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專家學者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新途徑

2020-11-22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11月4日報導:3日,來自滬上各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導師及優秀學生代表齊聚東華大學,參加上海市第五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論壇,對話學科領域知名專家學者,150餘名與會者共同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與會專家圍繞「全面育人: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新途徑」主題作主題報告。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指委委員、上海高校思政課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顧鈺民說,高層次人才培養要和學科建設聯繫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指出,人才培養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我們要根據實踐和事實的發展,把實踐轉化為理論。隨著時代和形勢的發展,理論必須與時俱進地發展,堅持創新,不發展就沒有生命力。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教指委委員、上海市思政課教指委副主任委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宋進談到,學科建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人才培養,要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育人能力。歷史維度上,以馬克思理論學科發展基礎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支撐本科思政專業育人、支撐本專業碩博育人,堅持多學科育人和全員育人。發展維度上,要有問題導向、問題意識,依託高峰高原計劃、登峰計劃、示範馬院建設等平臺,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世界維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育人方面應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通過多渠道實踐,讓世界關注中國、認識中國、研究中國。

  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淑慧認為,新形勢下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是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載體及平臺,此次論壇對東華大學及上海高校而言是一次難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及人才培養交流的契機。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要在人才培養中更加注重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提升,讓廣大青年學子學理論、愛理論、用理論、信理論,進而培養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學科的建設水平的提升一定會為社會主義培養一大批具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較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紮實專業基礎知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和教育人才做出貢獻。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會上表示,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應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適應高校「雙一流」建設,從「增量」發展轉向「提質」發展,從「補短板」走向「揚長板」,不斷強化內涵建設,努力在創新中國理論中發揮更大作用。希望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這一載體,發現更多年輕學者,掀起更高學習熱情,並以協同創新為特色,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的高峰學科建設,推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主的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努力實現從高校思政課的支撐學科到創新中國理論的支柱學科轉變;從國家扶持的弱勢學科向具有自我發展能力的優勢學科轉變;從立足國內的特殊門類學科向面向世界的開放學科轉變。

  據悉,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4屆,本屆論壇是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的一次學術和思想的盛會,為各高校開創了交流學術成果的平臺,進一步推動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水平的提高。論壇服務於上海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的學術交流、學術成長,著眼於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助力於各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為青年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

相關焦點

  • 學者熱議: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
    「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開幕式現場。 人民網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在福州大學怡山校區成功舉行。據悉,此次論壇共進行四場學術報告會和一場學術沙龍,來自50所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會。
  • 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也是高校鑄魂育人的靈魂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 ​「北京大學第十屆未名論壇暨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
    1月9日,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北京大學第十屆未名論壇暨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博士研究生高級研討班」在京開班。
  • 拔尖人才培養的國際範式和理論模型
    儘管我國政府已充分認識到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要求,是當前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但國內學界對於拔尖人才領域中的相關研究仍然很有限。本文從培養範式和理論模型兩個方面,回顧和總結了拔尖人才領域內國際主流學派和學者的研究觀點和理論,為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拔尖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鑑與參考。
  • 學者研討加強「四史」學習傳承紅色基因
    「加強『四史』學習傳承紅色基因」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同濟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及中央媒體的30餘位專家學者,通過視頻連線展開研討。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四史」是廣大師生的必修課。在學思踐悟中,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
  • 10位專家學者為您梳理2020年理論學術研究觀點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國家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建設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任何時候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要保持定力,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貫徹到文化建設全過程各領域,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始終成為主旋律、最強音。
  • 「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
    6月 9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誌社聯合主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戴木才、史衛民、楊生平、羅文東、陶文昭、沈湘平、王建國等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首都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就如何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政治學學科進行學術評價展開了熱烈探討。
  • ...財政改革發展澆築理論之基——紀念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國家分配論」是探討財政活動的本質,是本質論;「公共財政論」著重界定財政活動的範疇,並揭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的運行過程,是現象論,兩者並不矛盾,不能簡單對立起來。他因此提出,「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要相互借鑑、共同發展,這一思想為我國財政改革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政策主張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鄧子基教授的財政經濟理論研究具有超前性和時代性。
  •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忻平: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核心所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2020年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突出貢獻獎」揭曉,9位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在高校公共政治課教育教學一線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
  • ...西南交大畢業生獲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11月24日,記者從西南交通大學獲悉,第二屆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頒獎儀式於近日舉行。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屆博士畢業生易剛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指導教師為林伯海教授。
  • 新中國監獄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形成及展望
    (二)監獄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初步形成階段1.監獄學人才培養工作的恢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國家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監獄學人才培養工作得以恢復整頓,撥亂反正,初步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
  • 紮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知新覺)
    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豐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要求「深化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等思想理論工作平臺的作用。
  • 第五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舉行
    9月25日—26日,由《中華思想通史》編委會和天津市濱海新區中華思想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在濱海新區舉行。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原院長、學部委員王偉光作主題報告。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浙閩致辭,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出席。
  • 2020年度騰訊「犀牛鳥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申請啟動
    12月10日,2020年騰訊犀牛鳥精英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犀牛鳥精英計劃)如期發布。該計劃每年面向海內外高校在校本科(大三以上)、碩士及博士開放申請一次,此次為第4年發布。2020年度項目截止申報時間為2020年1月19日14:00。
  • 新時代培養什麼樣的青年、怎樣培養青年-中青在線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深圳青年學院、河南師範大學、河北大學工商學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四川省青少年研究會以及中央團校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展開學習研討。
  •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西法大模式」:固本培元 法新結合
    此次年會的主題為「回顧與前瞻——新中國新聞傳播教育70年」,同時圍繞新聞傳播教育設置四個分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130餘位新聞傳播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了新聞傳播教育的歷史經驗與未來發展。 他強調,該模式確定了「政治堅定為前提、人文素養為驅動、創新意識為引領、專業能力為基礎、法新結合為特色」的目標,以學科融合、文理藝交叉、實踐貫通為思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並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手段、實踐平臺等多方面進行改革。
  • 「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光明日報》等媒體代表近4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李景源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經歷了由「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轉變。中國提供了馬克思主義本地化和民族化的重要經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成為紮根於中國土壤、與中國實際相一致的新形態的思想體系,它從根本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國際化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唯物史觀的引進是中華民族長期探索的結果,長期系統的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
  • 「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在寧召開
    南京審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歡春教授主持開幕式。來自全國的17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趙金松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並作出決定,具有開創性、裡程碑意義,開闢了中國之治的新境界。推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應當從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堅定發展方向,從豐沃的實踐土壤中堅定發展定力,從鮮明的人民立場中堅定發展取向。
  • 這些國內外知名學者將參會
    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會議將立足展現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的風貌和自信,積極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經驗和人類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凝聚共識,致力創新,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引領世界文明發展。
  • 我校舉辦新時代全國基層黨組織建設理論研討會
    為探討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關鍵作用,向建黨100周年獻禮,11月20日至21日,第二屆「新時代全國基層黨組織建設理論研討會」在楊凌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