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浙江大學牢記總書記囑託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06日05版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 。 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
錢塘江畔的浙大師生正牢記歷史使命,勇擔時代責任,全身心投入到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實踐中。 依靠改革激發活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成果,用實際行動回應總書記的囑託 。
激勵一流教授登上講臺
近年來,誕生於浙江大學的一項項科學成果頻頻進入公眾視野:全國第一對桌球對弈仿人機器人,第一套懸浮三維成像系統,第一次實現可見光波段的生物隱形,第一條大型飛機數位化裝配生產線,第一套高精度計算機水轉印裝置,第一次實現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在ESI學科排行榜上,浙江大學有1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學術機構前1%,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科研體量與水平均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高水平的研究,怎樣轉化成為高水平的課堂?「我們應該研究的是怎樣促進科教互動,讓高水平的研究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效成為育人的力量。」浙大校長吳朝暉說。浙江大學曾歷經三次大討論, 探索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浙大聚焦的問題之一 。
「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研究者,每一個研究者都是老師。 」在考察了浙大的學生培養環境後,英國愛丁堡大學副校長傑裡米·布拉德肖教授想起了愛丁堡大學這個流傳很廣的育人理念。基於共同的培養目標,2015年5月20日,愛丁堡大學正式與浙江大學共同宣布,設立聯合學院共同開展生物醫學本科學位教育。
尊師重教之風,在浙大傳承至今。 學校通過一系列政策設置,保障和鼓勵高水平教師站到教學一線 。
「必須為本科生上課,連續5年。」2009年,全球排名第8位的化學家彭笑剛教授全職加盟浙大時,浙大校長欣然應允了他提出的這一「條件」。他成為化學系物理化學課的主講老師。
事實上,浙江大學已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第一等教授」上講臺的政策。2016年,浙江大學又有一項首創的人事聘任規定出臺:對於院士、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在崗位聘任時明確提出承擔本科教學或研究生核心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每位高水平教授,必須和院系約定年度教學工作時數或基本教學工作量,如果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薪酬待遇將按比例扣減。
「 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只說明他是否具有任職資格,教學才是他真正的使命和工作。 」基礎醫學院院長歐陽宏偉說。2011年起,浙大開設了全國第一個生物醫學本科專業,在國家試點學院的項目支持下實施改革探索。2016年夏天,首屆20位同學完成本科階段學習,16人獲得世界一流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兩人跨界讀心理學和計算機信息學碩士,「一個神奇的班」的故事在浙江大學傳為美談。
鼓勵一流人才紮根基層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把基層作為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 立德樹人要求我們樹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一是有 家國情懷 的人,二是有 擔當精神 的人,三是有 引領能力 的人。基於學生成長的需求,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浙大黨委學工部部長鄔小撐說。
蘇凱麒,浙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7屆博士畢業生 。他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文章6篇,其中4篇是儀器儀表學科最高級期刊。這位優秀的博士生最終選擇去山西做一名選調生。近年來,浙大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學生赴基層就業。同是今年畢業的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生胡輝勇,馬上要去江西做選調生:「 基層工作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是檢驗我們求學20餘載最好的試金石。 」 心懷天下的報國情懷,在浙大校園蔚然成風 。
姚玉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眼科主任 ,20世紀90年代,他赴日本留學後婉拒國外名校工作機會,回到祖國。回國後,他致力於眼科角膜移植的研究與創新,獨創的角膜移植術,成功解決了排斥反應這一難題。姚玉峰說:「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還剛起步,千千萬萬的角膜病患者等待學有所成的專家來救治。 選擇回國,我義無反顧。事實也證明,回國讓我的技術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浙大師生為身邊有這樣一位有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典範而感到自豪。
浙大黨委書記鄒曉東說 ,姚玉峰同志的先進事跡充分表明, 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始終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 。他表示,學校黨委將以學習宣傳姚玉峰同志為動力, 進一步樹立一流意識、一流目標、一流標準,提高整體辦學水平,更好地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要 。
創造一流的育人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如今的浙江大學讓所有校園中的職員都變成良師,全員育人 。
浙大提出建立「新生之友」寢室聯繫制度的建議,要求浙大教師、幹部自覺主動擔任「新生之友」 。「新生之友」寢室聯繫制度一啟動,一大批教授、機關管理人員踴躍報名。啟動儀式上,每位到場的「新生之友」都與所聯繫的寢室成員相互認識、互留電話號碼和郵箱。越來越多關心教育、關心學生的浙大教職工參與到「新生之友」寢室聯繫活動中。 浙大「新生之友」的名單中包括了全體校領導、院士、973首席科學家和長江學者等。這些優秀學者與新生寢室建立聯繫,以自身的人生經歷與學術品格,啟迪與引導新生 。
全國第一條學生街,日前在浙江大學「開張」,這是一條完全由學生自我運行管理的「長街」 ——20個空間,自我制定目標,自我設計,自我管理。這是一個 浙大首創的學生文化空間項目 。開街儀式上,校領導對入駐的學生團隊說:「空間很小,世界很大,走出你們自己的路吧。」
校友葉培建:大學的聲譽來自其培養的學生
▼浙大校友葉培建,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我正是 得益於浙江大學「求是創新」校訓的薰陶 ,在長期的航天生涯中 逐步培養了「堅持真理、勇於攀登」的精神和「嚴、細、慎、實」的工作作風 。從而能夠在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從無到有,從單星到多星組網運行;繼東方紅一號衛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之後,實現我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即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在嫦娥二號、三號、五號試驗器之後,近年嫦娥五號將實現月球採樣返回,圓滿完成我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為實現重大科學發現而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保駕護航;將多項空間技術成功轉化為國民經濟服務。
這五年來,全國人民正為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而在這個徵程中,浙江大學一定能 站立在前沿,深化綜合改革,朝著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目標前進 ,建設成 擁有多個世界一流學科的世界一流大學 。她一定會 培育出更多的優秀學子 。
我們 承載著求是血脈,凝聚著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母校的赤子之情 。 全體校友一定會和母校在一起,不忘初心、永不懈怠、永不自滿、與時俱進、開拓奮進 !這個五年連著下一個五年,我相信母校一定會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
內容整合自:光明日報《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浙江大學牢記總書記囑託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 》(作者:嚴紅楓丨陸健丨通訊員:周煒)丨光明日報《大學的聲譽來自其培養的學生》(作者:葉培建)
圖片:周立超丨光明日報丨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岑艾珈丨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