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時期成功發射的長徵一號震驚世界,中國航天事業到底有多難?

2020-12-23 電廠值班員

我國第一枚可回收設計的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首次發射,後續將進行一級回收。

長徵八號是一款性價比高、安全性能優良的運載火箭,按照模塊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思路研製,瞄準了商業發射市場,能有效滿足未來中高軌商業發射市場的需求,成為中國商用火箭的主力軍之一,提供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商業衛星發射服務。

長徵八號於2017年5月立項,從立項到成功完成首飛任務,中國僅用了3年的時間。「對於一個新型火箭來說,這個速度很快」,但是同樣的「中國速度」在我國航天人身上已經屢見不鮮了,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剛看見立項的新聞,結果「沒幾天」就成功升空的航天奇蹟。

在世界的另一邊,某些國家似乎有了對中國航天的「新的不安」,事實上這種「不安」早就在上個世紀開始了,面對種種航天技術封鎖,中國航天人不僅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越跑越快」,最令人心想深刻的還是1970年那件讓整個西方媒體「難以置信」的航天大事——長徵一號成功發射。

在那個封閉的年代裡,國人想要了解國外的消息,《參考消息》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窗口」,而在1970年4月27日至4月29日,《參考消息》所刊登的國外新聞報導,出現的最多的詞卻是大量「目瞪口呆」「出人意料」「驚呼」等強烈情緒化詞彙,這時國外發生什麼大事了嗎?不是國外而是國內,1970年4月24日,運載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國外報刊甚至刊登過這樣的一段文字:「蘇聯的報紙很難向它的讀者解釋,一個處於政治混亂狀態的據說是落後和遭破壞的國家,怎麼能把一顆比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還要大的衛星射入軌道。」大家可能不太明白1970年為什麼加上「政治混亂」的標籤,我想我在說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這個時間段大家就明白了。

中國第一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功發射的。不過對於中國的航天事業,困難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從來不會「缺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說過:「航天,自我們開始做火箭,做衛星,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賣給你,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自力更生。」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重83.6公斤。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緊接著,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嚴重「左」傾錯誤,加上從1959年到1961年,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新中國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三年困難時期」中由於糧、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極度缺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許多地方城鄉居民因為營養不良出現了浮腫病,1960年毛主席連續7個月沒吃肉也得了浮腫病。

中國的航天事業就是在這種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誕生並成長的,那時候的研究火箭、研究衛星,完全可以稱形容為「拿全國人民的口糧做實驗」,頂著如此大的壓力,毛主席一邊號召全國「省吃儉用」,一邊密切關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1958年9月8日,中國第一枚自行研製並成功發射的探空火箭「東方-1號」由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研製成功並發射,拉開了中國走向空間時代的序曲。

「東方-1號」探空火箭發射場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南匯縣蘆潮港成功發射「T-7M」小型探空火箭,雖然只飛了8公裡,毛主席卻為它點讚:8公裡那也了不起,應該8公裡、20公裡、200公裡地搞上去!

探空火箭只是中國航天事業最開始的地方,之後便來到了1965年1月,錢學森同志向國防科委提出「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研究計劃」的書面報告。1965年6月,中央專委十二次會議決定:將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列入國家計劃,由第七機械工業部(七機部)負責研製運載火箭。自此,人造衛星及運載火箭便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

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基於東風四號飛彈研製成功的,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81.57噸,起飛推力10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00公斤。它所背負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重達173公斤,是蘇聯第一顆衛星的2倍。

長徵一號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更向世界證明了這一枚舉國之力搞出來的火箭,其背後有一支以身許國、智慧嚴謹、大力協同的隊伍。很難想像,1970年4月24日,全國幾乎60%的通信線路被調用,總參謀部組織有關省市自治區出動了60多萬民兵沿通信線路執勤,要求每一根電線桿下面都要有人警戒,以保障衛星發射場區到各觀測站的通信和數據傳輸。

從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到如今的長徵八號可回收運載火箭,中國航天人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也只有了解他們走過的這一路艱辛歷程才能深知其意義非凡。

中國今後也會繼續重視航天事業的發展,未來載人登月、火星探測等空間科研任務也並不會遙遠了。

為什麼要這樣不遺餘力的發展航天事業?

