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于敏生平
1926年8月16日生於在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
1946年,20歲,開始了理論物理專業學習;
1961年,35歲,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至此,開始了28年隱姓埋名的報國生涯;
1965年,39歲,提出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氫彈設想;
1967年6月17日,我國氫彈試驗成功,以2年零八個月成為從研製出原子彈到研製出氫彈最快的國家。那一年,于敏41歲;
1999年,73歲,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5年,89歲,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8年,92歲,獲封改革先鋒稱號;
2019年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一段珍貴視頻,
致敬民族脊梁!
于敏曾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氫彈之父」這樣提,不符合科學,我一直不贊成。中國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