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這13位科學家為中國航天立下不朽功勳,請銘記!

2020-12-05 河北新聞網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回望中國航天史,致敬那些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不朽功勳的科學家們。

0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他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後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

1995年,經中宣部批准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02孫家棟

孫家棟(1929.04-),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業界公認的中國「衛星之父」。1948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1951年,孫家棟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1958年,畢業並獲得全蘇史達林金質獎章,回國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事飛彈原創工作。

1960年,擔任型號總體主任設計師。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之後擔任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

在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佔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先後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改革先鋒稱號」「共和國勳章」等榮譽。2019年12月18日,孫家棟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03任新民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生於安徽寧國。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後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他領導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飛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組織研製「長徵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徵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徵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勳獎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等。

04黃緯祿

黃緯祿(1916.12.18-2011.11.23),自動控制專家。1916年12月18日生於安徽蕪湖。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194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二院技術總顧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1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歲。

1957年後主持液體戰略飛彈控制系統試製及改型設計,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20世紀70年代後主持研製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飛彈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臺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飛彈設計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發射等系列關鍵技術。

05屠守鍔

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17年12月5日生於浙江吳興。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研究員、高級技術顧問。曾任西南聯大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北京航空學院教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顧問等。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領導參加地空飛彈初期試製,任副總設計師;研製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飛彈、中程飛彈,任總設計師;研製洲際飛彈和長徵2號運載火箭,任總設計師。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06郭永懷

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懷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中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飛彈、核彈與衛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07錢驥

錢驥(1917.12.27—1983.08.18),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

錢驥早年從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臺站網建設工作。20世紀50年代起從事空間探索活動,參與制訂星際航行發展規劃,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是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並為返回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

1999年,錢驥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中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08趙九章

趙九章(中)

趙九章(1907-1968),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和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也是中國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氣球探空、雲霧物理觀測、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等研究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09梁守槃

梁守槃(1916-2009),中國海防飛彈之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僅23歲的梁守槃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本可以在美繼續深造或工作,但他選擇放棄了舒適、優裕的學習、工作環境,回到了祖國懷抱。

10楊嘉墀

楊嘉墀(1919-2006),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 。他領導和參加了包括第一顆衛星在內的多種衛星的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的研製,返回式衛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

11謝光選

謝光選(1922-2016),中國戰略飛彈與運載火箭主要開創者之一。 謝光選,一生致力於我國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的開拓和發展,為中國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2梁思禮

梁思禮(1924-2016),梁啓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飛彈控制系統創始人之一。1956年,梁思禮被任命為飛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成為錢學森院長手下的十個室主任之一。以此為起點,他將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國飛彈與火箭事業的發展之中。

13王希季

王希季(1921-),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49年10月,當王希季正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時,傳來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要求立即回國。王希季是中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是中國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帶頭人。

在中國的航天史上,除了這些科學大家,還有無數個像他們一樣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和犧牲的航天工作者,向他們致敬!

(河北新聞網綜合中國軍視網、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等,編輯魏雨)