這裡引用鄧小平同志說過的一段話:「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太空探索》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中國日報4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50年後,2020年4月2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專題座談會,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對中國航天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2019年12月27日,中國的航天人們「在黑暗中探索」兩年多的時間,終於再一次見到了光明。 12月27日晚間,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作為中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大推力無毒無汙染液體火箭和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火箭,長徵五號因體型寬大而被暱稱為「胖五」。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穩了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通過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穩了。今年疫情以來,中國的航天也出現了兩次重要型號的失敗:3月17日新型號長徵七號甲與7月10日新型號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許多人也開始質疑中國航天怎麼了?不嚴謹了?人才流失了等等。
  • 中國的大突破,長徵二號丁火箭發射成功
    在近期,中國航天技術不斷在前進,甚至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就在8月6日的12:01,長徵二號丁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又一次迎來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也意味著中國在航天方面又有了新的進步。其實這個長徵二號丁火箭,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1990年就開始正式立項。
  • 航天捷報!「天問一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是我國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又一高光時刻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開啟了對宇宙的探索從月球邁向了火星的徵程。「天問一號」搭載的是我國百分之百自主研發的最新的、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火箭,這次發射成功再一次印證了胖五的絕對實力有多強。「天問一號」任務極端複雜,是世界第一個融合火星環繞與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獨立自主完成火星深空探測,從測控系統,火箭系統,火星車研發都是第一次,相信有了這一次成功經驗,以後火星車返回地球,甚至登陸火星都有了可靠基礎。
  • 2020年中國航天事業回顧和總結:舉世矚目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
    從這一稱號可以看出,中國的運載火箭事業,是從研製飛彈起步的。中國的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火箭,就是在東風三號遠程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長徵一號火箭採取三級助推方式,火箭的一、二級採用東風四號遠程彈道飛彈,第三級使用新投入生產的FG-02固體火箭發動機。長徵一號火箭長徵一號火箭,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火星探測到底有多難?
    首先,祝賀我國首個火星探測衛星由長徵五號火箭搭載並發射成功!從此我國深空探測將進入一個新的篇章。此次天問一號的發射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第一步,主要是完成環繞火星探測、火星著陸以及巡視探測。第二步計劃完成探測器對火星的採樣,並返回地球,這個目標將定於2030年左右實現。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人類探索火星究竟會有多難?
  • 中國航天事業「成績單」
    幾十年篳路藍縷,一顆顆衛星升空,來看看我國航天事業的「成績單」: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繼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五個能製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我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 長徵5號發射成功,中國能否算得上航天強國?還有很長路要走
    事實上,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近年並非沒有發生過意外(見下圖)。火箭發射是一項科學活動,出現失利實屬正常,更何況在長徵三號乙的67次發射紀錄中,只經歷過兩次失敗(另有兩次為部分成功)。環顧四周,鄰國日本和印度如今都已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分別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和第四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中國自然不能落下。3提升航天影響力不僅限於宣傳成果航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對全人類而言皆是如此。
  • 我國將在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 長徵五號初樣優化
    目前,長徵二號F火箭合練箭已完成總裝測試,正處於待命出廠狀態,即將送往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靶場合練任務。此次發射場合練是對改進型火箭箭上產品、地面設備研製正確性、協調性、可靠性、安全性的全面考核。    中國初步計劃於2011年前後由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之後發射飛船與其進行交會對接試驗。
  • 一箭9星,長徵11海上發射成功,2020年我國航天活動很密集
    9月15日上午9時23分,長徵11號運載火箭從黃海海域德勃3號海上發射平臺升空,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系列衛星送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這是繼2019年6月5日之後,長徵11號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上一次,它從位於黃海的泰瑞號海上發射平臺升空,將4顆衛星成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07毫秒,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乘著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首次自動點火。21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 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邁向深空新「長徵」
    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中國開啟太空時代的標誌——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2020年,中國將實施探月三期、首次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在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時代,中國航天將不畏艱險挫折,繼續追天攬月徵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如果說「東方紅一號」開啟了中國太空時代、「嫦娥一號」探月讓中國航天站到了深空探測的門檻,「天問一號」訪火無疑將成為拉開中國深空時代的序幕。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開啟深空探測新局面
    就在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正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待命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飛行約2167秒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邁出了中國火星探測計劃的第一步,也開啟了中國航天深空探測新局面。本次負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與過去的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相比,具有多個突出優勢,其一,飛行速度快達到每秒11.2千米,即第二宇宙速度,幫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順利飛往火星。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今天,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今天,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嘉嘉1984 經公號「嘉言1984」五十年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國際衛星標識符:1970-034A)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進入預定軌道。21時50分,中國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揭秘中國航天背後的科技力量
    在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中,科技能讓不可能變為可能;能讓我國航天人看到他們每一次努力的進步;更能助力萬眾期待的長徵8號飛船直衝雲霄,成為新一代太陽同步軌道火箭! 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又迎來高光時刻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這值得中國人民驕傲的事情,我們的科技又進了一步,對宇宙的探索從月球邁向了火星。「天問一號」搭載的是我國百分之一百自主研發的最新的、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火箭,今天的發射成功再一次印證了胖五的絕對實力有多強。「天問一號」任務極端複雜,是世界第一個融合火星環繞與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獨立自主完成火星深空探測,從測控系統,火箭系統,火星車研發都是第一次,萬事開頭難,不過相信有了這一次成功經驗,以後火星車返回地球,甚至登陸火星都有了可靠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