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地5000餘畝,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此高校憑實力「出圈」

2020-12-04 中國教育那些事

歷經124年風雕雨塑,西南交通大學從山海關出發,開中國土木、交通、礦冶高等教育之先河。鬥轉星移,百年時光眨眼而過;俊採星馳,從這裡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62位海內外院士,無論他們去到哪裡,身上都有交大人獨有的「香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纏繞西南交大百年而不減的「香味」之謎吧——

眾芳搖落獨暄妍,暗「香」盈袖百餘年

1896年,為解國之所需,培育鐵道人才,由北洋官鐵路局所創辦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應運而生,這就是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學校為挽救國家危亡而建,幾經興衰變革。1900年,八國聯軍鐵騎來犯,學堂迫於戰火,中止辦學;1905年,路局總辦親自前往唐山,擇校址、復教學,更名「唐山路礦學堂」;1972年正式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學校辦學主體終於遷定於文化名城——成都。

炮火斬不斷愛國情,困難打不倒交大人。歷經風雨滄桑,幾易校址,西南交大現有九裡、犀浦、峨眉三個校區,共佔地5000餘畝,已經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歷史鐫刻在交大人的心中,而蓉城的熱烈和安逸,卻融進了西南交大的校園裡。坐觀雲海翻湧,遠眺落日斜陽。犀湖、虹橋、鍾亭、垂絲海棠,一步一景,放眼望去,山河美景與你相約在這片遼闊的校園之中。

欣逢盛世,與國同行。走過124年的光輝歲月,站在現如今的新起點之上,西南交大的校園之內又別有一番天地。學校建有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36個省部級科研基地,構建起了世界軌道交通領域最完備的學科體系、人才體系和科研體系。在軌道交通領域獲得的國家科技獎勵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第一。

在這裡,搭建起了全球首個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懸浮列車環形實驗線平臺,是國內第一個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環形實驗線;在這裡,有著由翟婉明院士和王開雲主任設計的世界首臺(也是現今唯一的)車輛移動式室內全尺寸轉向架輪軌動態作用和脫軌機理試驗臺,試驗功能全面,試驗技術國際領先。它可以在室內模擬實物(全尺寸)轉向架在實際軌道上運行時的車輪脫軌全過程,具備研究轉向架脫軌過程中各種動力學參數與安全指標的響應特徵及變化規律,可有效評估各種脫軌安全監測及防護裝置的功效。

依託交大經驗,我國順利開展了幾乎所有機車車輛的動力學研究以及動力學性能的臺架試驗,並進行了一系列創新研究,助推中國高鐵以及軌道交通產業不斷向前飛奔,託舉起新時代的大國重器。

多功能高溫超導磁懸浮環形試驗線

廣義舒適度試驗臺

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試驗臺

暗香盈袖百餘年,這是精神的傳承之證!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特殊年代,還是在如今不斷崛起與發展的新時代。危不避責,安不忘本。竢實揚華的精神,已經融入交大人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落紅不戀獨自「香」,化作春泥更護花

半畝方塘長流水,嘔心瀝血育新苗。一代代名師學者甘為人梯,用肩膀擔起教育發展的重任,以丹心育造棟梁英才。

曾經,伍鏡湖教授受邀來交大任教,課業勤,治學謹。六十載以校為家,安危不移。以嚴謹教學著稱,卻又對學生滿懷柔情,關懷備至。他用俯軀為路橋,培育英才無數,而百年後的交大九裡校園,以他名字命名的「鏡湖」裡,亦鋪滿一池青翠的荷葉。

29歲來到交大任教,自此三十餘年未曾動搖,在這裡,李斐英教授託付了他一生的光景。嚴師之下,必出高徒。在李教授的嚴格要求之下,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良好。抗戰期間,更是有一百多名學生應徵擔任英美盟軍翻譯,為抗戰做出了貢獻。

顧宜孫教授,中國橋梁和結構學科創始人。一輩子獻給了鐵路教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眼界,更是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為培養更多樹人良師而奮鬥終生。

中國近代工科數學教育的開拓者——黃壽恆教授。西南交大與他密切相連,既是母校也是任職一生的歸所。他治學嚴謹、學富五車、愛校如家,培養了大批工程建設人才與科學技術專家。

60年鐵路生涯,紮根交大勇闖技術無人地帶,他就是王其昌教授。他翻譯出版日本高速鐵路專業著作《新幹線板式軌道》,成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國外高速鐵路軌道技術的專業書籍;他領銜研製我國第一款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高鐵聲屏障。現已八旬高齡的他,依然長期奮戰在科研前線。

