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為什麼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2021-01-13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科舉是我國古代國家選拔官吏的基本制度。相對而言,科舉制是一種比較公平的選拔考試,也是古代讀書人特別是寒門子弟出頭的最佳方式。士子讀書人都希望在科舉中獨佔鰲頭,如果得了狀元那是前途無量、光耀門楣的事。不過這狀元一次科舉全國只有一個,想拿個狀元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比現在考清華、考北大可難多了,有的省份幾十年甚至都出不了一個。比如清朝時期,中國的科舉狀元一半以上出自江浙,內蒙、吉林、黑龍江等不少省份一個都沒出。那麼為何清代的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第一,江浙地區是清朝時期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素有「蘇湖熟、天下足」、「衣被天下」的說法,清朝的半數賦稅都指著江浙地區。古代生產力落後、經濟條件差,一般人根本讀不起書。大部分人連養家餬口都是問題,更不要說十年不事生產的寒窗苦讀。而江浙地區不同,當地經濟發達、生活條件優越,所以讀書人數量多,讀書條件也好,這是江浙地區科舉人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使現在,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上大學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指望出高考狀元。

第二,江浙地區地少人多,讀書是人們謀生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一人中舉會為整個家族帶來豐厚的利益,所以整個家族都會不遺餘力的保障子女的教育,這種情況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這種家族式的投入自然產生了豐厚的回報,使得江浙地區文風盛行、人才輩出,出現了很多「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和有名望的家族。同時,江浙地區出的人才多,當官和經商的也多,當地人及其注重鄉土情誼,同鄉之間相互提攜幫襯,所以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得人才越出越多,以致於壟斷了大部分科舉狀元。民國時期,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期間,江浙人佔據了教育界的和學術界的大部分要職,魯迅到教育部任職和蔡元培有很大關係,因為兩個人是同鄉。

第三,江浙地區具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傳統。古代北方動亂不休,我國北方人口幾次南遷,尤其是宋朝以後,江浙地區獲得飛速發展,成為了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發達的經濟條件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帶動了當地的教育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向教育方向傾斜,很多外省的資源也流向江浙地區,使得江浙文化和教育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以學校為例,當時全國近半的書院和私立學校都集中在江浙。作為全國教育水平最發達的地區,科舉人才和狀元出的多自然很正常。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江浙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戰亂,科舉霸主地位才開始衰落,遭到湖湘、嶺南等地的挑戰,不過其文化和教育仍然非常發達,一直持續到現在。

