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允:中國北鬥系統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20-08-14 歐陽夢荀

「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誠為國心,努力不為私。」

這是陳芳允院士筆下的詩句,透過這樸實的文字,在他離世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可以體會到這位愛國科學家的拳拳之心。

01

陳芳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早期,他在國內領先研究毫微秒脈衝技術領導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機載單脈衝雷達,為我國無線電電子學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後期,他擔任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跟蹤測量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全面參加了系統設計和建設工作,他提出和設計了發射我國通信衛星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的新方案,並負責這一系統的研製和星地技術協調工作,為建設我國衛星測控作出了傑出貢獻。

1916年4月3日,陳芳允出生於浙江省黃巖縣(今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陳立新畢業於保定軍校,對他有很高的期望,曾對他說過「我希望你將來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要在社會上立自己的業績。」

這句話對陳芳允後來人生道路的選擇有著很大影響,陳芳允五歲就已開蒙,父親給他請了位老先生教他讀《論語》、《孟子》。

陳芳允學習刻苦勤奮,尊師重道,升入中學後他國語、英語、數學等主要課程,成績優異,基本功十分紮實。

02

1931年夏,陳芳允從黃巖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到上海浦東中學讀高中,入學沒幾天就遇到「九一八」事變,全國上下掀起反日熱潮。

15歲的陳芳允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熱情,積極參加上海學生運動,抵制日貨遊行,去南京請願等愛國活動。

1934年,陳芳允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一年後轉入物理系。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愛國運動,親眼目睹自己的國家遭受侵略者的肆意蹂躪,他感到莫大的屈辱,由此他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這個真理,從而更加堅定了科學救國,振興民族的理想和抱負。

1938年畢業後,他留在昆明清華無線電研究所任助教,在任之恭、孟昭英指導下工作。

1945~1948年遠赴英國留學,在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先從事有關電視接收機圖像志願改進方面的研究,後來他參加英國第一套海洋雷達的研製和在「瑪麗皇后號」船上的實際測試工作。

1948年5月,陳芳允學成歸國,歷經戰火滿腹愛國熱情的陳芳允不忍見同事操戈,他不願為國民黨打內戰出力,拒絕航空委員會調派去上海機場工作,因此被工廠記了大過。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陳芳允還參加了維持秩序的革委會,為新中國爭取到了不少科研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陳芳允一直致力於無線電電子學及電子和空間系統工程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科研成果豐碩,為中國國防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正式啟動,陳芳允擔任了衛星測量總體技術負責人,當時衛星測量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沒有任何經驗,他不畏艱難,帶領技術人員深入研究,大膽實踐,反覆論證。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地面觀測系統很快抓住目標進行持續跟蹤測量與計算,即時預報了衛星飛經世界各地的時刻。

由他主持完成的衛星測量方案非常有效,不僅圓滿完成我國第一顆衛星測量任務,而且為我國衛星測量測控網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03

時間進入20世紀70年代,陳芳允開始了通信衛星測控系統的研究認證,他在研究了美國阿波羅登月飛船所用的微波所用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後,針對通信衛星的測控要求設計出全新的微波統一系統。

1984年4月,陳芳允所主持設計的系統在我國發射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此後陳芳允還提出並主持了雙星定位系統的研製工作,並在1989年演示成功,是世界上首次實現地面目標,利用兩顆衛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時一體化,至此,北鬥系統初具雛形。

20視紀80年代,現代科技迅猛發展,許多國家都把發展高技術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面對新一輪的挑戰,當時科學技術相對落後的中國迎來了更加深刻的挑戰,尤其是美國在1984年提出「星球大戰計劃」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應對方案。

1986年3月,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四位科學家經過慎重考慮,一起提出並制定了中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

「863」計劃四位倡導者合影:左起,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王大珩

在鄧小平的親自批示和積極支持下「863」計劃為我國高科技發展開創了新局面,使我國在生物工程、藥物、通信設備、高性能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平臺、人工晶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等國際高技術競爭領域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生長點和源頭。

13年後的1997年,耄耋之年的陳芳允又與當年的其他三位院士一起以「863」計劃的名義發表了《中國月球探測技術發展》的建議,該建議促進了「嫦娥計劃」的產生與發展。

1999年,陳芳允院士一生的功績得到了應有的表彰,他與錢學森、錢三強等23名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0年4月29日,為了共和國的國防事業奉獻終身的陳芳允院士,因運動神經元中樞呼吸衰竭病逝,享年84歲。

同年10月,隨著兩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擁有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遺憾的是,陳芳允院士沒能親眼見證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

寫在最後:

二十年後的今天更加完備的北鬥系統即將全面建成,「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也已成功發射,新一代中國國防科學人接過以陳芳允院士為代表的革命先輩的功勳旗幟,在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路上,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而陳芳允院士也將如同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一樣,永遠閃耀在共和國的功勳冊上。

