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2021-01-09 澎湃新聞

科舉史研究走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以一大批青年學者為主導,掀起了科舉研究的熱潮。其特點尤其在於研究力量的年輕化、研究視角的多樣化、研究水平的縱深發展。但總體而言,從歷史地理本位或空間視角出發的科舉研究並未佔領高位,無論地域科舉史、科舉人才地理等都進入了某種瓶頸期,亟需有新的思考和突破。

有鑑於此,2020年11月28日,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組織召開了「地域與空間: 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主題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復旦史地所博士生葉鵬召集,旨在從歷史地理本位或空間視角出發,探討科舉研究新進展,展示青年學子在這一領域的研習、思考所得。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的8位研究生圍繞科舉史的空間視野、科舉地理的新思路展開了熱烈討論。

與會者合影

科舉史的空間視野

科舉中的空間色彩值得我們加以關注,不論是客觀的考場形態、相關建築物的時空分布,還是科舉有關人員的地域分配、採擇原則,抑或某一科舉人物在特定空間中的歷時性活動,都值得我們矚目。

工作坊上半場報告聚焦「科舉史的空間視野」,邀請到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朱海濱教授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劉永華教授擔任評議嘉賓。

第一篇文章來自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孫巖,他提交的報告題目是《「以昭文明之象」:明代福建官學藏書樓與地方文教的建設》。孫巖關注到了明清地方官學的藏書之所——尊經閣,並以明代福建為例,探討這一文教資源的發展對不同區域的意義,揭示出尊經閣的科舉導向及其被賦予的象徵意象。尊經閣雖然對福建科舉成就的影響間接而有限,但它優化了地方文教資源的配置,其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界定了「規範」的知識體系,以及被賦予的權威性象徵。此種建構連接了國家正統文化、地方文權及士人的知識傾向,使得尊經閣已非單純的藏書之所,更是一種昭示文化正統與知識權威的象徵性建築。朱海濱老師在評議時提示,本文所用材料主要是地方志,但方志對官學藏書樓的記載可能不足以反映歷史全貌。此外,研究對尊經閣與文教建設之間的邏輯關係可再完善。劉永華老師表示,文章可進一步思考尊經閣藏書的類型、數量和利用問題,並且對尊經閣的象徵意義多加留意,可引入科舉文化等視角,進一步挖掘士人附註在尊經閣的心態、邏輯及其背後蘊藏的歷史問題。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李思成則關注到了明代會試考官選任規則中的地域因素。他提出,明代科舉普遍存在地域限制現象,如分省解額、南中北卷等,是為了實現大一統國家的地域平衡。而會試考官的地域分布同樣可能影響地域均衡,例如考官與考生之間文風相近,便會導致科舉強省不斷自我強化。但通過考察後發現,相關官員並未受到地域限制。究其原因,是由於會試官員的選任規則本身較嚴密,需限官、限資、限次,上述規則在明代官僚政治中的優先度高於地域因素,導致朝廷無瑕顧及地域限制。這也提示出地域因素不僅因其存在而重要,在其應當存在卻缺位的場合,背後一定有合理的解釋,此時地域因素成為我們深入剖析制度的重要提示信息。評議人朱海濱老師認為本文論證完善,但標題所示「地域考察」一詞有先入為主的嫌疑,可以考慮從會試考官本身選任規則的角度入手,兼顧地域考察,使選題更為合理。

第三篇報告聚焦於明代鄉會試貢院的情況,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的鄭欣對以往研究進行了詳細爬梳,從修建歷程、選址、建築規制、經費、文化等五個方面回顧了明代鄉會試貢院的研究成果,認為學界目前對明代鄉會試貢院的研究雖已有一定的進步,但對該論題的重視程度仍明顯不足,並指出當前成果不夠全面、相關探討多停留在表層、「貢院記」未被充分發掘和利用等問題。朱海濱老師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也有可能是材料所限,建議報告人通過問題意識來切入研究。梁志平老師則提示該綜述中發現了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錯誤,這也是很好的創新點,但遺憾的是文中僅用「某文」「多篇論文」等模糊的表述來談論這些錯誤,建議直接寫清楚錯誤出處。

