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刊登浙大專版: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2021-01-13 浙江大學

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浙江大學牢記總書記囑託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06日05版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 。 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

錢塘江畔的浙大師生正牢記歷史使命,勇擔時代責任,全身心投入到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實踐中。 依靠改革激發活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成果,用實際行動回應總書記的囑託 。

激勵一流教授登上講臺

近年來,誕生於浙江大學的一項項科學成果頻頻進入公眾視野:全國第一對桌球對弈仿人機器人,第一套懸浮三維成像系統,第一次實現可見光波段的生物隱形,第一條大型飛機數位化裝配生產線,第一套高精度計算機水轉印裝置,第一次實現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在ESI學科排行榜上,浙江大學有1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學術機構前1%,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科研體量與水平均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高水平的研究,怎樣轉化成為高水平的課堂?「我們應該研究的是怎樣促進科教互動,讓高水平的研究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效成為育人的力量。」浙大校長吳朝暉說。浙江大學曾歷經三次大討論, 探索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浙大聚焦的問題之一 。

「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研究者,每一個研究者都是老師。 」在考察了浙大的學生培養環境後,英國愛丁堡大學副校長傑裡米·布拉德肖教授想起了愛丁堡大學這個流傳很廣的育人理念。基於共同的培養目標,2015年5月20日,愛丁堡大學正式與浙江大學共同宣布,設立聯合學院共同開展生物醫學本科學位教育。

尊師重教之風,在浙大傳承至今。 學校通過一系列政策設置,保障和鼓勵高水平教師站到教學一線 。

「必須為本科生上課,連續5年。」2009年,全球排名第8位的化學家彭笑剛教授全職加盟浙大時,浙大校長欣然應允了他提出的這一「條件」。他成為化學系物理化學課的主講老師。

事實上,浙江大學已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第一等教授」上講臺的政策。2016年,浙江大學又有一項首創的人事聘任規定出臺:對於院士、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在崗位聘任時明確提出承擔本科教學或研究生核心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每位高水平教授,必須和院系約定年度教學工作時數或基本教學工作量,如果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薪酬待遇將按比例扣減。

「 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只說明他是否具有任職資格,教學才是他真正的使命和工作。 」基礎醫學院院長歐陽宏偉說。2011年起,浙大開設了全國第一個生物醫學本科專業,在國家試點學院的項目支持下實施改革探索。2016年夏天,首屆20位同學完成本科階段學習,16人獲得世界一流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兩人跨界讀心理學和計算機信息學碩士,「一個神奇的班」的故事在浙江大學傳為美談。

鼓勵一流人才紮根基層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把基層作為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 立德樹人要求我們樹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一是有 家國情懷 的人,二是有 擔當精神 的人,三是有 引領能力 的人。基於學生成長的需求,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浙大黨委學工部部長鄔小撐說。

蘇凱麒,浙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7屆博士畢業生 。他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文章6篇,其中4篇是儀器儀表學科最高級期刊。這位優秀的博士生最終選擇去山西做一名選調生。近年來,浙大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學生赴基層就業。同是今年畢業的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生胡輝勇,馬上要去江西做選調生:「 基層工作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是檢驗我們求學20餘載最好的試金石。 」 心懷天下的報國情懷,在浙大校園蔚然成風 。

姚玉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眼科主任 ,20世紀90年代,他赴日本留學後婉拒國外名校工作機會,回到祖國。回國後,他致力於眼科角膜移植的研究與創新,獨創的角膜移植術,成功解決了排斥反應這一難題。姚玉峰說:「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還剛起步,千千萬萬的角膜病患者等待學有所成的專家來救治。 選擇回國,我義無反顧。事實也證明,回國讓我的技術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浙大師生為身邊有這樣一位有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典範而感到自豪。

浙大黨委書記鄒曉東說 ,姚玉峰同志的先進事跡充分表明, 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始終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 。他表示,學校黨委將以學習宣傳姚玉峰同志為動力, 進一步樹立一流意識、一流目標、一流標準,提高整體辦學水平,更好地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要 。

創造一流的育人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如今的浙江大學讓所有校園中的職員都變成良師,全員育人 。

浙大提出建立「新生之友」寢室聯繫制度的建議,要求浙大教師、幹部自覺主動擔任「新生之友」 。「新生之友」寢室聯繫制度一啟動,一大批教授、機關管理人員踴躍報名。啟動儀式上,每位到場的「新生之友」都與所聯繫的寢室成員相互認識、互留電話號碼和郵箱。越來越多關心教育、關心學生的浙大教職工參與到「新生之友」寢室聯繫活動中。 浙大「新生之友」的名單中包括了全體校領導、院士、973首席科學家和長江學者等。這些優秀學者與新生寢室建立聯繫,以自身的人生經歷與學術品格,啟迪與引導新生 。

