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2020-12-05 新京報

撰稿丨孫佳雯

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舉行。

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國語文學研究院教授張熠、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力、臺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英語和日語的學術翻譯這一議題,先後就學術翻譯的選材及其相關的學術對話問題、海外漢學翻譯中的文獻還原、絲綢之路古語言研究論文的翻譯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分享和探討。

「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現場。

學術翻譯向來是個小眾圈子,尤其是海外漢學這類對譯者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都有極高要求的領域,更是曲高和寡。由於內容的專業性,出版社極少主動出版漢學翻譯書籍,這也使很多譯者都面臨著這一尷尬窘境。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以自身為例,他曾在攻讀博士期間與同學一起合作翻譯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的《文選賦部譯註》,但事實上,當這部一百多萬字的著作翻譯完成後,出版社只希望用三千元買斷版權,譯者投入與回報的嚴重不對等由此可見一斑。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著名漢學家,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榮休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林曉光也有類似的困境。他在與出版社的交流過程中發現,與精深的學術專著相比,出版社更加親睞淺顯的科普讀物。這類讀物往往是外國學者為毫無中國古代史背景的外國讀者所寫,內容過於淺顯,沒有翻譯的必要。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因為市場期望和學術理念的錯位,使得向讀者科普最前沿的學術研究變得更加困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以臺灣為例,出於對利益的考量,之前臺灣出版社也極少出版學術性著作。但近年來,隨著相關部門提供了用於支持人文社科經典書籍翻譯的社科基金,對學術翻譯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與譯者的關係,也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問題。外界在討論譯者和作者的關係時,往往存在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譯者更多的是一個傳聲筒的角色,仿佛任何一個會外語的人都能做這件事。而事實上,漢學著作的譯者所扮演的角色遠重於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需要考慮翻譯本身——即如何將英文原句用更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的方式改寫,還扮演著審校的角色。比如一些漢學家所犯的史實錯誤,增大了搜尋原文的難度。白照傑說,他曾經在翻譯過程中,對一個直譯為「綠色的小孩子」的名稱感到困惑,聯繫上下文反覆琢磨以後,才意識到原作者想說的是「青銅帝君」。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丁俊,以《〈唐代財政〉與〈安祿山叛亂的背景〉譯介始末及相關問題的討論》為題進行了報告。她以自己的經驗出發,闡明了作為譯者核實史料的重要性。在翻譯《唐代財政》時,她發現其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758—760年,朝廷又派遣御史去推行新的青苗稅。」 經過她的核實,《舊唐書》和《冊府元龜》中有三處關於青苗稅的記載,時間都在永泰二年,即766年。而在翻譯《安祿山叛亂的背景》附文《內蒙古的粟特聚落》時,她在查閱資料後發現其中關於都藍可汗的敘述存在問題:

其一,都藍的妻子是北周的公主,而非陳朝的;其二,都藍並非6世紀末與北突厥相爭的突厥酋長之一,而就是北突厥的可汗。對於這兩個問題,她最終都以譯者注的形式展示了出來。這也是譯者在發現所引史料有誤時的常用方式,既保留了著作原貌,又避免了對讀者進行誤導。這樣對史料的反覆核實也使得丁俊對唐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精進了自身的翻譯水平。她曾將 「parasitic horde」翻譯為寄生群體,直到二次修改時,才意識到這個短語指的是食租稅群體。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建志同樣肯定了史料核實的重要性。他指出,因為古漢語和英語表達方式的差異,前者在被翻譯成英語時經常會被簡化。《唐代中國的國家與學者》中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對於「時海內和平」、「開元以後,四海晏清」等四五種不同的表達,原著統一翻譯為「the world was at peace」。這就要求譯者在將其翻譯回中文時不能簡單地直譯,而應找到原文進行對照。

傅揚認為,最好的譯著,應該由作者與譯者齊力改寫。上世紀90年代,著名學者餘英時受某活動邀約,寫過一篇名為「Human and Heaven」的長文,探討中國古代的天人思想,這篇文章一直沒有被翻譯成中文。直到前幾年,才有編輯向餘英時建議將其翻譯成中文,而此時餘英時已近80歲高齡,不適宜長期伏案工作。因此,最終大家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即由傅揚等人合作將其先翻譯成中文,再交由余英時提出修改意見。

當傅揚重新拿到稿子時,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全是餘英時的手寫批註,幾乎是重寫了一遍全書。這次奇妙的體驗讓傅揚得以一窺作者的內心活動,也讓他更加確定,優秀的譯著需要作者與譯者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改寫。因此,與其將譯著單一地視為原著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不如說這是一場作者與譯者間留在紙面上的遙遠對話。

