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的考試,考場不能說是特別大特別豪華之類的話,但至少敢說空間足夠,光線明亮,門窗皆有,能夠給考生們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考試環境,也能幫助考生們發揮出自己的實力。但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和我們現在的考場相比,就相差甚遠了。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並不是起源於明朝,但是它盛行於明朝,所以小編今天就重點給大家說一下,明朝科舉考試的考場到底是個啥樣。
文/古史新說
我們先來聊聊明朝的科舉制度到底是怎麼樣的。科舉制度並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明洪武十七年(1384)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製。考試的程序分為地方考試(院試)、省級考試(鄉試)和中央考試(會試和殿試)。
明朝時期,科舉考試的考場叫作貢院,貢院裡不是一個個座位,而是成千上萬個房間,都是單間,由此可知當時考試競爭的激烈程度。雖然是單間,但大小結構跟環境都很磨鍊人。這種單間叫號房,很小,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按照換算,一尺等於33.33釐米,那就是大約長1米65,寬1米32,高2米64. 古代參加考試的都是男性,身高應該大多都不會低於1米65,躺下來都不能伸直身子,只能蜷縮著,可見當時的考場很小。
說到這裡,我們再先來聊聊考試的難度,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裡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另外,考試的難度其實也和考試環境有關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考試時沒有一個舒適的環境,那可想而知,這樣勢必會影響考生的發揮,並最終影響到考生的成績的。考生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著書具和燈具,每人發三根蠟燭,其他的東西一律沒收。進去之後,號房立馬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在裡面睡覺,由於房間狹小,加上還有一些其他物品,睡覺的時候一般都是蜷縮著睡,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雖然,明朝科舉考試考場的環境十分的差,幾乎差到了足夠影響考生發揮的這種程度,但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之下,在這一盞盞孤獨的燈火下,明朝那些渴望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命運的學子們,艱苦努力,滿懷愛國熱情,用他們自己的努力與心血,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妙世之作,如此看來,實在是令人敬佩!
原創不易,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哦,我是古史新說,每天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歷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