全國第一條學生街,日前在浙江大學「開張」,這是一條完全由學生自我運行管理的「長街」 ——20個空間,自我制定目標,自我設計,自我管理。這是一個 浙大首創的學生文化空間項目 。開街儀式上,校領導對入駐的學生團隊說:「空間很小,世界很大,走出你們自己的路吧。」

校友葉培建:大學的聲譽來自其培養的學生

▼浙大校友葉培建,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我正是 得益於浙江大學「求是創新」校訓的薰陶 ,在長期的航天生涯中 逐步培養了「堅持真理、勇於攀登」的精神和「嚴、細、慎、實」的工作作風 。從而能夠在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從無到有,從單星到多星組網運行;繼東方紅一號衛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之後,實現我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即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在嫦娥二號、三號、五號試驗器之後,近年嫦娥五號將實現月球採樣返回,圓滿完成我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為實現重大科學發現而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保駕護航;將多項空間技術成功轉化為國民經濟服務。

這五年來,全國人民正為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而在這個徵程中,浙江大學一定能 站立在前沿,深化綜合改革,朝著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目標前進 ,建設成 擁有多個世界一流學科的世界一流大學 。她一定會 培育出更多的優秀學子 。

我們 承載著求是血脈,凝聚著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母校的赤子之情 。 全體校友一定會和母校在一起,不忘初心、永不懈怠、永不自滿、與時俱進、開拓奮進 !這個五年連著下一個五年,我相信母校一定會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

內容整合自:光明日報《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浙江大學牢記總書記囑託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 》(作者:嚴紅楓丨陸健丨通訊員:周煒)丨光明日報《大學的聲譽來自其培養的學生》(作者:葉培建)

