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2021-01-21 騰訊網

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995

1999年,是父親的百年誕辰,也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這個時候,我很想替父親做點事情,更想替國家做點事情。

想來想去,我想到,在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時候,如果能夠大張旗鼓地表彰一批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藉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它必將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父親的後半生,一直寄情於我國的科技事業,主要是抓出了「兩彈一星」。

1966年10月,聶榮臻(右二)與錢學森(右一)主持核導。

當年,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偉業,應該大書特書。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後,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我覺得應該到了讓人們知道並記住這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了。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如果父親活著,一定會支持這樣做的。

有一天,我在參加一個活動時,碰到朱鎔基總理,把自己的想法簡單講了一下。朱鎔基認為有道理、可行。他當時很忙,就預定了一個時間,約我再去細談。

不久,總理辦公室打來電話,約我和丁衡高一起去與朱總理面談。聽完我們的想法,朱鎔基說:「我個人贊成,是好事。」他提出,讓我們再和錦濤同志談談,因為他分管書記處工作。

三八婦女節那天,我在人民大會堂見到了胡錦濤副主席,和他約定了談話的時間。在他的辦公室,聽完我的具體想法後,胡錦濤也表示同意和支持,並且說:「你就以老同志的名義,給中央寫一封建議書,由中央研究後實施。」

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那封建議書是由我、丁衡高、甘子玉、周均倫、陳克勤一起討論後完成的。1999年5月4日,以我個人的名義,送給了朱鎔基和胡錦濤。

聶力(右二)與父親聶榮臻(左三)、母親張瑞華、愛人丁衡高(左一)、女兒聶菲的合影

信中說——

鎔基、錦濤同志:

建國初期,經黨中央和毛主席、周總理等決策、領導,由聶榮臻同志具體負責組織指揮,從1956年制訂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到「兩彈(飛彈、原子彈)一星(衛星)」,先後突破過關,這是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上輝煌的篇章和中華民族歷史上引以自豪的偉大成就······「兩彈一星」的突破,標誌著我國從技術落後狀況,達到接近當時國際上相應的先進技術水平(位於美蘇英法之後)。

圍繞「兩彈一星」這幾個重點,通過「任務帶學科」的途徑,自主研究,並從科學研究起步,發展成為一批新興的工業,包括核工業、航天和航空工業,以及與之相應的新型材料、電子、計算技術、儀器儀表和精密加工、遙測遙感和自動化、重型和特種設備等新技術工業部門。

同時,也初步建立起從科研、工業試驗、型號的現場試驗到裝備運行的科技體系,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相當強大的科技隊伍,為我國的現代化,特別是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投入的時間和財力、物力來說,我們也比美、蘇、英、法等發達國家快得多,省得多。

「兩彈一星」鼓舞了我國人民的志氣和信心、增強了海外炎黃子孫對祖國的凝聚力,特別是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加強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力量,這是人所共知的。在國外封鎖、國內經濟困難的條件下,我國科學家、技術人員、工人和解放軍,排除萬難,奮力拼搏,爭取「兩彈一星」的成功突破,這種精神,對於今天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方針、爭取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和現實意義。

我還在信中說,由於歷史(尤其是保密)的原因,對研製「兩彈一星」的有功人員,只在內部獎勵過,從未公開。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30多年,美國還有人在誣衊我們的核彈和火箭技術,是從他們那裡偷來的!現在該是還歷史以真實、讓事實來說話的時候了。

中央書記處召集有關部門認真討論後,確定了受獎人員名單,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做出了《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

當天下午,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幾乎全部到會,出席大會的有科技人員的代表和各大單位的代表,共1萬餘人。

會議由委員長李鵬主持,朱鎔基宣讀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

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樨、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丁衡高代表中央專委辦公室介紹了「兩彈一星」研製經過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江澤民總書記給科學家們授勳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高度評價了「兩彈一星」工作的偉大成就,全面總結了「兩彈一星」的成功經驗:第一,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第二,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第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第四,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第五,堅持科學管理,始終抓住質量和效益。

江澤民精闢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江澤民充滿深情地說:「我們要永遠記住那火熱的戰鬥歲月,永遠記住那光榮的歷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蹟。」

坐在人民大會堂,此情此景,我的心情十分激動,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的確,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這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和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我們應該永遠記住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這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應該記住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隊伍,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受表彰的23位科技專家只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輝煌和榮譽同樣屬於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正是他們年復一年的埋頭苦幹,鑄造了屬於祖國也屬於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無上光榮。

在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又一次想起了父親。我仿佛看見,父親就在我們中間,正和我們一起進行著新的偉大攀登······

聶力(左一)與父親聶榮臻、母親張瑞華合影

相關焦點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10月20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內蒙古科協承辦的「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內蒙古行」活動在內蒙古科技館舉行報告會,中國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緯祿之女黃道群女士作題為《我的父親黃緯祿》專題報告。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全媒體行走進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媒體行走進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媒體行走進郭永懷事跡陳列館大眾網·海報新聞威海7月31日訊(記者 蘇凱南) 7月31日上午,「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媒體行走進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近距離聆聽和感受「兩彈一星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2020年第34期內蒙古科普大講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活動時間10月19日下午15:30-17:00活動地點內蒙古科技館一層報告廳活動主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我的父親」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彭鵬 攝紅網時刻衡陽9月24日訊(記者 譚倩 通訊員 邱霞 夏文輝)9月23日晚,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動情追憶父親用畢生心血鑄就的飛彈人生。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 「我的父親」
    9月23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
  • 山東倡議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學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東榮成人,是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一位因公犧牲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在「兩彈一星」三方面研製工作中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功勳獎章捐贈儀式15日在北京舉行。趙理曾和王赤共同為捐贈的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揭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指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追溯半個世紀前的激情歲月,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舉行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舉行 當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之《趙九章傳》也於同日正式出版發行。
  •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 新華網--江蘇頻道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5月14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分別被授予或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張愛萍:兩彈一星最大的功勳者
    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今天繼續講解張勝的《從戰爭中走來 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兩彈是什麼呢?原子彈、飛彈,星是衛星,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國防工業裡邊是佔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想當年毛澤東主席說的,原子彈不過就是那麼個東西,就那麼一點,但是這個東西要是沒有的話,我們說話就沒人聽,所以他對張愛萍,說你要去管這個兩彈一星的事情。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陳芳允:中國北鬥系統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01陳芳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86年3月,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四位科學家經過慎重考慮,一起提出並制定了中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
  • 趙九章家人捐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空間科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周光召向母校捐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勉勵學子
    周光召向母校捐贈"兩彈一星
  • ...記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召開學習「兩彈一星」精神...
    2018年4月19日下午5點半,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學園2-114教室,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聯合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宣講團開展了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的黨員大會。會議由支部書記張萍主持,共有20名支部黨員和3名支部入黨申請人參加。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空間中心—新聞—科學網
    」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舉行。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 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宣讀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的書面致辭。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表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科學家簡史第三期——「兩彈一星」專家錢驥
    科學家簡史系列第一期:走進柏拉圖:了解「柏拉圖式」第二期:一座高聳在數學界的金字塔—-拉格朗日事業就是生命,甘當鋪路石。東方紅一號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