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在實踐育人中培養飽含中國情的翻譯人才

2020-12-06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張芝萍 鄭俊朋 記者 陳素萍

2018年,寧大外國學院學子為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合作活動提供翻譯服務

11月30日,寧波大學翻譯教學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正式掛牌成立。

該基地由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與寧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三方共建,可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有助於學生發揮好專業優勢,更好對接社會需求,標誌著學校在翻譯實踐育人上又添新平臺。

多年來,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堅持「口譯與筆譯並重,理論與實踐兼善」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課程育人等常規方式之外,立足中國大地、擴展全球視野,著力寫好實踐育人這篇文章,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開展生動實踐,培養了大批飽含中國情的優秀翻譯人才。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李建文為巴基斯坦青年媒體人士研修班提供翻譯服務

勇於擔當: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開展實踐育人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這是疫情爆發初期,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師生在積極思考的問題。

很快,學院便組織成立了一支50餘名師生組成的戰疫志願翻譯服務隊伍,負責收集新冠肺炎疫情外貿準入影響數據和疫情國家管制信息,迄今已採集上報近三百萬字。

與此同時,學院師生不懼疫情風險,配合寧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投身涉外案件的調查和問詢現場口譯工作,發動學院公共服務口譯團隊的寧波本地學生深度參與,提供口譯服務20餘場次。

外國語學院師生還全程參與2020寧波出口商品系列網上展ZOOM「方艙展廳」的現場翻譯志願服務兼主持工作,圓滿完成約5000餘組的配對洽談。學院師生團隊長期參與建設與維護寧波市政府網站外語版,配合國家和當地政府對外信息傳播,連續六年獲得全國計劃單列市外語門戶網站第一名,還主動請纓承擔「寧波人才日」宣傳片國際版的英文翻譯工作,譯本得到了寧波市委人才辦的充分肯定。

學院充分發揮人文社科智庫平臺專業優勢,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學提供專業諮詢和建議。學院教師撰寫的調研報告《疫情背景下在甬高校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與對策建議》結合調研數據和長期從事學生工作的經驗,對復學後疫情防控的「次生問題」和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做出研判獲市領導批示。學院教師科研團隊提交了《全球疫情蔓延對寧波外貿的影響及對策建議》,就目前形勢下如何穩企業穩外貿、化危為機建言獻策。

此外,外國語學院翻譯團隊還接受著名好萊塢劇本醫生柯文思導演委託,承擔了近20萬字的武漢抗疫故事的採訪錄音轉錄與英譯,不僅以高質量的譯文贏得了英國導演及錄製團隊的讚揚,還切實承擔了對外文化傳播中守門人(gatekeeper)的擔當與職責。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子到貴州支教

開拓創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開展實踐育人

結合國家戰略開展實踐育人工作,讓同學們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鍛鍊本領增長才幹,也是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一直堅持的育人方向。

2016年起,在教育信息化趨勢下,有著十多年外語志願服務經驗的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師生,開始探索從普通的志願服務轉向「網際網路+支教」模式的探索,「EYE無線共享課堂」應運而生。五年來,共享課堂團隊成員走進貴州、江西等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針對那裡中小學英語教育的弱勢,帶去新穎的外語學習體驗,把外面的世界講給大山裡的孩子們聽。志願者團隊通過「一師多課」的線上教學模式,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英語幫扶實現無限共享。2019年暑假,共享課堂在雲端把寧波、江西、貴州三地的孩子緊密連在一起,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孩子們同唱一首歌、共繪一幅畫、分享美好家鄉、共享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願。

同時,團隊還將寧大的留學生、外教以及出國交換的學生等資源集結起來,聯通了貴州—浙江—美國—澳大利亞-瑞典等地,跨越萬裡,為身處西南大山裡孩子們帶去了跨越時空、融匯中西的英語課,讓他們第一次親身感受到對話世界的快樂。共享課堂還針對不同主題錄製線上微課,在網絡平臺上,面向全社會公開成果,擴大實踐教學成果的受益群體和規模。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積累,共享課堂團隊被評為2018年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千校千項」成果「最具影響好項目」團隊。「希望通過共享課堂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讓他們的『EYE』(眼睛)通過『無線』變得『無限』」,該學院創新團隊負責人辛紅娟表示。

