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是指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時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害與核訛詐所採取的科研決策。
這一決策旨在通過我國無數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屬於我國的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提升我國的國力。
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飛彈成功發射,緊隨其後的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至此,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兩彈一星」,全部研究成功。
這一成果的取得,與無數科研學者們日夜辛勞甚至不惜放上生命的研究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每個人都值得我們銘記。
而說來也奇,他們中大部分都出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而著許多家庭又都來自江浙,不由得讓人思考,江浙地區有著怎樣的魔力,可以培養出這許多的科研人才。
原子彈試爆場景
江浙地區,自古多才子
自古以來,江浙地區給人的突出印象除了是人才濟濟的江南水鄉,更重要的還是繁華富饒的沿海都城,但實際上江浙地區並非一直如此。
江浙地區的繁榮,大致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之前中國的經濟與政治中心大都聚集在北方,這讓溫暖且溫柔的南方一直沒有太多突出自己亮點的機會。
直到隋唐時期,江浙迎來了自己改變的機會,而這機會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隋煬帝楊廣。
他命人開通京杭大運河,雖然他的初衷可能並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般美好,但這一舉動帶動了江浙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江浙地區的人和北方人有著更頻繁的經濟、政治往來。
在唐末五代十國時,諸侯混戰,很多百姓從混亂的北方遷移至安穩的南方,這一遷移也將中國的經濟中心帶到了南方。江浙地區迎來了自己發展的春天,慢慢地成長為人們眼中富庶的江浙地區。
讓人豔羨的江南
而這堅實的經濟基礎讓無數的江南才子脫穎而出。據考證,明清時的科舉考試佼佼者和名留青史的詩人才子,十分之八都來自江浙一帶。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第一點依賴於江南的經濟發展。畢竟只有在經濟足夠強盛時,才有機會去完善教育。
想讀好書,就要儘可能的保證不餓肚子,倘若溫飽都不能解決,那讀書這件事就顯得困難許多。第二點就是上面提到過的人口遷移。
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多北方的才子都來到南方,在這裡紮下根來,有的到私塾裡做了教書先生、有的在這片文化氛圍濃厚的江南水鄉安心定居。
如歷史上著名的西晉士大夫們從洛陽遷移到江浙一帶。還有北宋時的文人精英從開封遷移到浙江等等。
在這樣的條件影響下,江南地區的才子與文人越來越多,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即使是在今天,仍舊可以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影子。
富饒的魚米之鄉
兩彈元勳,多數來自江浙
1999年的9月18日,是許許多多科研人員為之感到振奮的一天。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還有一些人的名字跟隨著歷史永遠的被無數的華夏兒女所深深銘記。
這些人就是為「兩彈一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的23位科研專家。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功績同樣不可被人們遺忘,只可惜他們已經消逝在歷史的奔流中,只留下這些過去被人所銘記,他們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他們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鄧稼先
這樣一位位傑出的學者與科研人員在國家最需要他們的時候選擇了響應號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當做供給這一成就的養料,甚至有人為此將自己的生命也留在了那段歲月裡,這樣令人欽佩的愛國之情背後,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他們對於科研工作的那份熱忱與專業的態度。
在這些人中,他們大多是出生在江浙地帶,或者成長學習在這個地區,比如來自江蘇的姚桐斌、錢驥、王淦昌、程開甲等人,還有來自浙江的錢三強、錢學森、屠守鍔、吳自良等人。而江浙地區能夠這般的人才濟濟,與下面兩點有著無法拆分的關係。
這第一點,就是我們上面提到過的經濟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好的經濟基礎代表著更好的教育條件與教育環境。
這能幫助一批批的江浙子弟擁有著極好的教育資源,讓他們在學習生涯裡有著更好的前景。
在2018年,僅僅是蘇州一個地方就走出了139名兩院院士、外籍院士。這樣的院士數量是很驚人的,這也就要歸功於優秀的教育。
第二點,就是優秀教育所帶來的良性循環。在江浙地區,崇文重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而那些從這種思想中受益的人,在有了自己玩的成就後,也勢必會回報教育。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大家經常能看到,很多人在成名後會投資建設小學等基礎教育設施。
清朝文人姚文田曾經說過這樣一幅對聯「世上幾百歲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錢三強
兩彈元勳們的學習精神
「世上縱有千萬學,還需學子多勤勉。」
江浙地區的教育確實是全國各地的教育中的佼佼者,但即便是在最好的教育下,也要學習的人肯上進,否則只是白白浪費教育資源,也是在浪費學習者自己的時間。
江浙地區的教育成就了許許多多的科研人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科研人員,也成就了「江浙地區多人才」這句話。
想必大家都熟知兩彈元勳中的錢學森先生,在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裡,還能看到他的故事。他出身貴族世家,是吳越王的第33世孫,從小圍繞他的四個字是貴族之後。
儘管到他這一輩家中沒有了古時的風光富貴,但仍舊三餐不愁。這樣的環境並沒有將他變成一個只知道貪圖享樂的公子哥,反而在父親的影響下使他對學習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在上學期間,錢學森是少見的全科高手,他的每一門功課學得都很好,一直到大學都是這樣,每一門學科的考試幾乎都是滿分。
正是這樣的學習態度,才讓他成為了後來被我們熟知的那個為了祖國建設毅然決然返回這片土地的錢學森。
錢學森
姚桐斌先生的學習生涯也十分刻苦。他於1922年出生在江蘇無錫黃土塘鎮。儘管他不似錢學森先生那樣家境殷實,但他努力學習的勁頭卻不輸於他。
他憑藉著優秀的成績考入了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隨後又憑藉自己的學習實力在一眾學生中脫穎而出,奪得公費留學的名額,考入了英國伯明罕大學。
儘管在國外的日子並不好過,但他仍舊不忘初心,沒有一時一刻放棄過學習,這才有了他的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兩彈元勳們刻苦學習的故事。而這種努力奮發的精神在他們中不是個例,而是共性。
錢學森
他們要麼出生在江浙地區,要麼學習在江浙地區,他們擁有著許多人所羨慕的學習條件,同時也擁有著很多人所缺少的學習的毅力與信心。他們之所有成功,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自兒時起就有著良好的學習環境,還因為他們自身有著對於知識的探求欲望。
正是在這樣的學習態度與精神下,才能不辜負優秀的教育資源所帶給他們的福利,才能讓這些教育資源發揮出最大作用。
很多時候,人總是會抱怨,但這許多抱怨往往都是人自己不想努力的藉口。有人會羨慕那些學習好的、考試考得好的,覺得他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仗著優秀的教育資源才有這如此這般的成就,但倘若真的給這些人優秀的教育資源與學習機會,他們真的一定能有一番成就嗎?
當然,優秀的教育資源絕對是真正熱愛學習的人最好的選擇,這對他們而言意味著機會,意味著自己學習的動力。在這樣優秀資源的幫扶下,無論成果還是效率都會有所提高。
這也是為什麼在現今社會,有些孩子家長會為了一套學區房而拼搏半生。
元勳錢學森
如今,雖然兩彈元勳中的很多人都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們卻給我們留下了一段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他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天下人一件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早已經過去。
他們這一位位握著筆的讀書人,用他們自己的智慧與學識,讓祖國不再擔憂外敵的恐嚇,也讓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而這一切的背後,既是他們每一個人挑燈夜讀、刻苦鑽研的結果,也是江浙地區教育資源優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