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導向,為地方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培養政務管理和服務人才的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以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需要為宗旨,探索並實踐「1+2+3+4」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耦合和人才自我發展與滿足社會需要的共贏。
聚焦「一個」「卓越治理人才」培養目標
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自1985年設立以來,始終以服務地方治理為己任,以輸出具有法治觀念、服務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卓越治理人才」為目標,立足於培養符合地方治理現代化需要,具備堅定的政治素養與法治精神、良好的公共管理素質與政務服務能力、德才兼備,能應對複雜多變的治理環境的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卓越治理人才」既要具備豐富的公共管理知識、創新的思維方式,具有較高水平的政務能力以及寬廣的國際視野,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同時,還應具備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法治素養,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公共精神與責任感、使命感,「紮根人民、奉獻國家」的品德情操,以及自強自立、勞動光榮、擔當有為的行為價值理念。
「卓越治理人才」目標的精準定位,為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明確了方向,有力地推動了人才培養路徑、課程體系、教學質量管理等改革,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近年來,除出國、升學外,近70%的畢業生步入選調生、公務員隊伍和各類企事業單位與社會團體,大批往屆畢業生已經在多個省域的市、州、縣等擔任主要黨政領導和基層管理部門負責人,積極投身於各級地方治理現代化建設。
協同「二條」培養路徑
一是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協同。為適應地方治理現代化對交叉複合型「卓越人才」的需要,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實施大類招生、分類培養。一、二年級統一為公共管理類專業口徑,實施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夯實學生對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治理基礎理論與知識,以及統計學、大數據管理等國家治理基本方法論的掌握,重在「卓越治理人才」的「寬口徑、厚基礎」。三、四年級學生自主選擇「拔尖創新型」或「卓越應用型」兩個專業方向,實施分類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側重於通過治理理論的專題前沿討論與學術講座,研究方法的學習與訓練,以及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等途徑,提升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公共治理研究人才。近年來,專業考研率和出國升學率始終保持在30%以上,其中不乏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側重於通過校政合作、學研結合、社會實踐、專業實驗和競賽等加強實踐實訓,培養具有寬闊視野和公共精神、志願紮根基層、服務人民,通曉管理制度與規則,依法治理社會的專門人才。大批畢業生進入黨政管理部門和社會服務部門。
二是校政協同。專業先後與省直部門、區政府及街辦事處等開展合作,建成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區人民政府、街辦事處等多個實習基地和「模擬法庭」「社區大課堂」「志願服務中心」等實踐實訓平臺,定期選派學生到政府部門實踐、實習和志願服務,經常邀請政府部門實務專家開展講座、擔任實踐導師,構建起多元化、全方位的校政協同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貫穿「三個」培養融合
一是教與學的貫穿融合,提升教學效果。拓展參與式、討論式、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學,公共管理、政治學、組織理論等專業核心課程的討論式教學率達100%,地方政府學、公共政策、公共經濟學等專業核心課程採用研究式教學,並先後公開出版專業案例集2部。教與學融合,師生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價良好。
二是第一與第二課堂的貫穿融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卓越治理人才」培養為目標,專業整體規劃設計第二課堂育人體系,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縮減10%的第一課堂學分,用於設立第二課堂課外創新實踐學分,優化人才培養的學時學分體系設計;搭建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挑戰杯、城市管理競賽、院友論壇、社區大課堂為核心的學術創新、學術報告、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平臺,豐富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出臺《學院第二課堂活動成果獎勵及指導教師激勵辦法》,激勵第二課堂育人效果。
三是師生研究與創新的貫穿融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課堂上,教師通過討論式、案例式教學方式創新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反省」理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求索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在課外,教師吸收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帶領學生調查研究和社會實踐,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和撰寫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新能力。近年來,本專業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網際網路比賽的人數佔學生總數的比例超過50%,獲得的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每年超過10項,高年級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學術活動的比例在80%以上。
突出「四個」培養特色
一是動態調整課程體系,構建廣博專精的知識結構,突出「卓越治理人才」培養的價值屬性。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以培養「卓越治理人才」、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為目標,不斷強化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和價值導向性,構建起「平臺+模塊」「必修+選修」「課堂+課外」「理論+實踐」的教育教學模式,搭建起通識教育、學科大類、專業基礎、專業模塊方向和集中實踐教學5大課程平臺,建立畢業能力、素質、品德要求與課程教學之間的對應關係,實現治理知識和能力,治理道德、情感和態度培養的統一。
二是強化實踐教育理念,打造多元實踐教學通道,突出治理實踐育人。依託創新創業項目、政府部門實踐實訓,強化「做中學」,與課堂教學的「學中做」相結合,實現「學、做、思」統一。創設社會調查、學術報告、創新創業等實踐項目,提高實踐學分比例至20%以上。壓縮驗證性實驗實踐,增加設計性、探究性實驗實踐,創新實踐形式。打造課堂實驗、集中實踐、第二課堂等實踐教學平臺,設置政府部門見習和專業認知實訓、虛擬仿真教學等實訓內容,培養學生社會治理的基本素養。開展社會調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學科競賽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學術演講、專家講座、公關禮儀學習、公務員工作模擬等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社會治理的綜合素質。多年來,學生無論是在實習中,還是在就業後,都因動手能力強、做事紮實而受到讚譽。
三是創新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啟發式、參與式、共研式教學,強化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問題導向學習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推廣討論式學習,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推進慕課建設,探索虛擬仿真課堂,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打造智慧課堂。積極推進課程評價方式改革,加大對課堂討論、課外作業和課外閱讀與寫作等學習過程的評定和考核,鼓勵開卷、課程論文等「開放式」考核,提升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四是建立健全覆蓋「卓越治理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突出學業質量導向。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以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為重點,建立覆蓋學生發展全過程的「卓越治理人才」培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通過新開課審批制、新教師教學準入制、教學大綱公示制等,嚴把課程設置和教師教學入口關。通過學生選課制及對學生學業成績檔案的評估檢查,培育「金課」、淘汰「水課」。建設專業教學基本狀態資料庫,全面、客觀、適時反映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學習效果、教學管理、質量監控等信息。實施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對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基本條件、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質量保障、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學生學習效果等進行系統梳理,及時反映生源狀況、學生學業狀況和畢業就業情況等人才培養問題,實現對人才培養狀況的常態監控,持續提高「卓越治理人才」的培養質量。
(方伶俐 孫友祥 李榮娟 陳 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