前三位報告人的話題基本集中於明代,從物質空間與選官原則切入,上半場的最後一位報告人則有不一樣的思路。王磊(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報告了題為《在科舉與學堂之間彷徨:青年柳詒徵的思慮和出路(1901-1910)》的研究論文,試圖利用常見史料,重構柳詒徵早期的思想與活動。他以科舉廢除前後青年柳詒徵的言行為例,探討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中制度性傳播媒介與知識分子如何發生聯繫,舊式讀書人的命運何以因此而轉變軌跡。原本不諳新學的柳詒徵首先進入編譯局工作,後在多個學堂任教。因社會身份的轉變與遊日的經歷,在不同文化場域中不斷遷轉的他,思想上漸漸趨新。研究表明,儘管柳詒徵走上了一條與科舉不同的道路,試圖站在學堂一面思考廢科舉之後國家與自身的出路,但社會上對功名的崇拜心理對他的影響仍揮之不去。柳詒徵困於其中,顯示出「無意於功名者反為功名所困」的弔詭現象。朱海濱老師在評議環節表示,本研究儘管行文引人入勝,但文章中心不夠明晰,類似人物傳記的寫法有時會弱化問題意識,需要明確文章的核心關注點,回答「為什麼選擇柳詒徵而非其他個案」的問題。

朱海濱老師對上半場討論作了精彩總結,他鼓勵大家把眼光放遠,要有勇氣選擇真正重要的學術問題,並長期深耕,強調選題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的層次,青年學生應當要有自覺的意識來做出真正的貢獻。當前青年學者在問題意識方面尚可繼續提高,而問題意識通常不能直觀察覺,必須通過邏輯論證才能有所闡發。

朱海濱

科舉地理的新思路

工作坊下半場由史地所博士生龔應俊主持,與會人圍繞「科舉地理的新思路」展開討論。評議人由長期關注科舉定額制度的梁志平教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利用量化手段研究清代科舉的蔣勤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兩位老師擔任。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鄭大超首先匯報了他的論文《嵌入:明代金山衛學的州縣化路徑》,其研究中心落在明代金山衛學的演變上,文章從供給、入學資格、科舉資源、職官幾方面考察金山衛學「嵌入」到州縣行政系統中的歷史過程。結論顯示,與其他衛學相比,金山衛學的州縣化路徑有其特色,不同衛學的州縣化路徑可以進行模式化的概括提煉。梁志平教授對本研究所下的功夫予以肯定,同時指出兩點不足:第一,報告沒有回應最新研究成果——郭紅教授的《明代衛所與「民化」》一書;第二,文章開頭部分應對明代衛所、衛學等制度多加介紹,否則容易令讀者不明就裡;第三,在文章的分析和表達形式上,仍可再精雕細琢、壓縮篇幅。就與會者提問的「學額」等概念問題,梁教授指出,目前發現的明代史料中較為成文的「學額」概念當在崇禎年間出現,在涉及此方面時,應謹慎表達。蔣勤老師則認為,該文已經開始介入比較視野,在涉及明後期不同衛學的內容中加入與其他衛學演變的對比,會使研究更加豐滿。在路徑模型的提煉方面,則需更具體地挖掘和展開,嵌入可以有很多種形式,不同類型的實質區別如何,應有較成熟的表述,同時,在提煉類型的時可以參考社會科學的方法。

何彬彬(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從清代安徽的一個具體家族入手,介紹了該家族的科舉概況。方氏家族原籍徽州休寧縣,遷入安徽定遠後通過與地方積極互動,謀生、立名進而轉變為科舉世家,文章進而探討了其科舉成績的成因,並分析了方氏家族參與科舉過程中家族教育的影響。梁志平教授表示,這篇文章很好地說明了科舉對於階層流動的作用,但由於案例單一,分析框架仍沒有走出以往學者的路徑,所揭示的作用或許有限。他提示報告人可以從更多角度考察這一科舉家族。比如定遠方氏是否在原籍徽州成為科舉家族的難度更高,外遷到文教相對不發達的定遠地區對其家族科舉崛起產生了重要影響;再者,方氏作為外籍士子怎麼參與考試?是否因遷移而遭到當地排斥?蔣勤老師則對報告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認為文章不能滿足於案例的簡單分析,應提煉出其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對該家族科舉結構的分析,從而探討其科舉參與的能動性和策略選擇,以期走出傳統科舉家族研究的藩籬,更好地展現歷史真相。