7.19 EYE無線共享課堂貴州冊亨縣 英文短劇《小紅帽》匯報演出

融通中外:在「優秀傳統文化雙創」中開展實踐育人

「四年的學習和比賽,在那些寶貴到讓人留戀和嫉妒的日子裡,感謝寧大讓我看到窗外那片屬於青年學子創新奮進的廣闊藍天。」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楊楠說。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受邀參加了學校的「建校紀念周」系列活動。

楊楠在本科時就加入了寧波大學「陽明文化海外傳播」學生團隊。這支團隊由辛紅娟教授率領和指導,其研究起點是以《傳習錄》為中心的陽明學海外傳播現狀。經過系統的梳理與分析,陽明學海外傳播面臨的困境逐漸清晰。由此,依託華裔漢學家陳榮捷教授研究成果,繪製一本通俗易懂的《傳習錄》中英雙語漫畫讀本的想法應運而生。團隊完成了近千頁《心學智慧——〈傳習錄〉中英文雙語漫畫讀本》,包含402幅漫畫。該讀本將心學智慧帶入中外讀者的日常生活,使得陽明文化有了更多人情味和親和力,也為現代人的「知行合一」提供更高境界的智慧引導。

2019年5月,團隊所完成的作品——「傳好中國文化:陽明文化對西傳播的實踐探索——基於《傳習錄》海外傳播比較研究後的優化升級」,經過層層比拼,最終斬獲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系532件入圍作品中唯一「講好中國故事」團隊,創下寧波大學建校以來人文學科在國家級挑戰杯賽事上的最好成績。

團隊的實踐成果豐富了陽明學傳播媒介,擴大了受眾群體,得到多方認可。國際著名漢學家安樂哲、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等專家高度讚賞這一成果,認為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有效嘗試。中國外文局、孔子研究院等亦給予高度評價,指出該作品體現的是青年學子強烈的家國情懷與文化擔當,對於推動新儒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湖南省教育廳向全球第一家孔子課堂——泰國曼谷岱密中學孔子課堂推介並捐贈了《心學智慧——〈傳習錄〉中英文雙語漫畫讀本》。「陽明學是浙東文化的精髓所在,作為浙東學子,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與傳播陽明學;作為外語專業學生,我們更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肩負起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楊楠說。本科畢業後,楊楠選擇留在寧大攻讀碩士研究生,繼續「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積極投身學院研究生團隊開展的推廣「浙東唐詩」在國內外傳播的實踐中去。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子熱汗古力為貴州省興仁市第七中學學生上復學第一課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共享課堂走進貴州冊亨

「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們的殷切期盼,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團隊一直牢牢記在心裡,始終將其作為人才培養的最重要行動指南,圍繞這一中心思想進行實踐育人工作,並推動全員教師廣泛參與。

