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2020-12-05 向東向南看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

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根據原有選拔制度的優缺點而創立的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為貧寒學子提供了實現理想抱負的機會,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選拔的人才由皇帝統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晉時期貴族家族控制政府的權力,對於國家的大局穩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舉制有諸多優點,其一,對所有參加科舉的考生一視同仁;其二,營造了全民學習的風潮,推動了教育、科技、文學等全方位發展;其三,一批批學富五車的人才嶄露頭角,為國家效力,為民請命。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發展作用。

但是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弊端也顯露無遺,明清時期的八股文,內容、格式過於死板,有的考生一輩子只讀這幾本書,變成了書呆子,原本全民學習的風潮變成禁錮思想的手銬,把無數文人的創新力和積極性都扼殺在搖籃裡。科學技術也呈現閉門造車的現象,同西方快速發展的工業革命相差甚遠。

清末,科舉中的買官作弊現象非常猖獗,世風日下,靠讀書掙不到出路的考生會考慮去大戶人家做幕僚,為官宦世家出謀劃策,當然,做幕僚也需要找關係。或者去做生意,做生意自然也需要本錢。這兩個出路都不是好出路,科舉制等級劃分過於嚴重,下層民眾永遠沒有鯉魚過龍門的機會,社會資源永遠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社會出現極度不公平,國家權力濫用嚴重。

事實上,清政府決定廢除科舉制度,是打算效仿西方教育,發展學校。在科舉與學校的較量中,科舉選拔功能的混亂和學校教育功能的部分喪失,導致科舉與學校功能的嚴重衝突。至於科舉和學校,政府和民眾的態度不同,導致清政府廢除科舉,轉移了社會的焦點。

科舉制存在的幾千年中,為統治者實現穩定的政治統治提供了前提條件,許多考生循規蹈矩,不知變通,社會治理方式也生搬硬套,為專制統治服務的同時,社會發展也變得畸形,由此可見,科舉制的廢除也不無道理。

科舉制的廢除,對清王朝的統治無疑是重重的打擊,廢止科舉這一舉動使政治和文化同時紊亂,動搖了清王朝的政權基礎。文人也不再以科舉為唯一出路,政府失去了拉攏人才的最佳方式,同時,動搖了舊有的統治秩序政治,使得政治與教育相分離,民眾與政府也站在了對立面。因此,科舉制度猶如大廈轟然倒塌,封建社會延續幾千年的選舉方式消失殆盡,就在科舉制度廢除後不久,清朝也被推翻。