相關焦點

  • 科舉狀元中的北京人:父子狀元傳佳話,第一位旗人狀元是他
    提到高考,很多人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到了清末,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被很多讀書人所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隋唐時期成為一項選拔制度後,科舉考試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很多人才,也改變了很多讀書人的命運。 科舉制度對於古都北京來說,更為特殊。北京在歷史上一直是漢族抵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堡壘。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漢地十八省中從未出過狀元的只有這兩個省份
    科舉制度推行千年以來,成功地選用了大批傑出人才,徹底打破了世家門閥對朝堂的壟斷,是中國大一統王朝得以鞏固的一大原因。科考最後一場考試是所謂殿試,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殿試將決出舉子們在本次科考中的名次,名列前三名的將被列入一甲進士,最後排在榜首的被稱為「狀元」,是新科進士中的頭號幸運兒、將天下矚目,而作為狀元的家鄉人也會感到與有榮焉。在明清時期,若今科狀元是本省籍,在京京官會在本省會館設宴,慶賀本鄉文氣鼎盛,科甲奪魁。
  • 文天祥:「狀元中的狀元」,中國歷史上有趣的狀元,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當官的先例,為普通百姓出人頭地創造了機會,因此,縱觀整個歷史,科舉制在歷史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的科舉制是從隋朝開始的,到清朝結束,整個歷史長達1300多年。
  • 清朝科舉制:本是為了讓王朝發展得更好,卻阻礙了文人正常發展
    ,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清朝科舉制度的各種弊端。,但是清朝的科舉制度已經演變成了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讓文人本來由一個建設國家的人才轉變為國家蛀蟲的庸才,所以我認為《儒林外史》揭露了清朝科舉制度的弊端,使得文人由人才變庸才。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直到隋唐時期,江浙迎來了自己改變的機會,而這機會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隋煬帝楊廣。他命人開通京杭大運河,雖然他的初衷可能並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般美好,但這一舉動帶動了江浙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江浙地區的人和北方人有著更頻繁的經濟、政治往來。
  • 清朝為什麼滅亡?
    清朝為什麼會覆滅?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
  • 為什麼浙江人的智商領先全國?
    單就狀元數量來說,吳語區的優勢更明顯。清朝共取狀元 114 名,其中出身江蘇南部吳語縣市以及浙江的至少有 59 名,超過狀元總數一半。科舉中的優異表現似乎坐實了吳語區人民的智力優越感,但當時江蘇、浙江之所以能成為科舉大省,首先是人口基數幫了大忙。整個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人口佔比都相當高。明前期,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和浙江人口為 1192 萬和 1078 萬,分別佔全國人口 17.1%和 15.5%。
  • 曾經「百花齊放」的科舉考試為何只有進士科笑到了最後
    科舉考試起於隋唐,興於兩宋,衰亡於明清。關於科舉,很多人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八股文」、「金榜題名」、「名落孫山」等等這些關於科舉制度的詞彙。但是科舉考試在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這些說法。而這個機會,正是科舉。科舉考試改變了之前看出身,重門第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了貴族血緣世襲關係和門閥士族對政治資源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可能。部分社會中下層的寒門子弟終於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機會。
  • 江浙一帶切花菊病蟲害防治技術
    江浙一帶切花菊病蟲害防治技術陳 煒隨著菊花生產規模的擴大,病蟲害危害也逐年加重。不同地區自然氣候條件不同,病蟲害的管理不同。筆者經過 10 多年在江浙一帶種植生產切花菊經驗,觀察記錄得出以下病害、蟲害防治經驗。
  • 明朝一場科舉考試,主考官主動洩題,考生卻拒絕作弊,傳為佳話
    我們知道古代的讀書人主要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而歷代科舉考試中也不缺作弊的例子,為了作弊,學生們也算花樣百出。    比如清朝初年科舉舞弊風氣盛行,許多考生偷偷用白綾做成「夾帶」,把四書五經的內容抄在上面,用紅圈畫重點,以便自己一眼看到。
  • 科舉制才不是什麼高考,人家明明是公務員考試啊!
    科舉制是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在古裝劇中也經常會出現相對應的趕考場景。高考和科舉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時代下人才選拔的產物,但科舉制的本質是為國家選擇幹部,類似於公務員考試,吸收了各階層有才之人進入官僚體系,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對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科舉制度的萌芽在南北朝時期便已出現,但正式始於隋朝時期,終於清朝光緒年間,歷經一千三百餘年,是世界範圍內選拔人才延續時間最長的方式。 科舉制的正式形成是在唐朝時期,唐太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完善了科舉制。
  • 富有傳奇經歷的古代狀元們,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富有傳奇經歷的古代狀元們,聽聽他們的故事吧!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然而即使是這些學霸,也有不少奇葩經歷。讓我們一起細數他們的故事。鄭顥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繫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歷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裴思謙臉皮最厚就是我,老子狀元自己要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
  • 火遍全網的「兩頭婚」,為何興起在江浙一帶?_社會_澎湃新聞-The...
    這種形式起源並流行於江浙農村一帶,男女雙方婚前無需彩禮與嫁妝,雙方都準備婚房,兩邊輪流居住或自由居住。婚後生育兩個孩子,一胎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二胎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未來的家庭養老問題,由男女雙方共同承擔。且不論這種婚姻形式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其率先興起並流行於江浙一帶,確實令人毫不意外。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案是什麼 科舉鄉試答案大全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庫答案介紹 科舉鄉試答案大全" src="http://imag... 冰川腐蝕 19.唐朝滅亡後,中原一帶相繼岀硯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五個朝代,史稱五代 後周 20.《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了玄奘法師西遊親身經歷的多少個國家? 110個 21.從地球上看月球最多可以看到月球表面的百分之幾?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是什麼 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庫答案介... 本文給大家帶來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活動開啟了,符合條件的玩家可以先參與鄉試,很多玩家都不知道鄉試的答案,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海州故事|考棚路,這兒曾經是海州歷史上的科舉考場
    說到科舉世人都知道,那是古時為朝廷候選官吏而制定的一種選拔辦法,讀書人通過科舉而入仕途,報效朝廷,加官進爵,榮宗耀祖。科舉是那時讀書人上升的唯一通道,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考試自隋朝大業元年,也即公元605年開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廢,前後經歷了1300年。考棚就是科舉考試的場所,科舉時代各州、縣都建有考棚。
  • 洪秀全的「書法」曝光,看完才知道,他為啥4次科舉都沒有中榜
    特別是在古代的科舉中,即使才華橫溢通讀經史,如果寫出來的字乖張難堪,猶如鬼畫符,最後依舊會名落孫山。    清朝末期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首領洪秀全,他就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據記載洪秀全出生在廣西一個耕讀之家,家中雖不富裕卻能夠供得起他從小讀書。7歲上私塾,15歲通讀四書五經成為鄉裡著名的神童。
  • 清朝舉人想要做官,哪些環節最難通過?
    從隋唐到明清,中國科舉經歷了一個逐漸完善發展的階段。而到清朝時,舉人群體的數量,在整個科舉選拔人才中,佔有非常大的份額。按照清朝檔案記載,從順治三年開始,到光緒三十一年廢停科舉為止,清朝一共開科112次。其中狀元114人,進士兩萬餘人,舉人達10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