年將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我在這裡很高興地向大家匯報,實踐二十號衛星搭載的先進設備已經全部實現健康檢查。我們的電推進技術已經位列國際先進之列。」周志成院士說。「今年4月份我們又成功地發射了北鬥三號GEO-2衛星。現在北鬥三號工程最後一顆衛星——GEO-3已經運到發射場,做最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說。「如今,中國航天人用2代4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促成了氣象衛星中、美、歐三足鼎立的格局。」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說。「在火星進場動員大會上,我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揚航天精神雄風做兩彈一星傳人』,下聯是『圓中華復興偉夢擔深空探測重任』。50年了,我們航天人有責任更上一層樓。」葉培建院士說。展望未來發展,王禮恆說:「目前航天產業鏈、供應鏈重構,要補齊短板,敏銳關注航天領域新動態、趨勢、發展,搶佔先機。」以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為起點,航天事業步履不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明確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設立「中國航天日」、部署首次火星探測、攻關重型運載火箭……掀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嶄新篇章。「與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航天有更堅實的基礎、更優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條件,正處在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的路上,此時,我們會不斷碰到新問題、遭遇新挫折、迎來新挑戰,無論如何,我們要始終記得,新一代人擁有新的夢想,我們當前為之奮鬥的夢想就是航天夢、中國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說。吳燕生表示,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但在這過程中,也經歷了坎坷、挫折、甚至失敗,每次失敗都是中國航天再次跨上新臺階的基礎。當前,中國航天正面臨著嚴峻形勢,要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提升質量意識、更好地傳承弘揚航天「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航天科研生產模式轉型升級,推動航天型號工作向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轉變,不斷譜寫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篇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中國航天人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