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2021-01-17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于敏生平

1926年8月16日生於在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

1946年,20歲,開始了理論物理專業學習;

1961年,35歲,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至此,開始了28年隱姓埋名的報國生涯;

1965年,39歲,提出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氫彈設想;

1967年6月17日,我國氫彈試驗成功,以2年零八個月成為從研製出原子彈到研製出氫彈最快的國家。那一年,于敏41歲;

1999年,73歲,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5年,89歲,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8年,92歲,獲封改革先鋒稱號;

2019年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一段珍貴視頻,

致敬民族脊梁!



于敏曾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氫彈之父」這樣提,不符合科學,我一直不贊成。中國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


相關焦點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
  • 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光明日報官博1月16日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天津市寧河縣。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近20年來,「兩彈一星」獎章的主人們,隨著年歲增長,漸次告別人世。目前在世的4位是97歲的王希季、92歲的于敏、89歲的孫家棟和89歲的周光召。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兩彈一星」部分元勳合影 「兩彈一星」功臣中17人辭世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分別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吳自良、陳芳允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都更短;他隱姓埋名28年,默默為中國鑄造核武盾牌維護和平,淡漠名利不求聞達;他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但當外界稱讚他是中國「氫彈之父」時,他卻謙虛地婉拒。
  • 【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今天(18日)的特別節目,讓我們走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于敏。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伴隨震耳欲聾的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那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2500多公裡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
    陳能寬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慈利縣江埡鎮。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
  • 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下篇:為了我國核武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至今知道她的人並不多1956年,王承書夫婦終於回到了祖國。1958年,我國創造熱核聚變研究室。面對這個陌生領域,已經44歲的王承書沒有退縮,7天7夜把一本新書翻譯了出來,為國人學習提供理論支持。兩年後,她成了我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進入老年的科學家王承書!下篇:為了我國核武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至今知道她的人並不多1956年,王承書夫婦終於回到了祖國。1958年,我國創造熱核聚變研究室。面對這個陌生領域,已經44歲的王承書沒有退縮,7天7夜把一本新書翻譯了出來,為國人學習提供理論支持。兩年後,她成了我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未伏法
    王淦昌是中國核彈之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設的開拓者,從師趙忠堯,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年輕時為國投身科學1925年8月,年輕的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1929年,他從清華大學畢業,留下來當助教。
  •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26歲,在拿到美國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他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34歲,他用3個「不能說」告訴妻子工作的變動,從此,消失整整28年,回來的時候,已是一個直腸癌晚期的病人;去世前曾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今天是著名科學家鄧稼先逝世34周年。轉發矢志不忘報效祖國!
  • 錢三強一句話他「消失」17年,鄧稼先是他學生,晚年被撞無人扶
    提及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我們能想到的總是錢學森、于敏等院士,那是因為全國人民都對「兩彈一星元勳」這一榮譽稱號十分熟悉,許多兩彈一星元勳被「感動中國節目組」評選為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們至今都還記得擁有「中國氫彈之父」稱號的于敏院士,以及程開甲院士等眾多卓越的科學家們。「兩彈一星」中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氫彈,「一星」指的是「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讓全中國人民興奮不已,奔走相告。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