程章燦提到,他翻譯了幾本美國漢學家薛愛華的書後,對於他的一本名為《步虛:唐代奔赴星辰之路》的書仍遲遲不敢動筆。這本講述唐代人對星空、天文認識的書籍和他本人的學術背景可謂南轅北轍,因此即便有出版社邀約,他也一直拒絕。直到去年,他偶然招了一個天文系本科畢業的碩士生後,才開始考慮以合作的形式將此書的翻譯提上日程。

《步虛:唐代奔赴星辰之路》(Pacing the Void:T'ang Approaches to the Stars),薛愛華(Edward H.Schafer)著。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在與著名唐史研究專家、英國劍橋大學亞非學院東亞研究所所長麥大維的交流過程中受益良多。迄今為止,唐代出土了一萬多方墓志銘,但從方法論上對其進行學術研究的更新卻微乎其微,仍以和傳世文獻相對照的方式為主,而麥大維在1989年寫的學術論文「周利貞之死」,對現在墓志銘的創新性研究仍起到重大作用。

麥大維(David McMullen),著名唐史研究專家,英國劍橋大學亞非學院東亞研究所所長,英國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終身院士。

2015年,麥大維在北大講學時,曾進行過一次名為「李舟與代宗、德宗時期的排佛論」的演講。李舟其人在唐代史料裡幾乎沒有記載,只有朱熹在《家禮》中引用了他的一句短話。麥大維正是從此入手,勾勒出了這樣一個對韓愈排佛論影響巨大的人物。李丹婕提到,她曾經詢問過麥大維,作為一名外國人,是否會覺得和中國人相比在研究中國文化上處於弱勢,但麥大維的回答是:「不,歷史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外國。」