圖片:周立超丨光明日報丨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岑艾珈丨金云云

相關焦點

  • 陳雲敏:一流大學要做「一流的事」
    他從建設一流工程學科出發,指出一流大學應當著眼於做「一流的事」——面向社會需求,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建設「雙一流」是浙江大學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最重要的目標。我以為,知道什麼是一流,才有可能做到一流。李約瑟曾說浙大是「東方劍橋」,引用這句話的同時,我們應該自問:有沒有作出與「東方劍橋」相匹配的貢獻?
  •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
    三、紮根鑄魂:在立德樹人中傳創大學精神  建構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首先要強主體,即紮根中國大地鑄魂育人,引導廣大師生樹立崇高理想,葆有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這既是精神文化育人的核心要求,也是育人精神文化的時代表徵。  1. 塑造有思想有靈魂的學生。大學應當培養具備堅定理想信念、卓越綜合素質、全球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者和領導者。
  • 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來我校調研「雙一流」建設
    、走訪科研一線教師。他圍繞學校正在統籌推進的「5+1」工程,介紹了學校在提升學科建設新內涵、培養一流領軍人才、產出一流科研成果、構築一流師資隊伍、加強社會服務和示範引領、構建國際化辦學新格局等方面的建設內容。他還從「雙一流」成效評價、「雙一流」建設中的人才流動、農業博士專業學位設立、探索建立農科生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機制等方面對「雙一流」建設提出了建議和思考。
  • 空軍工程大學:建設具有空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卓 光明日報記者 章文  古城西安,滻灞之濱。,為建設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湧現出一大批空軍發展建設的教學名師和科技專家——中科院院士李應紅、一等功臣黃長強、全國優秀教師屈紹波等。
  • [光明日報]專家學者齊聚武漢研討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處處長田敬誠肯定了武大文科學報發文結構均衡、政治性和學理性高度統一,指出一流的學術期刊不僅要學術一流,而且要政治一流,高校學術期刊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中國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汪信硯,回顧了武漢大學文科學報在風雨中跋涉前進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武大文科學報堅持倡導原創、力推精品,堅持追蹤前沿、聚焦熱點,堅持培養人才、涵育學術,堅持與時俱進、融合發展的辦刊特色,並就《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今後如何發揮期刊的學術引領功能、助力大學「雙一流」建設,如何加大開放辦刊力度、為學術建設貢獻力量,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適應新時代學術傳播的需要進行了反思與展望
  • 雙一流建設離不開教師這個「第一資源」
    (2017年攝)新華社發教師是增強高校內生動力和辦學活力的關鍵教師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第一資源是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建設發展的關鍵。經過「211工程」與「985工程」的建設,中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已經進入到一個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階段。
  • 2019年,他們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一流成果
    「一流成果」「好老師、好學者、好員工」「一流學生、一流成果、一流平臺、一流學科」,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師生及校友服務,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不僅成功構建起「商學+」人才培養生態系統,還在「一流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眾多「一流成果」。
  • 中科大:「頂天立地」建設一流大學
    然而,頂天立地對於中國科大來說,還有著更深的含義:不僅仰望星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腳踏實地,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讓創新成果更多走進生產生活,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一流大學如何頂天立地?頂天立地對一流大學建設提出怎樣的要求?
  • 這裡力爭2023年躋身全國一流大學城
    」建設工程 明確分階段建設目標 採取「一校一策」予以重點投入與支持 推動潛力學校、品牌學科 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引進國內外優秀高層次人才,集聚若干個國內外一流
  • 「雙一流」專家評議會:清華大學全面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林蕙青發言在專家組評議環節中,與會專家對清華「雙一流」建設工作和成果進行了諮詢和評議,經過認真討論形成了專家組一致意見: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堅持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部署,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目標,始終自覺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宏偉事業之中,積極探索實踐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道路
  • 在三線小城做世界一流科研
    在三線小城做世界一流科研——記寧德時代21世紀創新實驗室研發團隊歐陽楚英(右二)與技術團隊就一線研發數據展開現場討論。林葉子攝/光明圖片【解碼「新動力人群」】當前,能源緊張已成為制約全球發展的瓶頸問題。一流電化學儲能技術人才,是各國爭相搶奪的稀缺資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福建省東北部的三線小城寧德,竟然聚集著一批鋰離子電池研發的國際化行業先鋒。
  • 國家一流課程,華師入選24門!
    為幫助各級各類學校的一線教師提升信息意識,修煉信息處理能力,本課程以信息素養BIG 6理念為參考框架,提出教師的五項信息化教學能力。並結合典型案例和簡單實用的技術,關注一線教師在開展日常信息化教學所需要的實際技能,進而提升教師在線自主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基於網絡學習探究的能力。
  • 三亞國際數學論壇:一流智慧與一流環境融合
    一流智慧與一流環境在三亞交集,正如人們所期待的,為期4天的論壇取得了圓滿成功。論壇舉辦了17場專題學術報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等17位國際著名科學家作了精彩報告。同時還舉行一場主題研討會,圍繞「數學的發展、如何培養數學人才及三亞數學論壇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 【兩會·天大聲音】天津日報:南大天大校長訪談:一流大學,距離我們...
    《天津日報》2016年3月8日 02版  本報北京專電(記者 李川 魏彧 劉冬梅  世界一流大學是世界優秀人才都嚮往的地方  世界一流大學有什麼標準?  龔克認為,世界一流大學要關注並致力於解決人類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李家俊認為,世界一流大學體現出來的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世界一流的成果。  「但最重要的還是擁有世界一流的文化氛圍。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把這裡作為最嚮往的地方。
  • 訪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代表:培養一流大學師資
    【代表委員面對面】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代表認為,在建設一流大學的新形勢下,培養和造就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既是雲南大學一流大學建設的需要,也是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 瞭望| 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處上海,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上海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追卓越、創一流」的衝鋒號,向著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  這一雄心壯志如何實現?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 陳延峰: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支撐一流學科建設
    在新的時期,固體微結構實驗室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積極調整方式,從單純本土培養為主,轉變為本土培養和海外引進雙管齊下。實驗室主動出擊,帶隊到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招聘宣傳,引進了大千人肖敏教授團隊、潘曉晴教授團隊等,另外還成功引進了三十多位青年千人。目前,實驗室培養和聚集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
  • 浙江大學攜手頂級名校共建國際校區:距離世界一流還有多遠?
    因此,校區攜手世界名校,引進國際名師團隊,創新培養模式,在一流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許多積極嘗試。四年時間,那個原本條件簡陋的校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辦學條件豐厚、名師薈萃的學習理想之所,頗具名校風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
  • 華師喜增53門省級一流課程!
    在結構和內容上,力圖反映我國教育法學研究的幾大新成果。,以培養師範生教學設計能力為核心,展示了先進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反映了物理教學最新研究成果,體現了基於核心素養導向的基礎教育物理課程教學改革對中學物理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和專業發展的需要。
  • 《口腔外科學》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育部近期公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我院口腔外科楊馳、張志願教授領銜、張善勇、陳敏潔、鄭凌豔等骨幹教師參與的《口腔外科學》,在九院、口腔醫學院分管領導和相關人員共同努力下,入選「線下一流課程」,是我院唯一入選的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