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是同哪一個國家去競爭,它的穩步成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它拉動很多我國產品的創新,還有就是技術的發展。」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研發的香港科學家容啟亮如是說。
容啟亮是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副系主任,多年來,他和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攜手研製出多項太空儀器,包括應用於2013年嫦娥三號及2019年嫦娥四號的月背探測任務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及2020年應用於天問一號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等。
今年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個小時的月面工作,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踏出了中國首次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關鍵一步。
容啟亮回憶,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開始工作後,他和團隊全程盯著發回的信息,包括電流、電壓和溫度等數據。「所以我們這幾天都沒有睡覺,等到它將樣品罐放到上升器裡面,我們才鬆了一口氣。」
容啟亮介紹,「表面採樣執行裝置」包含兩個可抵受攝氏200度的採樣器、兩臺耐高溫的近攝相機以及初級封裝系統。其中,初級封裝系統初步重量約為2.5公斤,最初已被認為是很輕的設計。但他和團隊仍然精益求精,通過創新的方式,將系統設計中的「樣品罐」融合在整個機械結構裡,讓重量最終縮減至1.5公斤。
「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探測器的載荷重量有限,因此,如何將裝置的重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又能保證各部件正常運轉、順利完成樣本採集工作,就需要團隊在機械設計方面力求創新。」他指出。
由於「表面取樣執行裝置」在面向太陽的一方運作,容啟亮和團隊在設計時還考慮到裝置要在極高溫下運作,並須承受太空穿梭期間及月面的極端環境,包括升空及著陸時的衝擊及震蕩、月球的真空環境、太陽風及宇宙射線,並要確保裝置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樣本仍然保持穩定。
因任務十分複雜、環環相扣,在容啟亮看來,任何細節只要出現微細錯誤,便會令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全部白費。他非常感謝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努力,其中不少青年科學家的衝勁,更是令他倍感欣慰。
「他們(青年科學家)很有衝勁,什麼時候都同你交流,所以是沒有白天和晚上的分別的,他想到什麼就找你,這個很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是很重要的。」容啟亮說。
作為多次參與國家探月工程的中國航天的「老將」,容啟亮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認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基本上是很穩健地一步一步向前,這種穩步成長,拉動了產品的創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中國的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可以「更進一步」。
談及未來的目標,容啟亮表示,不久的將來,「表面取樣執行裝置」還將應用於嫦娥六號探月任務,他和團隊將再接再厲,繼續為中國的「探月之路」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