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家容啟亮:為中國的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2020-12-10 今日科學

「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是同哪一個國家去競爭,它的穩步成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它拉動很多我國產品的創新,還有就是技術的發展。」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研發的香港科學家容啟亮如是說。

容啟亮是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副系主任,多年來,他和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攜手研製出多項太空儀器,包括應用於2013年嫦娥三號及2019年嫦娥四號的月背探測任務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及2020年應用於天問一號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等。

今年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個小時的月面工作,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踏出了中國首次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關鍵一步。

容啟亮回憶,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開始工作後,他和團隊全程盯著發回的信息,包括電流、電壓和溫度等數據。「所以我們這幾天都沒有睡覺,等到它將樣品罐放到上升器裡面,我們才鬆了一口氣。」

容啟亮介紹,「表面採樣執行裝置」包含兩個可抵受攝氏200度的採樣器、兩臺耐高溫的近攝相機以及初級封裝系統。其中,初級封裝系統初步重量約為2.5公斤,最初已被認為是很輕的設計。但他和團隊仍然精益求精,通過創新的方式,將系統設計中的「樣品罐」融合在整個機械結構裡,讓重量最終縮減至1.5公斤。

「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探測器的載荷重量有限,因此,如何將裝置的重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又能保證各部件正常運轉、順利完成樣本採集工作,就需要團隊在機械設計方面力求創新。」他指出。

由於「表面取樣執行裝置」在面向太陽的一方運作,容啟亮和團隊在設計時還考慮到裝置要在極高溫下運作,並須承受太空穿梭期間及月面的極端環境,包括升空及著陸時的衝擊及震蕩、月球的真空環境、太陽風及宇宙射線,並要確保裝置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樣本仍然保持穩定。

因任務十分複雜、環環相扣,在容啟亮看來,任何細節只要出現微細錯誤,便會令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全部白費。他非常感謝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努力,其中不少青年科學家的衝勁,更是令他倍感欣慰。

「他們(青年科學家)很有衝勁,什麼時候都同你交流,所以是沒有白天和晚上的分別的,他想到什麼就找你,這個很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是很重要的。」容啟亮說。

作為多次參與國家探月工程的中國航天的「老將」,容啟亮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認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基本上是很穩健地一步一步向前,這種穩步成長,拉動了產品的創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中國的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可以「更進一步」。