蔣勤

最後兩位報告人均來自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文章都有較強的歷史地理色彩。葉鵬的報告《清代學額配給的空間分布特點》主要展開了四項工作:一是通過配準嘉慶十七年這一時間斷面上所有府州縣學之數據,考察了清代中後期全國範圍學額配給的空間分布狀況;二是研究了清代中期全國錢糧、人口、進士數額空間分布與學額分布之間的關係,認為學額分配的核心原則應當是「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則是補充條件;三是將學額數字與進士數字進行比較,提出「學額利用率」的概念,指出江蘇、浙江、山東等省每考中一位進士所需學額最少,其文教水平顯然最強;四是選取了江西、陝西兩省區,補充了這兩處區域清末學額數據並加以對比分析。葉鵬認為,學額數據的運用前景十分廣闊,若加以人口、經濟、州縣等第等指標,均可望有新的發現。蔣勤老師立足量化史學的規範,指出這一報告研究範圍比較大,每一論點均可獨立成文,但文中表格的單位、格式存在不夠嚴謹的地方,且相關說明也不完整。並推薦參考梁晨、李中清等學者對近代大學生群體流動性的研究,可以修正「學額利用率」的概念;梁志平老師研究學額問題十餘年,近來也對清代學額做了通盤考訂,他指出文章中對學額數據的統計可能存在疏漏,清代暫廣學額的實際規模可能比《學政全書》開載額度龐大得多。

吳科傑討論了清代杭州府進士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杭州府的進士人數在宋元時期處於浙江中下遊,經過明代的發展,至清代躍居為全國府級政區的第一位,杭州府的進士人數為何能不斷上升,是什麼因素推動了清代杭州府進士人數的登頂,成為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報告首先通過圖表展示杭州府科舉在省內的地位及進士數量時空分布的特點,接著揭示了清代杭州府進士數量發展的大勢:順治、康熙兩朝杭州府每榜進士數繼承明代的發展勢頭,呈現出上升趨勢,為雍乾時的突破奠定良好基礎;在雍乾時期杭州府科舉達到鼎盛;而從乾隆朝後期開始,杭州科舉逐漸走向下坡。文章通過對杭州府進士、舉人數量的統計與分析,將杭州出現科舉高峰的背後原因歸納為:杭籍士子在浙江鄉試中取得佳績、會試分省定額錄取制度的形成、府城附郭縣首位度的上升以及商籍進士、順天鄉試杭籍進士的加成等因素。評議人蔣勤老師強調,文章對前人研究的回溯不夠,對杭籍進士的空間分布說明不足,更需要聚焦和細緻的分析。梁志平老師則指出,科舉和進士的分布是一個很成熟的題目,雖然前人可能沒有涉足杭州府,但主要影響因素基本已得到總結,因此文章結論缺乏新意,研究內涵還需深挖,如討論杭州書院對科舉的影響似可稱為著力點。朱海濱老師補充認為,文章中數據已較詳實,但文獻閱讀不足,還需加強史料功夫,找到更深入的史料考證科舉家族間的密切聯繫。