作者丨孫佳雯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中國網文在海外:爆款網文背後的「民間翻譯組」們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在許多國外網站上,大量中國仙俠網文被翻譯成英文,還有一群忠實讀者每天追在後面哭著喊著通宵求更新,還要給翻譯者打賞。  這一熱潮的出現,眾多海外譯手功不可沒。是他們,用淺顯易讀的網絡文學叩開了中國與海外大眾娛樂文化交流的大門,成為了中國文化輸出中最堅實的民間力量。
  • 最後的《紅樓夢》英文翻譯大師
    但是,無論基於怎樣的原因,令《紅樓夢》在海外傳播中失去了「紅色」,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楊戴二人的全譯本則完整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紅色」涵義,一部文學著作的全文翻譯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感謝楊戴二人的英文全譯,這讓近四十年,《紅樓夢》全本在英語世界,保持著基本的中國文明的面貌而流傳著。
  • 起點國際出海徵文背後:海外原創網文超16萬部 但翻譯等仍存問題
    業內首現「出海徵文」早在2004年,起點中文網就開始向海外出售網絡小說的版權,在此期間,國內多部著名網文作品被翻譯後在海外出售。2014年前後,海外多國出現了專門的翻譯網站,一些愛好者將國內網文作品翻譯後輸出至國外。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網文出海作為一種現象,開始受到關注。
  • 網文出海:海外粉絲超7000萬,網文翻譯成新興職業
    同時,「網文翻譯」作為一份新興職業,逐漸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外國讀者為何喜歡中國網文?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其中幾位作家和譯者。說到最喜歡的中國演員,「楊洋、黃子韜」從Almas口中脫口而出,熟悉程度不亞於一個中國粉絲。JKSManga和XiaoMeeHee都是起點國際旗下簽約作家,也是10萬海外創作者的縮影。根據《白皮書》數據顯示,在起點國際的區域分布上,東南亞和北美作者最多;性別上,女性略多於男性;年齡大多集中在25歲以下,他們的寫作,將引領海外年輕人的審美和消費。
  • 韓 晗 | 從預設立場到內在超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現代性」範式嬗變及多元面向
    從漢學發展史的宏觀角度來看,作為關注中國問題的漢學,最先出現的是中國歷史研究,而後才是關於中國政治、地理等問題的研究,儘管上述兩個階段當中有一些中國文學的翻譯工作,但真正意義上的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卻是比較晚近的事情。儘管不可避免地受到「預設立場」的政治化幹預,但仍然部分地實現了對預設立場的突破,而且「現代性」概念的介入推動了早期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
  • 《誤殺》《流浪地球》資深譯者:國產電影走向海外怎樣選好翻譯
    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裡最不被重視的一環。從2010年到現在,筆者參與過幾十部影視作品的翻譯工作,在十個想找我們翻譯的人中,有八個會被報價嚇退,儘管我們的報價就是影視翻譯的「行價」,但大部分人還是會覺得太高。
  • 網文出海:2019年海外市場規模達4.6億元,作品翻譯數量達3000餘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昨日,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啟動。 大會發布了《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呈現出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並以引領網絡文學出海的閱文集團旗下起點國際為研究樣本,首次披露海外市場分析及用戶畫像。
  • 2014海外中國文學譯作餘華影響最大
    依據全球圖書館收藏數據的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 ,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資料,最新檢索出在全世界112個國家和地區,470多種語言、兩萬多家圖書館中,2014年在海外出版的中國文學翻譯作品已有100多種,依據影響力排名(按照收藏圖書館數量在30家以上,約為總圖書館數量的1∕100強),可以發現2014年影響力最大的中國當代文學譯作(含香港、臺灣
  • 邁過翻譯這道「坎兒」 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
    說「再次」,是因為前段時間還被翻譯家許淵衝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領略到中國詩詞通過另一種語言展現時的神與韻。翻譯家們的努力讓人看到,詩詞等門檻較高的中國文化,同樣能夠讓啟迪、感動和美,抵達國外讀者的心靈。  其實,中國詩詞在國外的接受度,可能遠遠超過很多人的想像。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發帖討論「你讀過最美的中國詩詞是什麼?」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11月18至19日,「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在福建師範大學召開。活動由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期刊主辦,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話語傳播與國別區域研究團隊」承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訊飛翻譯機3.0評測:實時翻譯海外出行再也不用手舞足蹈
    無需等待 快速翻譯與手機APP對比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翻譯速度上的優勢。同時鬆開按鍵的情況下,訊飛翻譯機3.0鬆開按鍵就已經完成翻譯,而翻譯APP還在轉圈圈。拍照翻譯而拍照圖片翻譯方面(中英支持離線拍照翻譯),訊飛翻譯機3.0也展現了非常強大的識別和翻譯能力。在拍照完成後,僅僅只需要等待2s左右就能完成所拍攝內容的翻譯(具體時間取決於網絡質量和內容多少)。而背後的閃光燈可以在暗光環境下保證圖片拍攝效果。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2018年10月22日 16: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陶友蘭 字號 內容摘要: 1809年以來,《論語》的英譯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
  • 如果這些書被推到海外,翻譯會想打死作者的吧
    現今外國人看中國的網絡小說已不新奇,在國外有一大片催更的聲音,可是作者寫出來後,還必須經過一道程序——翻譯,才能跟外國讀者見面,有的外國讀者等的心急如焚,甚至自學中文不過想到這些書被推到海外,翻譯會很痛苦的吧:1.
  • 學術| 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與實踐——從一次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
    這些年來,經過大家的努力,華東師大哲學系慢慢匯聚出了一些跨二級學科的學術方向。比方說,當代形上學、知識與行動、分析進路的規範研究、經典與詮釋等等。這些方向都很有生發力,吸引了來自不同二級學科的同仁。今天的工作坊也是如此,楊老師的著作很大程度上是metaphysics in general,涉及很多二級學科的問題,所以大家都覺得有話要說。這種實質性的跨二級學科的研究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 會議|「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
    2019年5月11日,「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在上海師範大學會議中心舉行。工作坊以「跨學科對話與平行研究」的創新方式,聚集三十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探索和墾拓了中外交流與對話之道。
  • 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翻譯的幾個問題
    作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標題雖然佔字數不多,但卻反映了文章論述的主要內容,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英漢語之間的差異,遵循簡潔,規範,通俗易懂的原則,使之在促進學術論文的交流過程當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的翻譯,達晉編譯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 寧波大學:在實踐育人中培養飽含中國情的翻譯人才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張芝萍 鄭俊朋 記者 陳素萍2018年,寧大外國學院學子為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合作活動提供翻譯服務11月30日,寧波大學翻譯教學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多年來,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堅持「口譯與筆譯並重,理論與實踐兼善」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課程育人等常規方式之外,立足中國大地、擴展全球視野,著力寫好實踐育人這篇文章,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開展生動實踐,培養了大批飽含中國情的優秀翻譯人才。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而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則始於80年代末召開的首屆全國翻譯理論研討會,該會議匯集了當時學界知名的翻譯研究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翻譯理論研究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深入探討。雖然起步晚於西方,但是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和翻譯理論研究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中國開放源頭始於1972年
    專題:改革開放30年新聞網  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十一月八日以榮譽主席的身份出席了同聲傳譯與翻譯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表示希望國內外所有熱愛翻譯事業的人士都能在翻譯教學和研究領域有更多的建樹,為培養一代又一代能夠切實溝通中國與世界的人們獻計出力。
  • 南哲新聞|洪修平教授英文版禪學專著在海外出版發行
    」的資助項目,最近由瑞士著名的布勞恩出版社在海外出版發行。「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是國家為推動中國優秀圖書「走出去」而推出的一項國家級出版工程,旨在鼓勵和支持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準,傳承中華文明,反映時代風貌,適於國際傳播和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優秀圖書走向世界。「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自2009年啟動,每年評審一次。入選書目經初審、終審等一系列嚴格的評選程序而選出,入選的優秀圖書由國家重點資助翻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