來源:河北新聞網綜合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日:永遠的東方紅 不朽的航天魂!
    在聶榮臻副總理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把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第一項重點任務,代號為「581任務」,並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的領導小組。1958年11月,黨中央在八屆六中全會期間又專門審議了研製人造衛星的意見和計劃,中央政治局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決定撥2億元專款支持科學院搞衛星。
  • 中華航天博物館線上直播 「雲春遊」輸出航天文化
    2016年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5年來,中華航天博物館圍繞「航天日」主題,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突出的活動,影響力越來越大。受阿里巴巴邀請,中華航天博物館已於2020年3月14日、4月11日完成兩次「淘寶雲春遊」線上博物館直播活動,瀏覽量累計達40.06萬,反響熱烈。
  • 2020年中國航天日官方網站
    2020年中國航天日官方網站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首個中國航天日將以「中國夢,航天夢」為主題,國家航天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舉辦了「開放日」「科普周」等系列宣傳和科普活動。在2017-2019年「中國航天日」期間,國家航天局分別聯合陝西、黑龍江、湖南等省市,分別組織了一年一度的系列科普活動,受到了廣泛關注。
  • 中國航天日給我們的思考!
    #中國航天日# 2016.4.24 正式為中國航天日,到今天已經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首先祝願祖國航天事業蒸蒸日上,航天事業更上一層樓,航天人都家庭和睦。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宇宙唱響東方紅,這是兩彈一星的最終成果,圓滿成功。
  • 航天日專題直播在中華航天博物館啟動
    中國日報4月24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中華航天博物館「雲春遊」 廣泛傳播航天文化今年,豐臺區創新航天日活動形式,聯合中華航天博物館線上直播開館,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為「遊客」提供豐富多彩的「雲春遊」體驗,持續輸出航天文化的魅力。直播活動在博物館員工向錢學森銅像敬獻花籃儀式中開始,深切緬懷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代航天人為我國科學事業、國防現代化建設建立的卓越功勳。
  • 今天,請為中國航天轉發
    【今天,請為中國航天轉發】2020年,北鬥導航系統將完成全球組網建設,嫦娥五號將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將拉開序幕...中國航天日2020,逐夢航天,步履不停。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今天是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轉發,為中國航天加油!
  • 陳芳允:中國北鬥系統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誠為國心,努力不為私。」這是陳芳允院士筆下的詩句,透過這樸實的文字,在他離世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可以體會到這位愛國科學家的拳拳之心。1986年3月,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四位科學家經過慎重考慮,一起提出並制定了中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
  • 中國這幾位國寶級科學家,一人頂一個師!這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這是一次危急關頭,大批的愛國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挺身而出,撐起了「兩彈一星」工程,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為祖國國防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一九五九年八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獲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及飛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四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飛彈及太空飛行器研製方面的技術領導職務,為我國火箭飛彈及航天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這幾位國寶級科學家,一人頂一個師!這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這是一次危急關頭,大批的愛國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挺身而出,撐起了「兩彈一星」工程,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為祖國國防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正是由於有了更多的科學家,才能更好地推動國家各方面各領域快速發展。每個科學家都取得了一些不那麼隨便、不那麼容易的成就。她們是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辛勤的學習和專門研究,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打擊,終於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功。
  • 安徽省考常識必看:關於中國航天日的小知識
    2020年4月24日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尚邦公考特整理了關於中國航天日的科普小知識,一起來看一下吧!想要更多公考資料可以通過安徽公考小助手公眾號來領取。國務院批覆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2.2016年首個中國航天日主題是「中國夢,航天夢」。
  • 中國航天的這個超燃故事,為何讓人銘刻在心?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jzpgzs)4月24日,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48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然而在榮光背後,卻很少有人了解這條探索之路的艱辛曲折。
  • 細說近代中國十大科學家,你必須要知道他們
    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 中國航天日,點亮華夏星辰大海的徵途​
    中國航天日,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天事業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而計劃設立的一個紀念日。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2016年3月8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 袁隆平、屠呦呦等21位功勳科學家手模亮相中國科技館
    中國科技館揭幕,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手模亮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於2000年正式設立,迄今共有33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獲獎。為紀念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20周年,在全社會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淡泊名利、敢於創造,中國科技館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共同實施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項目。
  • 第五個航天日,一圖看懂中國六十年航天歷史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它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將首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日(1970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但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序幕並不是由此打開。早在1960年2月19日,我國首枚「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機場成功發射,是我國研製航天運載火箭邁出的第一步,也開啟了我國的「空間時代」。
  • 中國航天日和中國火箭發射失敗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但我國今年兩次航天發射活動卻接連失利,要從失敗中找原因!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展開的兩次航天發射活動接連失利。在短短的24天內,兩款技術已經堪稱成熟的運載火箭,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先後於3月16日和4月9日,因為未能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墜毀而宣告發射任務失敗。
  •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
    曾經的「美軍上校」錢學森,右四23位「兩彈一星」功勳包括: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彭桓武,錢驥,姚桐斌,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于敏
  • 中國十大科學家及榮譽稱號,他們是不朽的豐碑,是中國的脊梁
    中國10大科學家,他們都是歷史的豐碑,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有中國飛彈之父、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氫彈之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核潛艇之父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不忘人民英雄?1、錢學森(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飛彈和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於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解放前,錢學森在美國擔任教授,他回國效力願望,可謂是一波三折,最終於1955年在國家領導人的爭取下才回到中國。
  • 航天人舉辦多種活動慶祝中國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升空(資料照片)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的航天人舉辦多種活動進行慶祝。
  • 中國航天日,青島智騰向航天人致敬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同時開創了中國探索星辰大海航天史的新紀元。來源/國家航天局為紀念「東方紅一號」這一中國航天事業裡程碑,2016年,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將4月24日設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