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流浪地球》資深譯者:國產電影走向海外怎樣選好翻譯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畫江湖」系列動畫的導演曾經在一次論壇上被問及國產動畫在海外的推廣情況,他對此的回應是:「不怎麼樣,近期在國內很火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在北美總票房其實佔比很小很小,觀眾也多是華裔。」而面對「這些動畫電影都是誰譯製的,或者將由誰譯製」的問題時,參加活動的幾位導演和製片人沒一個能答得上來。確實,相比是誰做的特效,誰做的後期,電影是誰翻譯的並未得到太多關注。

▌陳萱 宋曉可

在國產電影走高的當下,作品的出海都需要哪些努力?電影劇本、對白等文本的翻譯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本期,「藝見」邀請曾參與《誤殺》《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電影中譯英的資深譯者對此進行解讀。

1

是誰在做電影翻譯?

想知道每部電影都是由誰翻譯的並不容易,如果你沒有把片尾完完整整一字不漏地看完,你可能根本找不到翻譯的名字,而片尾的名字實在太多,過得又太快,就算你全看完了,也不一定能找到翻譯的名字在哪裡。去年筆者在電影院裡看過三部自己參與翻譯的電影,只在《誤殺》上一眼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因為製片人把我們工作室的LOGO放了上去。

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裡最不被重視的一環。

從2010年到現在,筆者參與過幾十部影視作品的翻譯工作,在十個想找我們翻譯的人中,有八個會被報價嚇退,儘管我們的報價就是影視翻譯的「行價」,但大部分人還是會覺得太高。一個完整的電影劇本通常有3萬至5萬字,一個臺詞本字數大概在9000至15000字之間,即便我們全部用英語母語翻譯來做,單個劇本加臺詞本的翻譯費也不過5萬至7萬,可能還不及劇組工作人員一天的飯錢,但絕大多數客戶還是會覺得太貴了。

電視劇的翻譯更是如此。曾經有翻譯圈的朋友問過我們接不接某電視劇的臺詞本翻譯。一集電視劇大概有8000字左右的臺詞,但客戶預算只有1000元,還需要翻譯在一天之內完成。

一天做8000字的中譯英是什麼概念?對於講求質量的翻譯而言,中譯英每人每天只處理2000至3000字中文左右,即便是我們的中英雙母語翻譯,一天也只翻譯5000字而已。對於筆譯而言,一日千元的收入是不錯,相信很多人會願意接這個活兒。但是對於客戶而言,找一個每千字報酬低於150元,一天生產8000字的翻譯,質量能好到哪兒去?

中國的翻譯費是全世界有名的低。整個中國翻譯市場的混亂和低價競爭導致人們認為電影翻譯也應當廉價——拍電影原本就是很燒錢的事情。請一個演員要多少錢,一個特效團隊要多少錢,電影的宣發要多少錢?和這些成本相比,翻譯團隊拿到的錢是最少的。

一部中國電影推向海外市場需要賣三次,第一遍賣給發行商,第二遍賣給評委會,第三遍賣給電影觀眾。相應的,電影的出海也需要三部分內容的翻譯:劇本大綱(包括劇情簡介、人物小傳)、劇本、臺詞本。劇本翻譯不好首先會影響海外發行方或投資方的興趣,臺詞翻譯不好非常影響海外獎項評審,外文字幕做不好又會影響海外觀眾的觀感,從而影響海外口碑的發酵。為電影選好翻譯,絕對是值得的。

2

是「信達雅」還是想當然?

