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試中作弊的行為,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平時不燒香,事到臨頭就急急忙忙抱佛腳,抱不出多大效果便選擇冒險作弊。我們知道古代的讀書人主要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而歷代科舉考試中也不缺作弊的例子,為了作弊,學生們也算花樣百出。
比如清朝初年科舉舞弊風氣盛行,許多考生偷偷用白綾做成「夾帶」,把四書五經的內容抄在上面,用紅圈畫重點,以便自己一眼看到。當然也有比較正直堅決不肯作弊、只想憑真才實學換取功名的,比如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的一位考生:劉子欽。
劉子欽是江西吉水人,《嘉靖江西通志》記載,他是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的進士,學問廣博,參與過《永樂大典》的編修工作,擔任過刑部主事。而明代的《萬曆野獲編》與《枝山野記》,都提到了劉子欽參加科舉考試以及為官時的一些趣聞。
明朝有個大才子叫解縉,劉子欽參加科舉的這一年,他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進入內閣,仕途順暢,又被任命為本年甲申科的正主考官。解縉也是江西吉水人,他見老鄉劉子欽交上來的會試考卷答得很不錯,有心提拔他,便找到劉子欽,說可以幫他取得狀元之位。
會試並不是科舉的最後一步,殿試才是。雖然大家成績差不多,但狀元只有一個,這得看他們在皇帝面前答題答得怎麼樣。解縉對劉子欽說,自己可以把殿試的題目透露給他,以他的才能,稍稍準備,一定一舉奪魁。
沒想到劉子欽面對主考官主動洩題這塊大餡餅,一點都不動心,他直接說自己不需要解縉的好意,只想憑自己的實力奪得頭名。於是「劉直任不讓,解心薄之,以題密示江西永豐人曾棨得狀元」。
也就是說,解縉覺得劉子欽實在太不識抬舉,就找到了另一個江西才子曾棨。當年殿試的題目主要考禮制,這個題目偏冷門,朱棣的意思是要考這些才子夠不夠博學。曾棨得知考試重點後連夜攻關,做足了準備,殿試時表現十分精彩,朱棣頻頻點頭。
「其題以禮樂制度為問,上意必欲得淵博之士,然非夙構,不能詳對,故子欽竟絀,猶得選庶吉士……」就這樣,劉子欽跟狀元之位失之交臂,只排在了二甲第十二名。從那以後劉子欽就有些鬱郁不得志了,他進文淵閣讀書,以庶吉士身份預修《永樂大典》時,又發生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
原來,這一科共錄取了28名庶吉士,朱棣派人去查看情況時,發現其他人都規規矩矩,只有劉子欽喝多了躺在地板上睡覺。朱棣一氣之下,叫劉子欽去工部做一個小吏,沒想到劉子欽真去了,把工部的工作人員嚇了一大跳。
新科進士穿著小吏的衣服,站在工部當值,實在不像話,工部的人趕緊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皇帝陛下。朱棣連忙把劉子欽叫回去,罵了句「你還真不要臉」,就把他丟回翰林讀書了。不得不說,劉子欽的這些舉動在古代算是非常少見,他不願作弊,很大原因就是性格很直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