「人無志不成事、事無恆不成功」,這就是西南交通大學"王牌教授"的黃楠心中所想。他培育出百餘名中國醫療器械研發的主力軍;他抽自己的血做實驗,領頭開發出的、原創性的、國際上首個同時具有抗血栓、抗凝血性的鈦-氧膜表面改性的心血管支架,造福數萬病人。

列車飛馳,高鐵的快速和平穩離不開為巖土「把脈體檢、施針用藥」的鐵道工程工作者,西南交通大學的劉先峰教授便是這樣一位「巖土把脈者」。這位80後教授曾作為課題組成員參與過京滬高鐵、膠濟線、遂渝線等多個標誌性工程的科技攻關,為我國高速鐵路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癌症的死亡率在我國已經排到前一二位,每年大約會有三百萬人因為腫瘤死亡,但大部分化療藥物卻只能依靠進口於外國。為讓科研成果更好地造福社會,西南交大教授周紹兵"挑戰"腫瘤,為癌症患者帶來希望,成果更是獲得了國內外專家肯定!"能減輕病人因為疾病受到的痛苦,這,就是我的夢想。"

……

落紅不戀獨自香,這是師者的品格之證!交大的名師學者們用科研力量為社會、為人民做貢獻,更為祖國昌盛不絕的發展不斷輸送著優質人才!

稻花「香」裡說豐年,實力不減更當前

學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更是實力之證!在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西南交大迎來一次又一次的實力大爆發。

學校以工見長,坐擁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10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一(A+)並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序列,土木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七(A-),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化學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

2020年6月29日,軟科正式發布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西南交通大學共同17個學科強勢登榜。

2020年7月24日,軟科從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總榜)中提取了所在省市為西部地區的大學,單獨進行排名,西南交通大學實力強勁,位居西部百強高校中的第8名

2020年10月15日軟科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以全國前2名或者前2%作為"中國頂尖學科"的標準,西南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入選中國頂尖學科;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進入排名前10%。西南交大累計上榜學科共30個。

走在發展的路上,首輪"雙一流"建設周期也迎來了收官之年。在這一輪的"雙一流"建設周期內,西南交通大學表現亮眼,共獲得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排名第2

稻花香裡說豐年,這是奮鬥的榮譽之證!西南交大用昂揚的鬥志不斷刷新自己的成績,站在新的起點之上,將以氣衝九霄的凌雲之志,再度書寫新的傳奇!

餘「香」不斷韻悠長,薪火相傳群雄出

在西南交大124年的辦學歷程中,一代代交大人始終秉持著「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在各個領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實現著人生的抱負與價值。而西南交大也培養和造就了30餘萬棟梁英才,其中不乏「兩彈一星」元勳、院士大師,可以說自改革開放以來,軌道交通領域產生的院士幾乎全部是從這裡走出的。

姚桐斌(1922年~1968年),他打破打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為我國火箭上天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航天材料和工藝的奠基人。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陳能寬(1923年~2016年),他毅然回國,隱姓埋名幾十年,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不僅人才輩出,西南交大更是創下了「一門四院士」的傳奇佳話張維: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嚴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墨西哥科學院三冕院士;劉恢先: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林同驊:美國土木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1929年,他們因為緣分相聚在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同一班級中;數十年後,他們又在我國多個工程領域聲名顯赫,各自精彩。

前有傑出校友鑄就精彩,後有卓越學子秉其風範,彰顯百年交大育人成果。河汾門下,群雄輩出,看新一代交大人如何展現新青年力量!

以自己堅毅、踏實的步調,他走出了創新創業的奮鬥之路,帶領公司完成近億元的融資,強勢登上福布斯2019年30歲以下精英榜。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學優秀校友陳俊宇,以獨到的眼光和勇氣,在創業之路上踏平荊棘、破浪前行。

曾經在西南交大天佑齋114035寢室,住著四個高顏值的美女學霸,她們就是2018屆的房慶雲、郝宇、李美霖、孫榕。住在同一屋簷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四年的努力換來了豐厚的碩果,四個女孩都保研到了985、211名校繼續深造,她們又將各自奔赴新起點,開啟精彩新生活。

他熱愛閱讀、敢於嘗試,在答辯場上沉穩自信,在學習生活中更是佳績無數。這就是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16級土木工程專業的學霸柯志昊。綜合成績年級第一,大學期間累積獲得獎學金13萬,放棄前往清華、伯克利讀書的機會,選擇保研本校直博,在西南交大他將繼續書寫自己的青春奮鬥故事。

餘香不斷韻悠長,這是樹人的驕傲之證!交大學子猶如展翅鯤鵬騰飛萬裡,卻依然秉持「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在揚帆破浪之路上勇猛精進!