怎麼給電影選翻譯?誰來評價電影翻譯的好壞?可能不少製片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請個英文好的同事來把關,找個『信達雅』的」。

幾年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你的「信達雅」,讓我尷尬癌都犯了》,在全網獲得了將近100萬的點擊,有人連呼過癮,也有人從知乎追到微博來罵的。現在筆者的觀點也沒變:「信達雅」三個字正在成為外行指揮內行的「理論基礎」,或者說,理論毒瘤。不少人受「信達雅」三個字影響很深,認為中譯英也必須要講求個信達雅,即便劇本原文沒有什麼文學性,也希望譯文讀起來「高大上」「文筆優美」,或者將半文半白的中文譯成所謂的「古典英文」(英語世界中並沒有「古典英文」這個定義)。然而我們中國人畢竟不是英語母語者,很多人認為「雅」的譯文極有可能是語法和表達皆不正確的英文,甚至連時態都是錯的(英文劇本和梗概通常用一般現在時進行敘述)。

中國人必須承認,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如果沒有足夠的積累,我們對英語的「感覺」經常是錯的。因此劇組經常面臨著一個問題:他們喜歡找一些所謂「英文很好的中國同事」或者「海外華僑」來看試譯,而這些人的英文水平可能根本不足以判斷中譯英的好壞,自然也選不出什麼好翻譯。

與其找個自認為英文好的中國人來一錘定音,倒不如找個英語母語者來讀一讀譯文語法有沒有錯,內容能否看懂——反正翻譯出來最終是要給外國人看,而非英文水平參差不齊的國內受眾。

很多人認識不到的是,翻譯是一門專業技能,需要專業的訓練,並非自認為英文夠好,或者留過學、在國外工作過就可以翻譯一切,更不意味著他們能評價一切翻譯。做好翻譯需要語言天賦,需要系統學習,更需要實踐積累。即便是英語專業科班出身,又讀了翻譯碩士的,仍舊有一大半無法勝任翻譯工作,何況只有幾年海外經驗的非語言專業留學生?如果甲方僱傭的不是這種半吊子翻譯,就不應該隨便找個人來審核翻譯質量。

3

劇本翻譯,要時間還是要質量?

劇組經常在翻譯上趕時間,所以劇本翻譯也經常需要團隊合作。筆者工作室給《流浪地球》翻譯劇本第一幕的時候是2016年的夏天,筆者帶領兩位主要譯者在7天內協作翻譯了兩萬多字,這前後我們看了很多英文劇本,並向合作譯者明確了劇本翻譯的格式、時態、風格等基本要素。

《流浪地球》的製片人找了不止一個翻譯團隊,一開始就給了我們詳細的術語表,包括人名、地名和專有名詞(比如「火石」「行星發動機」等概念)。《瘋狂的外星人》翻譯過程的前期,只有我們一個外部的翻譯團隊,我們一直在爭取時間以保證質量,但劇組的時間緊張,更希望我們在一周內翻譯完整個劇本,或者在兩三天內完成劇本的更新。

《瘋狂的外星人》是筆者經手的劇本中版本最多的,因為在我們做中英互譯的同時,製作方的中美雙方編劇也在不斷修改劇本。這個劇本我們前前後後一共翻譯了三四個月,筆者電腦裡存的相關文件有近百個,包括每一個版本的中英文劇本、每個翻譯的回稿、校對稿、意見反饋和定稿。團隊合作的優勢是速度快,弊端就是難以統一每個人的風格和質量,統稿也很花費時間。

影視翻譯最好的辦法還是一個劇本全部用一個譯者從頭翻譯到尾,這樣最有利於保持術語、風格的統一。如果是中譯英,最好能有英語母語譯者參與翻譯或者校對。大多數劇本的語言其實不難,甚至沒有太多文學性,和小說相比,描述比較簡單,對話和動作才是翻譯的重頭戲。但越是簡單、日常的語言越能考驗譯者的功力,因為翻譯時沒有新聞稿、論文、演講稿的套話可用,無法掩飾譯者英文的不地道。

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或許是電影翻譯中最大的難點。在這方面,《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翻譯還是有一些值得誇讚的巧思。例如電影中有一段江流兒和大聖的「快問快答」就很精彩。江流兒的問題很多是中國文化相關的,其中有個問題是「託塔天王有塔嗎」,大聖回答「沒有」。這段對話主要是體現小孩子的俏皮,如果直接把原文字對字地翻譯過來,沒聽說過「託塔天王」的外國觀眾就會覺得很突兀。

於是譯者在這裡將問題改成了:你的特異功能都是怎麼來的?大聖回答:我吃了很多神奇的香蕉。這種處理方式消除了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也不失為一種對策。

寫劇本是創作,翻譯劇本同樣是藝術,慢工才能出細活兒,才會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將信息傳遞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

4

電影字幕為什麼老出錯?