談及未來的目標,容啟亮表示,不久的將來,「表面取樣執行裝置」還將應用於嫦娥六號探月任務,他和團隊將再接再厲,繼續為中國的「探月之路」添磚加瓦。

相關焦點

  • 從自製照相機到研製太空儀器 容啟亮教授航天研究之旅
    九十年代,容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學開展航天研究之旅,與理大工業中心及一位牙醫合作,將牙科抓鉗的理念轉化,研發成「太空持崁鉗」,協助航天員進行精密焊接,並獲俄羅斯太空總署採納訂製,被帶上「和平號」太空站使用。
  • 香港產"眼睛""地圖"助嫦娥探月 航天技術將轉民用
    香港產"眼睛""地圖"助嫦娥探月 航天技術將轉民用 17日,香港學者容啟亮在回憶觀看「嫦娥三號」探測器登月的情景時仍很興奮。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融合了「港產」的相機、定位技術,並將轉化為民用科技。
  • 「火星相機」展現香港科技界積極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志敏):在「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發和生產了「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俗稱「火星相機」。我國自主研發「火星相機」的過程,展現出香港科技界積極融入國家科技的發展大局。從「火星相機」的模型可以看出,它非常輕巧,實際重量只有約390克,但小小的機身卻有著廣闊測量視野和超高的穩定性。
  • 香港理大教授分享研製嫦娥五號「取土」裝置歷程
    早上,負責研製關鍵儀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的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舉行傳媒對談會,分享研發及採樣過程的感想,以及對未來航天任務的展望。圖為容啟亮介紹在實驗室模擬月球環境及採樣過程。
  • 香港的大學也參與了「嫦五」工程!研發團隊:我們真的太難了……
    這次探月工程成功,再次印證中國航天技術的實力團隊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容啟亮率領團隊共同研發,成員亦包括理大工業中心暫任總監譚惠民博士。容啟亮憶述,去年理大暴亂期間,因裝置研究涉及國家,相當擔心會被毀,故早前一直保持低調,外人不知實驗室位置,否則實驗室很可能遭到破壞。
  • 香港團隊研發表取採樣裝置 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香港12月8日電(記者朱宇軒、萬後德)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日前成功落月並完成核心關鍵任務——月面自動採樣封裝。在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的探測任務中,香港理工大學(以下簡稱「理大」)科研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裝置助力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挖土」成功,閃耀香港科研團隊在國家重要科研項目中的又一次高光。理大8日介紹,嫦娥五號採樣方式包括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理大科研團隊承擔的正是表取採樣系統的研發。
  • 香港團隊研發表取採樣裝置,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日前成功落月並完成核心關鍵任務——月面自動採樣封裝。在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的探測任務中,香港理工大學(以下簡稱「理大」)科研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裝置助力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挖土」成功,閃耀香港科研團隊在國家重要科研項目中的又一次高光。
  • 23位兩彈元勳中的一位,發誓為航天事業做出犧牲,卻因毆打致死
    姚桐斌,說起他來,總是甚為惋惜。因為在他事業最輝煌的時候,航天事業最需要他的時候,卻因遭受別有用心者的毆打而致死。當周總理聽說此事後,都不禁詫異得摔掉了手中的杯子,痛心而流涕。從古至今,好人有很多,壞人也有很多。但是一些別有用心者,才是讓人最可怕的。
  • 「東風」已至 香港航天揚帆起航
    神州赴蟾宮,長徵運神箭,天問探火星,北鬥問碧穹……幾代航天人接續奮鬥,中國航天事業歷經滄桑巨變,在星辰大海的見證下,向著「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航天夢奮勇進發。絕佳時機 迎來風雲際遇「一國兩制」方針、「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實施,香港航天事業迎來風雲際遇。欣欣向榮的內地航天事業推動著香港航天事業的枝繁葉茂。
  • 香港理工大學研發先進儀器和尖端技術,助力嫦娥四號探月
    據新華社報導,香港理工大學1月14日向媒體介紹,該校是唯一一所參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的香港院校,研發了隨嫦娥四號落月的「相機指向系統」,還為其候選著陸區創建了地形模型。 據香港理工大學介紹,為實現全球首次以在月球背面著陸為目標的航天任務,選取具有科學價值而又安全的著陸點至關重要。
  • 學而思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10月21日,學而思與中國航天基金會戰略合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上,學而思被中國航天基金會授予「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稱號。 航天事業的一個又一個裡程碑,給國人帶來了強大的自豪感,也為一代代青少年注入了航天的夢想,讓中國孩子的視野從眼前的世界擴展到廣袤的宇宙。所以,借著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的契機,學而思希望架起孩子們與他們航天夢之間的橋梁。
  • 王永志:為我國航天事業圓夢的「常勝將軍」(下)
    「長徵二號」火箭在中國航天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意味著中國航天真正走向國際。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自行研製的長徵系列火箭投入國際市場,承擔國際衛星的發射業務。雖然西方一些國家害怕中國強大而進行幹擾和破壞,但動搖不了中國航天人的決心。
  • 《戈壁情 航天夢》——中國航天歌手高謙再次為航天事業放歌
    為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迎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家園,中國航天歌手高謙獻上主題原創歌曲《戈壁情 航天夢》,再次為航天事業放歌。11月1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辦首屆「森芝藍」慶祝神舟十一號飛船凱旋暨中國航天歌手高謙《戈壁情 航天夢》MTV首發新聞發布會。
  • 學而思網校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34;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榮譽稱號。該專區將集合多類與航天相關的課程和活動,包括日前發布的、由航天英雄楊利偉親自擔綱主講的七堂公益航天課等內容。公益航天課是在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的支持和指導下研發的,全面呈現了以楊利偉為代表的真實航天員選拔、訓練、太空生活、科研試驗經歷,詳細講述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三步走"戰略以及未來的宏偉藍圖。
  • 中國航天事業「成績單」
    加強商業航天活動監管,特別是在遵守國家安全法、國際空間條例、進出口管制、發射場及試驗場安全管控等方面嚴加監管,確保合法合規。發揮商業航天機制靈活、創新性強等優勢,鼓勵其積極開拓空間目標監測、碎片移除等國際商業市場,在國際太空活動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一個「飛天」夢。
  •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是如何渡劫的?
    要知道宇宙這片未知的領域誰先搶到就算誰的,因此航天成了大國的必爭之地。中國在航天發展上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從被美國圍追堵截到成功突圍這中間的故事,你知道嗎?面對中國航天力量崛起,美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失去最大的競爭者後立即變臉,徹底切斷了和中國航天合作的可能性。
  • 從「兩彈一星」開始,這家企業為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55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596)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成功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他們研製出的一批又一批新材料產品,為我國的電子、冶金、化工乃至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的塗層研究室,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航天發動機高溫材料實驗室。因為涉及的都是關鍵敏感性技術,不可能從國外購買,國內也沒有現成的設備、技術和方案可尋,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
  • 中國航天日|這13位科學家為中國航天立下不朽功勳,請銘記!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回望中國航天史,致敬那些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不朽功勳的科學家們。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他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後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