圓桌討論階段,各位發言人就科舉家族之概念、明清學額制度、衛所體系下的科舉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老師與同學們還就許多科舉史上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如基層科舉的報考環節,如何識別考生身份,是否能夠還原考生參與考試的全過程;尊經閣一類的官方藏書機構實際上的功能是什麼,究竟應該定位為「公共圖書館」或僅是一種儀式建築,其在地方上對士子們的符號作用應該從哪些角度思考。本次工作坊氛圍熱烈,各位報告人的研究雖然都涉及科舉,但各有其研究底色,從新文化史、政治史、思想史、衛所研究、歷史地理等角度切入科舉研究,亦各有所得,展示了青年學生在這一領域的思考與心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FutureLab工作坊|風之鈴布袋絲網印刷工作坊
    FutureLab工作坊|風之鈴布袋絲網印刷工作坊 2020-12-0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209場 | 學生專場二(勞動-健康經濟學工作坊)
    工作坊由經濟學院袁野助理教授主持。經濟學院王耀璟助理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雷曉燕教授、趙耀輝教授、張丹丹副教授參與了工作坊。王小倩的研究通過多個評價指標對比了線性回歸模型和多種廣泛應用的機器學習模型在醫療費用預測方面的預測性能,並將預測模型模擬應用於醫療保險支付制度改革,展示了更準確的預測模型將降低醫療機構面臨的財務風險。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撰稿丨孫佳雯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舉行。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國語文學研究院教授張熠、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力、臺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英語和日語的學術翻譯這一議題,先後就學術翻譯的選材及其相關的學術對話問題
  • LMLA冬季特別項目 |比爾•艾奇森冬季表演工作坊:不穩定性
    本次工作坊目標:本次工作坊將通過現場藝術的形式,幫助你將一個好的想法轉化為一場出色的現場演出。因此,該工作坊的關注點不在技巧技能上,而在於研究發展你自己的藝術過程,因此此工作坊同時具備直觀性與連續性。我們將研究表演如何發展,研究它們如何不僅可以表現不穩定狀態,同時它們自身也體現出不穩定狀態.我們將如何開展本次工作坊:我們將通過不同的方法實現我們的目標:通過物理身體的表達方式,探索身體運作的不穩定性。
  • 圓桌|復旦哲院與維也納大學辦工作坊:關於藝術與空間的構建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維也納大學藝術史系近日聯合主辦了「藝術與空間的構建」工作坊,並舉行了為期三天的演講和討論。來自藝術、哲學、建築、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八位西方學者與十六位中國學者,就空間主題進行了深度交流,加強了對彼此的藝術、文化差異的理解。
  • 會議|「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
    2019年5月11日,「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在上海師範大學會議中心舉行。工作坊以「跨學科對話與平行研究」的創新方式,聚集三十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探索和墾拓了中外交流與對話之道。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80場 | 人口遷移管制對我國城市財政政策和人力...
    張吉鵬等人的研究聚焦戶籍制度對城市公共財政和人力資本代際傳遞的影響,探討了戶籍制度改革的難點和參考方案。該研究使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和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MDMS)的新數據集,建立了有關財政分權和戶籍制度的空間世代交替模型。實證結果顯示,流動人口為大城市提供了較強的財政正外部性,但流動人口子女缺少與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因此積累了較少的人力資本。
  • 哲學院主辦第七屆現象學工作坊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周建昊)5月19至20日,第七屆現象學工作坊「友愛與真理」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哲學院召開。  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與積累,漢語現象學研究呈現蓬勃之勢,它在經典文本的翻譯與解讀、現象學與中國哲學比較研究和現象學與其他流派的會通等方面均有建樹。現象學工作坊自2012年創辦以來,每年定期舉行會議,其宗旨是為中青年學者提供展示其最新研究與思考的平臺。此次工作坊主要從5個方面展現出現象學研究的熱點與新思路。  一是現象學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問題。
  • 長慶科考案:主考官利用科舉維護貴族派,皇帝利用科舉籠絡朝臣
    在科考案被揭發之後,穆宗雖然立即重新舉行考試重新錄取人才,但是錄取結果依然充斥著政治因素,作為皇帝的穆宗竟然在科舉考試當中錄取不合格的人員,他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不想得罪某位大臣。由此可見,當時的政治環境錯綜複雜,就連九五至尊的皇帝都不能倖免。