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大部分中國電影的英文字幕都多少有些問題。

譬如《大聖歸來》中有句字幕,譯者將師傅(前文一直翻譯為Sifu)錯誤拼寫成Sigh,在畫面過得很快的情況下,這會讓觀眾突然一愣。

字幕中譯英的問題,並不都似字幕英譯漢中把He’s back(他回來了)翻譯成「他的背」(His Back) 那樣低級而明顯。就像一個學過幾年中文的老外在和你說漢語,你們連蒙帶猜帶比劃也能交流,但總覺得他說得不地道。

缺少母語者參與導致字幕翻譯不地道的同時,英文字幕出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劇組不愛給翻譯看片子。臺詞本的譯文往往會被劇組做成英文字幕,但劇組為了保密需要,經常不給翻譯看片,而沒了畫面,必然會給字幕翻譯工作造成影響。

這種操作是劇組的保密需求決定的,由於影片的譯者(尤其是外籍譯者、審校)和劇組往往不同城,劇組又擔心網絡傳輸會導致影片外流,譯者只能通過看劇本來理解臺詞。但劇本的描述並不能百分之百解答譯者的疑惑,譯者又不一定能及時和劇組溝通,如果翻譯負責人怕麻煩,沒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就有可能因為理解偏差造成翻譯錯誤。

上了中英文字幕之後,電影往往還會再做不止一次的剪輯與修改,導致臺詞本裡原本放好的譯文順序發生變化。如果不及時和翻譯溝通,全部都自行改動,就有可能造成字幕的錯譯或者錯位。然而,相比畫面穿幫,大部分國內劇組以及觀眾對英文字幕水平怎麼樣並不太在乎,如果電影在海外反響一般,外國觀眾對翻譯的反饋也不一定能傳到他們的耳中。中國電影在海外不火,其實和譯製水平也有關係。外國人看中國電影,本來就存在著文化差異與隔閡,再加上爛翻譯,就更不懂了。