相關焦點

  • 這位台州人是「北鬥」衛星創始人!回顧他的光輝一生
    ——陳芳允酒泉發射基地第55顆北鬥衛星發射情況隨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官宣,第55顆北鬥衛星也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意味著北鬥三號大家族30顆衛星組網全部完成。橫跨二十載,中國北鬥,服務全球。在這舉國歡慶的時候,我們一起重溫「北鬥」衛星創始人陳芳允院士這首詩,回顧院士光輝一生。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它必將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父親的後半生,一直寄情於我國的科技事業,主要是抓出了「兩彈一星」。 當年,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偉業,應該大書特書。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後,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我覺得應該到了讓人們知道並記住這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了。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如果父親活著,一定會支持這樣做的。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王大珩,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和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屠守鍔,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 好書推薦 ‖《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
    一百位科學家 一百個中國夢【音頻簡介】在「兩彈一星」領域、科學理論研究領域、科學實踐領域頗有建樹的科學家和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以他們的科學夢想為切入口,展開一百個熱血、勵志的成長故事。1968年12月5日,一架飛機在首都機場著陸時突然失控,栽到了附近的玉米地裡。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1926年8月生於河北寧河。于敏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和氫彈原理探索,領導完成一套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是我國核武器物理設計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為我國核武器的研製和掌握中子彈設計技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活動時間10月19日下午15:30-17:00活動地點內蒙古科技館一層報告廳活動主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科學家及報告人簡介黃緯祿,中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中國航天日|這13位科學家為中國航天立下不朽功勳,請銘記!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他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後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我的父親」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彭鵬 攝紅網時刻衡陽9月24日訊(記者 譚倩 通訊員 邱霞 夏文輝)9月23日晚,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動情追憶父親用畢生心血鑄就的飛彈人生。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 「我的父親」
    9月23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要研發北鬥?27年前,中國被逼急了
    首射繼美俄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建立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02年為了不過度依賴GPS歐盟發起「伽利略」衛星計劃此時中方可中國決定單幹後臨時又不賣了科學家們只好吭哧吭哧走上了原子鐘自主研發道路 幸好僅花兩年時間中國原子鐘面世300萬僅誤差1秒領先世界
  • 「走後門」的科學巨匠陳芳允,如果沒有他,北鬥恐怕還得晚幾年
    有人說,「863計劃」是中國的命運決戰,可以稱作是新時代的兩彈一星。一年後,中國正式宣布啟動北鬥一號系統建設。而「兩星定位」,成為了北鬥一號主方案。2000年10月,北鬥首星發射,一個多月後,第二顆北鬥衛星也被送入太空,中國成為美俄後,第三個建成衛星導航的國家。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紀實—以身許國,中國核物理宗師王淦昌。
    導讀:本文主要取材與中央電視臺CGTV拍攝的專題紀錄片《功勳科學家》。小編 在認真看完紀錄片後在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觀後感整理寫作而成。這也許是中國科學家的境界吧!只為了做研究,其他的都不重要!令人欣慰的是,國際上為了表示對王老理論的認可,將這一理論稱之為「王——倫定理」。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講解員飽含深情的敘述中,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傳奇人生路徐徐展開。
  •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 新華網--江蘇頻道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5月14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分別被授予或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激情的歲月王懷民原型是誰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名單有哪些
    整部劇用有趣的方式表達樸實的價值觀,通過一代科學家的命運來展現激情澎湃的偉大時代。劇中,王懷民有歷史原型嗎,一起來看看!據悉,《激情的歲月》是致敬兩彈一星元勳的一部作品。拍攝期間,劇組在嘉峪關附近的沙漠取景,時間長達一個季度。演員們頂著毒辣太陽的烘烤,出色完成表演任務。通過這次經歷,他們充分體會到當年科研人員和保障人員的不易。目前,暫未聽說王懷民有人物原型。
  •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
    曾經的「美軍上校」錢學森,右四23位「兩彈一星」功勳包括: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彭桓武,錢驥,姚桐斌,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于敏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題詞!唐山衛星工廠即將投入生產!
    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彭媛媛宣布,基地將是國內第一條智能化、脈動式的衛星工業生產線,服務國家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唐山衛星工廠效果圖經過不到3個月的建設,項目地下工程已經完工,進入鋼結構施工階段。九天微星是承擔國家網際網路衛星總體研製的兩家民營企業之一,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同時,唐山衛星工廠也有望通過高附加值的衛星產業帶動千億元級產值,讓衛星產業成為唐山這座重工業之都的新名片。轉型成果引來高端項目唐山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工業城市,近年來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力建設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15日在北京舉行。趙理曾和王赤共同為捐贈的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揭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指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追溯半個世紀前的激情歲月,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