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事業「成績單」

2020-11-11 中國青年報

加強商業航天活動監管,特別是在遵守國家安全法、國際空間條例、進出口管制、發射場及試驗場安全管控等方面嚴加監管,確保合法合規。發揮商業航天機制靈活、創新性強等優勢,鼓勵其積極開拓空間目標監測、碎片移除等國際商業市場,在國際太空活動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一個「飛天」夢。

幾十年篳路藍縷,一顆顆衛星升空,來看看我國航天事業的「成績單」: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繼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五個能製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我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並安全返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順利升空;

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完成我國首次空間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任務;

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成功進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2013年4月26日,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高分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中國對地觀測的新時代;

2015年12月17日,「悟空號」發射升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2220秒後,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近地點192千米、遠地點6.8萬千米的預定軌道,發射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首戰告捷;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邁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在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成績斐然,令人振奮。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回望「十三五」 | 中國航天科工成績單!
    「十三五」以來,中國航天科工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數量位居央企前茅,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十二五」末提升了16.4個百分點,高學歷人才比例大幅提升。△中國航天科工黨組領導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調研扶貧工作在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讓人民共享航天發展成果也始終是中國航天科工的奮鬥目標。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學而思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10月21日,學而思與中國航天基金會戰略合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上,學而思被中國航天基金會授予「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稱號。 所以,很幸運,學而思成為了中國探索太空,追星逐夢的這項偉大事業的同路人。
  • 學而思網校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34;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榮譽稱號。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學而思網校總經理劉慶遜等嘉賓出席活動。此次戰略合作是中國航天基金會首次與教育行業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度合作,是航天事業與教育事業攜手向前的重要一步。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表示,航天強國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 盤點航天事業 弘揚航天精神
    盤點航天事業弘揚航天精神
  • 運鴻集團正式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
    光明網訊9月20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運鴻集團合作夥伴籤約授牌儀式在湖北省運鴻大健康產業園舉行,運鴻集團正式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兼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國防科工委辦公廳副主任吳志堅,中國航天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塞南、中國航天基金會事業發展部部長楊愛民、湖北省武穴市田鎮辦事處書記王超、運鴻集團董事長吳東等領導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
  •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是如何渡劫的?
    要知道宇宙這片未知的領域誰先搶到就算誰的,因此航天成了大國的必爭之地。中國在航天發展上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從被美國圍追堵截到成功突圍這中間的故事,你知道嗎?面對中國航天力量崛起,美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失去最大的競爭者後立即變臉,徹底切斷了和中國航天合作的可能性。
  • 運鴻集團與中國航天基金會建立事業合作夥伴關係 開啟航天品質新時代
    共話航天夢、同圓中國夢。中國航天事業,不僅僅是國家戰略,更是民生工程。中國航天事業不只是中國航天從業人員的偉大事業,更是是全體人民的偉大事業。近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運鴻集團在湖北省運鴻大健康產業園舉行合作夥伴籤約授牌儀式,這標誌著運鴻集團正式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
  • 外交部:中國航天事業完全用於和平目的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翟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4日在北京說,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人類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用於和平目的。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23日發射升空,有外媒認為,中國躋身火星探測行列是為了加大對太空主導權的爭奪。對此,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這種說法不符合事實。他表示:「這樣一種解讀並不正確。
  • 中國移動、大唐集團、航天科工等15家國企公布巡視整改「成績單」
    中國移動、大唐集團、航天科工等15家國企同日曬出整改「成績單」。其中,中國移動黨組針對中央巡視組指出存在的四大類、十六項問題,形成215項整改舉措。公司堅持把5G發展作為重要舉措,推進「5G+AICDE」(5G與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推進「5G+Ecology」生態共建(積極與各方共建5G生態系統,使5G和社會經濟、人民生活緊密融合),推進「5G+X」應用延展,著力加強5G國際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應用創新,發揮基礎通信企業「扁擔效應」,協同產業各方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促進提升中國信息通信業國際競爭力
  •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正是憑藉務實的精神、紮實的作風、篤實的幹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才書寫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傳奇  6月16日18時37分,搭載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點火,頃刻間直衝雲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戈壁情 航天夢》——中國航天歌手高謙再次為航天事業放歌
    為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迎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家園,中國航天歌手高謙獻上主題原創歌曲《戈壁情 航天夢》,再次為航天事業放歌。11月1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辦首屆「森芝藍」慶祝神舟十一號飛船凱旋暨中國航天歌手高謙《戈壁情 航天夢》MTV首發新聞發布會。
  • 康師傅宣布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 將探索方便麵與航天食品的對接
    新京報快訊(記者夏丹)今日(11月9日),康師傅在25周年之際與中國航天基金會籤約,正式對外宣布康師傅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助力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並將參考航天食品的標準,嘗試探索方便麵與航天食品對接的可行性。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圖片/新華]本周二,我國最大的空間技術承包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舉辦研討會,紀念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五十周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燕生,總經理袁潔以及一些著名的火箭科學家和宇宙飛船設計者共同參加了這一會議,會議回顧了1970年4月24日由中國第一艘運載火箭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搭載並發射升空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及發展歷程,並研討了中國航空事業的經驗及面臨的挑戰。
  • 香港科學家容啟亮:為中國的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是同哪一個國家去競爭,它的穩步成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它拉動很多我國產品的創新,還有就是技術的發展。」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研發的香港科學家容啟亮如是說。
  • 上海航天局603基地,中國航天事業從這裡啟航
    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在上海南匯老港一飛沖天,吹響了航天人在黃浦江畔奮鬥的號角。為滿足後續火箭發射回收的需要,1960年3月,航天人選址安徽廣德開始建設603基地,歷時三個月建成並啟用。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又稱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位於北京市豐臺區雲崗,始建於1956年,主要從事運載火箭、飛船、衛星、飛彈等航天飛行器和戰略武器的空氣動力及其相關問題的專業研究。  研究生教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83年。研究生部承擔全院的研究生招生及管理工作,現有2個一級學科工學碩士學位點,即: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1個力學一級學科工學博士學位點,以及1個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研究生導師19名,碩士研究生導師38名。
  • 吳燕生:讀懂了這些,就解開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精神密碼
    ▲ 1956年2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全國政協委員,將原本坐在第37桌的錢學森請到身邊從中國航天的起點——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到今天,我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60多個年頭。
  • 外交部:中國航天事業完全用於和平目的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有關中國躋身火星探測行列是為了加大對太空主導權爭奪的說法不符合事實,中國的航天事業完全用於和平目的,中方願同世界各國開展航天領域國際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汪文斌說,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成功發射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之旅。
  • 致敬中國航天事業 中信銀行發行國內首款火星紀念信用卡
    (2020年7月29日,北京)隨著中國「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圓滿成功,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開啟,為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7月29日「一起看火星」主題公益活動在北京舉辦,中信銀行攜手中國航天基金會,宣布正式發行國內首款火星紀念信用卡,將銀行卡金融產品、服務與航天科普活動相結合,創新開拓航天科普新形式,激發廣大人民對太空探索的崇敬,致敬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