好消息是,一些中國電影已經有了英語母語的譯配。

與我們合作的美國翻譯前陣子也給我看了一個他為《婚姻保衛戰》翻譯的配音字幕樣本,筆者認為這種模式就很好——有了地道的翻譯和英語母語人士配音,不用再全部依賴字幕理解對話,想必應該可以讓更多的外國觀眾走進影院,讓更多各個年齡層和不同文化水平的觀眾都能領略到中國電影的魅力。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走向新紀元
    這幾天終於去看了網絡輿論兩極分化的科幻巨作《流浪地球》,在二刷之後暫且中立的對這部電影發表一些感受電影講述了在2075年,太陽發生了不可控制的反應,地球面臨被摧毀的局面。為了人類生存,集結全球各國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 海外華人怎麼評價《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IMAX海報中國首部硬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2月5日以IMAX 3D格式登陸北美33家IMAX影院,創下國產影片北美IMAX票房新紀錄並在海外華人中引發強烈反響。《流浪地球》根據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領銜主演。影片於2月5日大年初一登陸全國約600家IMAX影院,截至2月10日(初六)春節長假結束,累計票房高達1.85億人民幣,創造IMAX國產電影內地票房新高。而在海外市場,《流浪地球》也成為中國電影出海的成功案例。
  • 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還是國產電影的起步?深度解析《流浪地球》
    Hello大家好!這裡是InMovie,專注於影視解析與分享。今天給大家解析一部新近國產最佳科幻電影。不得不說《上海堡壘》是一部很優秀的反面教材,而今天給大家解析的是國產最佳科幻片《流浪地球》!影片解析:在2019年的賀歲檔中,電影《流浪地球》取得了引人為傲的成績。鏡頭通過外化把一個小家文化逐漸蔓延引申到地球大家的思想內核,從而使得影片的主題晉升到國家層次的人文主義關懷,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就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流浪地球》電影小說雙豐收 同名圖書銷量漲近20倍
    但是隨著人們觀影后的反應,證實了好口碑才是硬宣傳,《流浪地球》在宣傳與排片都不及《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這三部電影的情況下,在初二後開始了明顯的反超,開始了逆襲之路,成為了2019年第一部爆款電影,更是被譽為國產科幻電影的裡程碑,國內票房也超越了《紅海行動》突破40億,站穩了國內票房亞軍。
  • 《流浪地球》導演:電影工業化是難題
    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亟須破解工業化這道題。電影工業化,不像很多人直觀理解的重工業、機械化、大齒輪,它的內核是強調流程、協同與分工,意味著流程的整合、觀念的改變。我們對推動國產電影工業化的緊迫感,來自一次海外學習的震撼。
  • 流浪地球創華語電影海外開畫最佳成績 老外被圈粉
    這個春節,《流浪地球》火了,就像其他可以引起熱議的話題一樣。有人給這部中國國產的科幻電影很高的評價,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大突破,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真正意義上的「元年」。當然,《流浪地球》也受到一些觀眾的吐槽。「導演是文科生吧?」「科學性上,理科生表示看不下去,太多細節經不起牛頓定律和相對論的推敲。」
  • 《流浪地球》加時重映、第二部定檔,主旋律科幻電影能否突圍?
    那麼,主旋律能否帶動國產科幻電影發展呢?加時11分鐘,《流浪地球》再唱主旋律2019年《流浪地球》一攬46.86億元票房,橫掃多項大獎,被譽為「國產科幻電影開山之作」。影片從關乎人類命運的宏大敘事出發,掀起一股主旋律科幻熱潮。這次上映的特別版,主要是為了彌補原版受春節檔片長限制刪減內容的遺憾。
  • 國家電影局點讚《流浪地球》:系科幻電影裡程碑
    從前好像只有好萊塢可以拍科幻片,現在中國人也可以拍了,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流浪地球》不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端。」喇培康回顧了中影股份與《流浪地球》的結緣,「中影股份是一家全類型、全產業鏈的電影企業,早在2012年我們就買下了劉慈欣《流浪地球》等三本小說改編權。
  • 《流浪地球》票房破31億 電影局:科幻電影裡程碑
    從前好像只有好萊塢可以拍科幻片,現在中國人也可以拍了,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流浪地球》不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端。」喇培康回顧了中影股份與《流浪地球》的結緣,「中影股份是一家全類型、全產業鏈的電影企業,早在2012年我們就買下了劉慈欣《流浪地球》等三本小說改編權。
  • 海外媒體點讚《流浪地球》
    中國日報網2月15日電 據歐洲時報網2月11日報導,口碑爆棚的電影《流浪地球》這兩天火遍了全世界,總票房已突破20億元,領跑今年中國電影春節檔。這部在上映初期不被看好的電影,靠硬核逆襲成功,還收穫了海內外媒體和網民的好評。