  • 醫院成功舉辦「醫學教育論文選題與撰寫」工作坊
    12月11日上午,由中南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牽頭、湘雅三醫院教務部組織的「醫學教育論文選題與撰寫」工作坊在科教樓成功舉辦。本次工作坊特邀北京大學醫學教育研究所研究員、《中華醫學教育雜誌》編輯部主任殷曉麗主講,來自醫院各教研室的30餘名教師參加培訓。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60場 | 被顯示的風險偏好的異質性(微觀理論經濟...
    >工作坊現場苗彬教授的研究是一個對於風險偏好異質性的非參數顯示偏好分析。研究首先提出一個唯一性指標來衡量群體中個體與其他個體共享相同效用函數的程度,然後應用該指標分析群體異質性。分析中使用了Choi等人的實驗數據(2014年),受試者在不同的預算約束下進行投資組合選擇。實驗觀察到,與男性相比,女性表現出較低的個體獨特性和群體異質性。此外,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異質性介於兩性之間,夫妻之間的異質性小於非夫妻。觀察到基於財富的異質性較弱。
  • 「中國記憶人類學」工作坊: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為倡導當代中國公共記憶的多民族、跨文化、跨區域的比較研究範式,2017年11月18日,復旦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和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在復旦大學文科樓聯袂主辦了「中國記憶人類學」首屆學術工作坊暨「中國邊疆民族記憶的跨學科研究」、「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城市非遺保護的倫理記憶研究」聯席工作坊。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1場 | 融資平臺債務是否加劇了企業排汙...
    >毛捷教授介紹了研究的背景與動機。融資平臺舉債具有手續簡便、利率低、期限靈活等特點,這使得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大量借貸。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舉債後,在償債壓力下會擴大土地出讓規模,低價出讓工業用地、招商引資獲得稅收收入,放鬆環境治理約束,引入大量高汙染高耗能的低質企業,使得當地汙染加重。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5場 | 美國醫療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勞動...
    劉晨源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探討了美國醫療保險市場的醫療保險設計問題。理論分析顯示,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低風險消費者會選擇對較大損失補償較小而對較小損失補償更多的醫療保險計劃,而高風險消費者會選擇直接免賠的醫療保險計劃。實證結果顯示,直接免賠的醫療保險計劃比其他醫療保險計劃更吸引高風險消費者。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3場 | 銀行的風險消化行為和貨幣傳導機制:來自...
    他利用實證研究證實了銀行在信貸寬鬆時,傾向於借貸給評級較高的國有企業以規避風險。許志偉通過建立兩部門的一般均衡模型,指出這種國企的借貸偏好可能不利於宏觀經濟生產率的提高。演講結束後,與會師生進行了熱烈討論。大家踴躍發言,交流探討影響銀行信貸的各種因素。本次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2場 | 公司金融中的財務透明度(宏觀經濟學工作...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2場 | 公司金融中的財務透明度(宏觀經濟學工作坊) 2020-11-1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培」鳴罄,「工作坊」仍將抱團遠航
    11月22日,我縣「國培計劃」中小學美術鄉村教師工作坊在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舉行第四次線下研修活動。 與線下研修活動同時舉行的還有中小學美術鄉村教師工作坊學員優秀剪紙作品展,學員們參觀作品展後,參展作者逐一暢談了本人的創作構思、過程和感想,坊主馬麗婭老師對學員作品進行細緻而精到的點評,並結合點評進行了剪紙藝術創作培訓與輔導。然後,工作坊四個小組分別做了參加「國培」以來的工作總結和學習體會。
  • 一期一會 | 科探工作坊:螞蟻愛吃什麼?
    本期【科探工作坊 · 螞蟻愛吃什麼】帶領我們一同探究螞蟻的世界🐜🐜🐜雖然與上次的工作坊時隔幾周,但是寶貝們對昆蟲的熱情依舊不減!體驗館裡的「小夥伴」是他們津津樂道、心心念念的好玩伴。延續上一期的主題,我們決定深入了解一個新朋友——小螞蟻。
  • 新媒體學院新傳所學術工作坊——「AMOS統計分析入門」講座舉辦
    11月7日晚7點,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第十四期學術工作坊在主樓E座412辦公室舉行。本次工作坊主講嘉賓是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陳強副教授,主題為「AMOS統計分析入門」。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張立老師、蒙勝軍老師等參加本次工作坊。講座還吸引了來自管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師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