在大力推進實踐育人過程中,學院人才培養頻頻取得標誌性成果:近三年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全國特等獎6項、全國一等獎18項、全國二等獎46項、全國三等獎79項;省級一等獎20項、省級二等獎92項、省級三等獎146項。本科生主持校級科研項目90項,發表論文72篇,申請專利20項。在校生註冊公司並實際運營12個,入駐學校創業園項目7個。學生團隊獲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1項、省新苗項目6項、浙江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金獎4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人才培養結碩果
    從北京到武漢,從南望山到未來城,學校經歷了北京地質學院、湖北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四個不同歷史時期,歷經滄桑和磨難,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優秀人才,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值得驕傲的奮進之筆。  立足國家需求 培養拔尖地質人才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 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
    11月20日,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農業科技園)召開。副校長兼本科生院院長林萬龍、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部長慄蘋、中央音樂學院教務處處長湯瓊、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孫韜、中央戲劇學院教務處處長蔣瑛、中央民族大學教務處處長馮金朝、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向前、延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董慶來、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處長何志巍等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成員單位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慄蘋主持。
  • 2020中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排名500強出爐,附國內外各大榜單
    校友會版2020年中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排名500強發布,清華大學排名第一北京大學排名第二三到十名依次是浙江大學1892分,居第3;復旦大學1607分,列第4;西安交通大學1502分,居第5;上海交通大學1500分,列第6;南京大學1457分,居第7;武漢大學1429分,列第8;華中科技大學1393分,居第9;中國人民大學1225分,居第10。
  • 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培養什麼樣的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進行探索和實踐。1937年10月,毛澤東同志曾專門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陝北公學題詞,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和社會的解放。
  • 堅持創新電子人才培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攜手泰克擴展示範性微電子...
    中國北京2020年12月4日 –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泰克科技攜手共建示範性微電子實踐育人平臺,在長安校區落成。西電-泰克微電子實踐育人平臺的合作雙方旨在開展微電子學科建設與專業領域研究合作,建設微電子人才培養基地,為國家輸送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半導體材料和封裝測試方向的工程型人才,亦成為實踐育人平臺的標杆。
  • 中國海洋大學積極探索民族預科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海洋大學積極做好民族預科學生培養工作,建立民族預科人才培養工作機制,設置民族預科班,探索構建民族預科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學學習生活,全面整體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文化知識水平和大學生活適應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進民族團結融合。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2020年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暨人才合作籤約儀式在東區218樓會議室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教務長周叢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鄭葉來、華為上海研究所所長董慶陽一行,以及學校教務處、計算機學院、信息學院等相關單位領導和教師代表參加了籤約儀式
  • 滬上專家學者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新途徑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11月4日報導:3日,來自滬上各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導師及優秀學生代表齊聚東華大學,參加上海市第五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論壇,對話學科領域知名專家學者,150餘名與會者共同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 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從大學的功能角度看,它是把大學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三大功能進行有機整合的一種具體方式與實踐,強調和注重培養既具備產業文化又具有學術精神、既得到學術研究培訓又了解產業技術應用、在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同時又熟悉產業技術管理、以及具備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 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在辦學過程中,該校較早確定了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將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作為生存發展的基礎;將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創建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首要任務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 湖北大學: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 探索「卓越治理人才」培養模式-光明...
    作為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導向,為地方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培養政務管理和服務人才的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以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需要為宗旨,探索並實踐「1+2+3+4」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耦合和人才自我發展與滿足社會需要的共贏。
  • 築水文化育人體系 育高素質技能人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結合水利行業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水文化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建立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3」包含了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培養內容、培養過程和評價方法,「1」是針對人才培養的環境變量),在實踐中充分發掘水利行業的特色和優勢,構建高職特色
  • 光明日報刊登浙大專版: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錢塘江畔的浙大師生正牢記歷史使命,勇擔時代責任,全身心投入到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實踐中。 依靠改革激發活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成果,用實際行動回應總書記的囑託 。
  • 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驗收結果—新聞—科學網
    > 杜小勇 中國人民大學 4111010002 大類培養模式下新工科個性化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機制的深化與完善 通過 4 龍永紅 中國人民大學
  • 湖南農業大學:「懂農愛職、五維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而目前「下得去農村,留得住農村,服務得了農村」的人才匱乏。作為新時代鄉村各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其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從1986年開始面向農村中職學校對口招收師範生,先後開辦農學教育、農業機械化教育等二十餘個師範本科專業。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聘任英語客座教授 致力於培養翻譯人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友林超倫博士客座教授聘任儀式暨專題講座7日舉行。林超倫說,人工翻譯領域正面臨挑戰,國內很多翻譯公司都在使用機器翻譯第一稿。「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通過創新來使人工翻譯擺脫被機器翻譯逐漸侵蝕的局面。」
  • 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經過5年的努力,「四個回歸」全面落實,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建成一批立德樹人標杆學校,建設一批一流本科專業點,引領帶動高校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育人能力顯著增強;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健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高等學校質量督導評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學質量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達內教育技術副總裁郭陟: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天極網IT新聞頻道】8月28日,「達內教育集團—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優秀項目分享會暨2020年第十四屆達內集團校企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創變求新,聚智前行」為主題,分享了優秀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經驗和實踐,探討了校企合作新趨勢和新模式。   本次分享會由達內教育集團主辦,中教全媒體承辦。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人才創新的邏輯》這本新著,系統研討了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該書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苗成斌。、創新人才培育的革新之策等八個方面,較為系統地闡釋了人才、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脈絡、實踐探索、規律遵循和革新之策。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在這個體系中,至少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層是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第二層是全校性通識課;第三層是各學科專業課;第四層是學生和教師的「第二課堂」教育(社會實踐、黨團課等)。由此看,我國高校目前所開設的通識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理工科大學設置通識課程是理工科大學向綜合性大學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