回望過去,再放眼當下,原來在無數西南交大人身上縈繞不絕的特殊「香味」就是: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它從辦學之始,就如暗香般盈滿袖間代代相承;它經師者之手,化為細膩春泥去培桃育李;它讓辛勞汗水,變為了秋收的碩果芬香;它讓群雄英才,能秉承初心砥礪前行。而面向未來,西南交大也必將承踔厲風發之基,傳「竢實揚華」之魂,再攀新的高峰!西南交通大學

來源:西南交通大學

相關焦點

  • 先後走出270多位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江蘇這所高校實力雄厚
    在共和國的發展歷程中,有270多位校友當選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和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在南京大學汲取知識的營養此外,南京大學與聯合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歷任的7位中國籍副秘書長中有3位是南京大學的校友。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此後,程開甲雖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卻參與締造了一個核試驗基地,成為我國核事業人才的搖籃之一,這裡先後走出了10位院士、幾十位技術將軍,獲得2000多項科技成果獎,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丁格、繆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江蘇這所985高校,走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
    1999年9月18日,在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34;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並授予獲追授他們&34;功勳獎章。這23位科學家中,有6位是從南京大學走出。
  • 先後走出270多位院士!又一項榜單發布,江蘇這所高校實力超群!
    278,位居中國高校第4位。兩院院士校友數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一所高校的本科教育水平。作為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南京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在各個歷史階段培養和造就了眾多中華英才,先後培養了270多位"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1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生均培養傑青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少年于敏  「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的他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
  • 重慶面積最大的一所高校,佔地達8000多畝,不是重慶大學
    對於每個大學生來說,無不希望自己的校園能夠場地宏大,環境優美,在學習之餘,還能漫步校園,感受獨特的自然與人文魅力,大學生活也會更加地豐富多彩,有個超大的校園,無疑會讓學子們的感覺更加自豪。重慶作為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由此也誕生了一個西南地區佔地面積最大的高校,它不是重慶大學,而是位於北碚區的西南大學。西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
  • 毛主席親題校名,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此雙一流高校坐擁頂尖實力
    ,西南交通大學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從跨過鴨綠江的抗美援朝工程隊到3位"兩彈一星"元勳,西南交通大學時刻準備著聽從祖國召喚;從1900屆17名畢業生到以62位海內外院士和31位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為代表的30餘萬棟梁英才,西南交通大學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從新中國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到"難於上青天"的川藏鐵路,西南交通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建設為使命;從新中國自行研製的電力機車韶山號到"超級高鐵高溫超導磁浮列車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兩彈一星」是指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時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害與核訛詐所採取的科研決策。這一決策旨在通過我國無數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屬於我國的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提升我國的國力。而說來也奇,他們中大部分都出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而著許多家庭又都來自江浙,不由得讓人思考,江浙地區有著怎樣的魔力,可以培養出這許多的科研人才。
  • 盤點中國傑出校友最多的八大高校,北大居首,個個都是名校
    建校一百多年來,北京大學累計共培養了1000多名院士,12位「兩彈一星」元勳,1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30位社科學家,142位億萬富豪,87位副國級、部委級政界英才.當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百度總裁李彥宏、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均為北京大學的傑出校友,其真容之豪華與強大實在是無人敢望其項背。
  • 23位「兩彈一星」都畢業於哪所學校,其中5所高校如今不復存在!
    「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人造衛星,1999年我國對23位在研製「兩彈一星」上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進行了表彰。「兩彈一星」這23位大牛也奠定了我國建國以來的科技水平,可以說這23個大家為我國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共和國和中國民族能夠立於世界之林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許多人將他稱為「大師的大師」——1999年受獎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3位與葉企孫有師承關係,其中9位是他的直系弟子;  記者柴靜在《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些知道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的人,原本都應該知道他——他是他們的老師。」
  • 國內佔地面積最大高校有哪些?面積最大高校是哪座?你熟悉的是?
    在學習之餘,還能漫步之中,感受四時之景人文之蘊,作為學生的大學生活也會更加豐富,心裡更自豪,人人喜歡吧?那麼,全國高校面積前六大的是哪些呢?一起去看看它們到底有多大吧!目前學校佔地9700多畝,其中思明校區近2600畝、漳州校區2500多畝、翔安校區3600多畝、馬來西亞分校約90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20多萬平方米。學校擁有紙質圖書館藏434萬冊、電子圖書703萬冊,固定資產總值112億元,儀器設備總值38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
  • 杭州新建的這所高校,佔地1500畝,依託北航成立
    杭州市現有的高校是47所,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還有浙江財經大學等等。共有本科28所,專科19所。在現有的高校資源上不難看出,相較於每年杭州的高考生人數,其實高校數量還是遠遠不夠的。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就是即將在杭州建立的一所高校,中法航空大學。杭州新建的這所高校,佔地1500畝,依託北航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