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2020-12-04 觀察者網

@光明日報官博1月16日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天津市寧河縣。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曾任該院副院長。

于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直徑8釐米,用99.8%純金鑄造,重量515克,配有綬帶,可懸掛佩於胸前。獎章主體圖案由五星、長城、橄欖枝和光芒線.成:獎章中心的五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城既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又象徵著共和國堅不可摧的國防;橄欖枝則表明我國研製「兩彈一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獎章配有江澤民同志親筆籤章的證書,並用紅木盒包裝。其規格、材質、圖案和證書等方面,突出了這是共和國最高等級獎章的特徵。該獎章設計端莊、章型宏偉、製作精良、包裝華麗,堪稱我國歷史上最為精美絕倫的勳章,更由於數量僅有23枚,極為珍罕。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9年授獎時的照片,獲獎者大多已經高齡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徵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

獎章盒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目前健在的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功臣,僅剩下3位,他們是:

王希季(1921.7.26-)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1921年7月26日生於雲南昆明。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學士。1949年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七機部八院總工程師、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等職。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太空飛行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徵一號」的技術方案,並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製;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曾任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負責制定研製方案,採用先進技術,研究衛星返回的關鍵技術;任小衛星首席專家,雙星計劃工程總設計師等職。1985年、1992年各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孫家棟(1929.4.8-)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宇航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天研究院院長。遼寧瓦房店市人。是歷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設計部研究室主任、七機部五院院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職。現任中科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國家航天局特別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99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200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終身成就獎。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第77508號《小行星通報》,小行星第148081號正式命名為孫家棟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學習經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湖南長沙人,著名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校長、湖南大學名譽校長、中南大學名譽校長。被譽為「中國科技領軍人」。

已經逝世的16位元勳、生卒年月、主要貢獻、學習經歷:

於 敏(1926.8.16-2019.1.16)氫彈,北京大學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浙江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任新民(1915.12.5-2017.2.12)飛彈,火箭,南京大學,美國密執安大學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美國耶魯大學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清華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北洋大學、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清華大學、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交通大學、美國哈佛大學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飛彈、衛星,交通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飛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飛彈,中央大學、倫敦大學帝國學院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普渡大學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姚桐斌(1922.9.3-1968.6.8)飛彈、火箭,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英國伯明罕大學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中央大學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北京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飛彈,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相關焦點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今天上午,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昨天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法晚記者注意到,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8人辭世,僅有5人健在,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到底有多偉大?
    清明節,寫字紀念下偉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和衛星,它們對新中國的意義恐怕無需贅述,這23位偉人就是背後的國之棟梁。這23位,即便放在國際上,又是個什麼地位呢?事實上,23位元勳中有21位都有留學經歷,16位是博士,最終學歷大都是國外頂級院校研究所。在那個年代,從航空航天、核物理、高新材料、力學等專業優秀畢業,世界頂級學校和頂級專業,這23位本身已經是世界頂級的人才。例如錢學森,1938-1947年發表了幾十篇在該領域內舉足輕重的文章,可以說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在超高速空氣動力學方向和他導師馮卡門共同是鼻祖級存在。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丁格、繆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近20年來,「兩彈一星」獎章的主人們,隨著年歲增長,漸次告別人世。目前在世的4位是97歲的王希季、92歲的于敏、89歲的孫家棟和89歲的周光召。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2019年5月15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九十壽誕,也是他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周光召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數百位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學、朋友及學生共聚一堂,一起探討周老的學術精神。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1980年,于敏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被譽為「氫彈之父」。與他一起獲獎的還有22名著名科學家。于敏去世後,目前僅剩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健在。
  •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北京海澱塔院5號樓的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號樓的故事這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其中的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2018年,塔院子弟去青海221廠尋訪父輩足跡,在原子城紀念館裡的紀念牆前合影。紀念牆上刻著的6500位核工業創業者的名字,已經模糊難辨。
  •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
    曾經的「美軍上校」錢學森,右四23位「兩彈一星」功勳包括: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彭桓武,錢驥,姚桐斌,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于敏
  • 【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今天(18日)的特別節目,讓我們走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于敏。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伴隨震耳欲聾的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那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2500多公裡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于敏,核物理學家,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我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彭桓武,物理學家。從事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