  • 《流浪地球1》加時重映、第二部定檔,主旋律科幻電影能否突圍?
    雖然首映日之後,票房和排片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但是在精品稀缺的當下,足以見得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期待。 27日,《流浪地球2》趁熱官宣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依舊由郭帆執導、劉慈欣監製,製作歷時近5年的流浪巨製將再次起航。
  • 《流浪地球》曾在香港拿下日票房冠軍,國產電影已經漸漸走出去了
    《流浪地球》曾在香港拿下日票房冠軍,國產電影已經漸漸走出去了吳京的電影《流浪地球》,選擇了在春節期間上映,且作為春節檔的電影,在上映後的沒有幾天,它的票房和口碑就已經達到了很好的成績。而且這一部電影也已經取得了春節檔的票房冠軍。
  • 真正用心做的電影是什麼樣的?《流浪地球》就是最好的答案
    隨著國產電影的進步,這幾年來國產片票房可是越來越高了,在全球電影市場也開始慢慢崛起。早些時候在海外市場掀起小波浪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出自香港,現在內地的電影也能夠做到了。在今年的春節檔,其中一部國產電影就非常出色。
  • 從流浪地球說起:國產科幻電影成功與否有多重要?
    文/王新喜《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講述了在太陽即將毀滅的未來,人類帶著地球一起逃亡的故事——通過「流浪地球」計劃,用1萬架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該片歷經四年的打磨,被譽為「首部國產重工業科幻影片」,它呈現了中國電影截至目前為止最高的特效水準——2000多個特效鏡頭,1萬個道具、最初誕生於3000張概念圖,10萬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相當於15個足球場。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在《流浪地球》之後,《拓星者》《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等多部科幻電影都在進展當中。相對於之前科幻電影導演們對於市場反應的不確定,《流浪地球》的成功已經為後來者們探索了前路。所以抱著對於科幻電影的極致追求,我也希望能參與到科幻電影中來。在《流浪地球》之前,騰訊影業也涉獵過其他科幻電影項目,包括《毒液》《大黃蜂》《終結者》系列的海外投資等。國內科幻電影我們也有過布局,包括張小北導演的《拓星者》。中國科幻真的是從頭開始,郭帆導演的不容易我感同身受。
  • 北影節「愛豆」瘋狂被pick 國產電影逐漸走向國際
    在本次北京電影市場國際版權交易版塊邀請的國際買家中,就有幾家格外「青睞」引進中國電影作品的公司。就讓我們看看是哪些中國電影裡的PLMM(漂亮妹妹)和KADD(可愛弟弟)受到海外觀眾們的喜愛呢?它讓我感受到中國藝術電影正在崛起。中國電影本身非常有潛力,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被世界低估了。隨著各種各樣的電影的推出,它的價值會被重新估量。」
  • 《三體》該拍科幻電影了,沒有這個元素,很難超過《流浪地球》
    由《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將拍攝現場電影《三體》。他看起來像是好消息,自從流浪地球問世以來,中國科幻小說迎來了硬核時代三體性是劉慈欣的傑作,據說該片還贏得了前美國總裁歐巴馬的青睞,甚至還請秘書長打電話到海外催促劉慈欣續集。
  • 《流浪地球》在海外有多火?外媒吹爆:看到了異於西方大片的價值觀!
    新年好鴨!網校君可想死你們啦! 這個春節,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流浪地球》刷屏呢?  這部被譽為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的大片,一經上映,豆瓣就打出了8.4的高分,可謂口碑炸裂。中國第一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周二盛大上映。外界對它期待是它將代表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
  • 2021年國產(內地)電影展望,只選10部
    此前他的兩部《繡春刀》口碑都保持的不錯,即便票房不太好,他還是得到了執導一個更大規模項目的機會。《刺殺小說家》將分為現實和奇幻兩個世界交叉進行,現實部分是懸疑犯罪,主要講刺殺小說家的事情,奇幻部分則是特效爆米花大片,《流浪地球》特效團隊被擺上宣傳臺面,講述一段「凡人弒神」的故事。
  • 《流浪地球》網飛上線受國外觀眾盛讚,但重點內容卻被平臺消音
    失憶超人》的全球發行權,這相當於3000萬美金買斷了海外版權。而這次如果依舊延續買斷版權的模式,意味著價格一定會高於3000萬美元,那麼僅這一項,《流浪地球》的發行方就能收入超過2億人民幣。按照網飛的播出模式,他們把《流浪地球》翻譯成28中語言,面向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播放,目前已經在5月6日上線,和之前電影在北美IMAX影城上映沒有英文字幕不同,這次在網飛上線的版本,不但有配音,也有不同文字的字幕,看來敲定版權之後,網飛花了挺長時間來重新做婚姻,以及翻譯字幕,算是比較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