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程開甲(資料圖片)

 

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

 

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丁格、繆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1948年,蘇黎世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與師兄海森堡就學術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爭論,連大會主持人、著名物理學家泡利都無法裁判。

 

 

程開甲(後排左1)與導師玻恩教授(前排右1)在一起

 

讓人意外的是,1963年,叱吒學術界的程開甲「消失」了。他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工作生活了20多年。

 

此後,程開甲雖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卻參與締造了一個核試驗基地,成為我國核事業人才的搖籃之一,這裡先後走出了10位院士、幾十位技術將軍,獲得2000多項科技成果獎,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1984年,組織考慮到程開甲的年歲已高,把他從戈壁灘調到了北京,擔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

 

由於工作職責的變化,他的科研工作也發生變化。一方面,他在抗輻射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領域努力;另一方面,他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與方法。

 

 

程開甲在打字機上撰寫論文

 

前些年,程開甲與他的大女兒程漱玉天各一方,開始合作著書———《超導機理》。研究中,程開甲在電腦上打出英文書稿,女兒協助做計算和校對,近20萬字的英文專著終於問世。接著,程漱玉又用中文整理出版。程開甲不倦地對材料科學的理論和應用開展創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電子理論,並在一系列的試驗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談起晚年的創新成就,程開甲感慨地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程開甲,是中科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他頒發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對於這些崇高的榮譽,程開甲有他自己的詮釋:「功勳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我們的成就是所有參加者,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

 

請歷史記住他們!

 

近20年來,「兩彈一星」獎章的主人們,隨著年歲增長,漸次告別人世。

 

目前在世的4位是97歲的王希季、92歲的于敏、89歲的孫家棟和89歲的周光召。

 

在世「兩彈一星」元勳(4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於 敏(1926.8.16-)氫彈

 

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

 

已故「兩彈一星」元勳(19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飛彈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飛彈、衛星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飛彈、衛星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飛彈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飛彈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

 

姚桐斌(1922.9.3-1968.6.8)飛彈、火箭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

 

2015年,坐落於今天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中國科學院「懷柔火箭試驗基地」,改建為「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

 

這一年,孫家棟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訪談中留過一句寄語:牢記使命和責任,為強國之路保駕護航。

 

1956年至1967年主持中國科學院日常工作的張勁夫曾在回憶「兩彈一星」研製工作時說:

 

「他們靠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為了祖國富強而獻身的精神,他們是『兩彈一星』的真正功臣。」

 

……

 

「我提議,讓我們一起對為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做出貢獻的所有科學家、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致敬!向為了這一偉大事業而獻身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懷念與哀悼!請歷史記住他們!」

 

來源: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少年于敏  「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的他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北京海澱塔院5號樓的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號樓的故事這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其中的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2018年,塔院子弟去青海221廠尋訪父輩足跡,在原子城紀念館裡的紀念牆前合影。紀念牆上刻著的6500位核工業創業者的名字,已經模糊難辨。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飛彈成功發射,緊隨其後的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至此,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兩彈一星」,全部研究成功。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彭桓武,物理學家。從事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程開甲,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只是士兵的他為何能與「兩彈一星」元勳齊名?他的軍銜比將軍稀有
    在那一次的十位「八一勳章」獲得者中,還有被稱為中國核司令的「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中國電磁彈射之父」海軍少將馬偉明、兩次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等其他九人。在軍隊中,只有進入尉官的人才能被稱為軍官,而王忠心作為一名士官長是這十人中唯一的一名士兵,為何一名能獲得中國軍人的最高榮譽勳章呢?
  • 八一勳章獲得者程開甲:他的事業驚天動地,讓中國穿上核鎧甲!
    他是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是我國核武器事業開創者、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創建者之一,他先後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功勳。
  • 有關程開甲的幾個小故事
    「核司令」走了,我們永遠要記住他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於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301醫院病逝。
  • 佔地5000餘畝,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此高校憑實力「出圈」
    鬥轉星移,百年時光眨眼而過;俊採星馳,從這裡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62位海內外院士,無論他們去到哪裡,身上都有交大人獨有的「香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纏繞西南交大百年而不減的「香味」之謎吧——眾芳搖落獨暄妍,暗「香」盈袖百餘年1896年,為解國之所需,培育鐵道人才,由北洋官鐵路局所創辦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應運而生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2019年5月15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九十壽誕,也是他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周光召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數百位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學、朋友及學生共聚一堂,一起探討周老的學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