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回望中國航天史,致敬那些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不朽功勳的科學家們。
0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他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後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
1995年,經中宣部批准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02孫家棟
孫家棟(1929.04-),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業界公認的中國「衛星之父」。1948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1951年,孫家棟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1958年,畢業並獲得全蘇史達林金質獎章,回國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事飛彈原創工作。
1960年,擔任型號總體主任設計師。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之後擔任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
在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佔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先後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改革先鋒稱號」「共和國勳章」等榮譽。2019年12月18日,孫家棟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03任新民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生於安徽寧國。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後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他領導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飛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組織研製「長徵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徵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徵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勳獎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等。
04黃緯祿
黃緯祿(1916.12.18-2011.11.23),自動控制專家。1916年12月18日生於安徽蕪湖。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194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二院技術總顧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1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歲。
1957年後主持液體戰略飛彈控制系統試製及改型設計,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20世紀70年代後主持研製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飛彈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臺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飛彈設計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發射等系列關鍵技術。
05屠守鍔
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17年12月5日生於浙江吳興。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研究員、高級技術顧問。曾任西南聯大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北京航空學院教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顧問等。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領導參加地空飛彈初期試製,任副總設計師;研製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飛彈、中程飛彈,任總設計師;研製洲際飛彈和長徵2號運載火箭,任總設計師。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06郭永懷
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懷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中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飛彈、核彈與衛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07錢驥
錢驥(1917.12.27—1983.08.18),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
錢驥早年從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臺站網建設工作。20世紀50年代起從事空間探索活動,參與制訂星際航行發展規劃,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是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並為返回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
1999年,錢驥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中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08趙九章
趙九章(中)
趙九章(1907-1968),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和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也是中國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氣球探空、雲霧物理觀測、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等研究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09梁守槃
梁守槃(1916-2009),中國海防飛彈之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僅23歲的梁守槃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本可以在美繼續深造或工作,但他選擇放棄了舒適、優裕的學習、工作環境,回到了祖國懷抱。
10楊嘉墀
楊嘉墀(1919-2006),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 。他領導和參加了包括第一顆衛星在內的多種衛星的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的研製,返回式衛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
11謝光選
謝光選(1922-2016),中國戰略飛彈與運載火箭主要開創者之一。 謝光選,一生致力於我國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的開拓和發展,為中國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2梁思禮
梁思禮(1924-2016),梁啓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飛彈控制系統創始人之一。1956年,梁思禮被任命為飛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成為錢學森院長手下的十個室主任之一。以此為起點,他將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國飛彈與火箭事業的發展之中。
13王希季
王希季(1921-),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49年10月,當王希季正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時,傳來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要求立即回國。王希季是中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是中國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帶頭人。
在中國的航天史上,除了這些科學大家,還有無數個像他們一樣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和犧牲的航天工作者,向他們致敬!
(河北新聞網綜合中國軍視網、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等,編輯魏雨)
來源:河北新聞網綜合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