相關焦點

  • 清朝為什麼滅亡?
    1796年到1804年的白蓮教起義,重創清朝滿蒙軍事集團實力。及至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滿蒙軍事集團再無能力復興,鎮壓起義軍,讓漢族組織團練對陣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捻軍平息後,滿蒙軍事集團開始一步步走入歷史,漢族軍隊開始一點點接掌清朝軍事力量。 正是滿蒙軍事力量走入歷史,漢族軍事集團慢慢接管清朝軍事力量,不久後的滿清新軍改革,清政府無力把控,直接要了滿清政府的命。
  • 清朝科舉制:本是為了讓王朝發展得更好,卻阻礙了文人正常發展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朝的吳敬梓,是一篇諷刺科舉制弊端給文人帶來極大不良影響的長篇章回體小說 這些弊端的逐漸顯露,也不斷影響著文人對於科舉的價值觀,對於封建禮教的認識,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 本是為了讓王朝發展得更好的科舉制,卻成為了阻礙文人正常發展、生活的制度,本文將從《儒林外史》探析,清朝科舉制度的弊端對文人的影響。
  • 科舉制才不是什麼高考,人家明明是公務員考試啊!
    科舉制是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在古裝劇中也經常會出現相對應的趕考場景。高考和科舉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時代下人才選拔的產物,但科舉制的本質是為國家選擇幹部,類似於公務員考試,吸收了各階層有才之人進入官僚體系,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對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清朝時期為什麼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文/寂寞的紅酒科舉是我國古代國家選拔官吏的基本制度。相對而言,科舉制是一種比較公平的選拔考試,也是古代讀書人特別是寒門子弟出頭的最佳方式。士子讀書人都希望在科舉中獨佔鰲頭,如果得了狀元那是前途無量、光耀門楣的事。
  • 曾經「百花齊放」的科舉考試為何只有進士科笑到了最後
    進士及第匾額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之際,當時無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都已是弊端百出,早已不能滿足朝廷對治國理政人才的需求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科舉起初分為常科和制科,每年舉行的稱常科,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稱制科。科舉考試伊始常設的考試科目種類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明法、明字、明算分別考的是法令、書法和算術之類。一直就沒有受到過重視。秀才科在一開始要求很高,但是考試實在太難,願意考的人非常少,後來也就廢止了。「秀才」一詞此後變成了一般讀書人的泛稱。
  • 古代的科舉考試有多難,少年苦學到頭髮斑白,才勉強得到一官半職
    現代人升學考試是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古代人參加科舉考試也是為了謀取一個好前途。不太一樣的是,現代的職業選擇更豐富多樣;而古代人比較死板,他們認為走仕途才能高人一等。 是以很多寒窗學子苦讀幾十載,也要將科舉這條道路走到底,就是為了能夠混個一官半職,飛黃騰達。
  • 談談清代科舉的閱卷人:鄉試同考官的選拔
    同考官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鄉試和會試的閱卷者,地位次於主考官。考生作答後,由外簾同考官糊名、謄卷,再由內簾同考官初步擇優選取,最後將同考官選出的卷子上呈主考官,由主考官定奪是否取中以及排名。
  • 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僅僅是因為閉環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閉關鎖國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延長了清朝的存在時間。接下來筆者將具體分析清朝滅亡的原因。清朝未能抓住改革的機會歷史並非沒有給清朝機會,如果清朝能夠大力發展工商業,並改革政治制度,完成經濟和政治的近代化,建立君主立憲制,完全可以保留皇帝,保留國號,保持清朝不滅,但這似乎已經超出了清政府的能力範圍。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府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改變了中國古代以往世襲以及世俗的用人制度,徹底地打破了血緣關係以及貴族壟斷,讓很多有能力有才華的社會中下層人士,都能有機會一展才華,為國家效力。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案是什麼 科舉鄉試答案大全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庫答案介紹 科舉鄉試答案大全" src="http://imag... 冰川腐蝕 19.唐朝滅亡後,中原一帶相繼岀硯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五個朝代,史稱五代 後周 20.《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了玄奘法師西遊親身經歷的多少個國家? 110個 21.從地球上看月球最多可以看到月球表面的百分之幾?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是什麼 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庫答案介... 本文給大家帶來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活動開啟了,符合條件的玩家可以先參與鄉試,很多玩家都不知道鄉試的答案,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工作坊︱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科舉史研究走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以一大批青年學者為主導,掀起了科舉研究的熱潮。其特點尤其在於研究力量的年輕化、研究視角的多樣化、研究水平的縱深發展。但總體而言,從歷史地理本位或空間視角出發的科舉研究並未佔領高位,無論地域科舉史、科舉人才地理等都進入了某種瓶頸期,亟需有新的思考和突破。
  • 世遺古城出了個王妃,她讓摩洛哥廢除了一夫多妻制
    進入古城一般要穿過巴卜布傑羅德城門,城門的一面貼有伊斯蘭幾何圖案鈷藍色瓷磚,另一面貼有伊斯蘭綠瓷磚。很早以前菲斯就因盛產這種以藍色為主色調的馬賽克而聞名於世,而菲斯也成了這種「藍色」的專有名詞。從這個門框裡,可以構成一幅老城的素描圖。
  • 1912年清朝滅亡,《辛丑條約》4.5億兩的巨額賠款,真的還清了嗎?
    我們都知道清朝史是一部屈辱史。八國聯軍侵華前,清朝統治者過於自負,向侵略者宣戰,沒曾想,我們根本不是敵人的對手,只好委曲求全的向侵略者求和。 侵略者本來就是看上了中國這塊肥肉,怎麼可能輕易鬆口,便乘機和清朝政府在1901年籤下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
  • 科舉狀元中的北京人:父子狀元傳佳話,第一位旗人狀元是他
    因此,在遼金時期,當遊牧民族政權在北京建立都城後,他們也將科舉制也成為招攬漢族人才的重要手段。從遼代開始,雖然戰亂不斷,但科舉制在北方並未完全中斷,很多人才也得以匯集北京。在這種傳統之下,北京這塊土地上,也誕生了不少「本土」的狀元,他們通過自己的學識,為自己的家鄉做出了貢獻。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
    本文給大家帶來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活動開啟了,符合條件的玩家可以先參與鄉試,很多玩家都不知道鄉試的答案,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庫答案介紹  1.孫悟空西天取得「正果」後,被賜封為?
  • 長慶科考案:主考官利用科舉維護貴族派,皇帝利用科舉籠絡朝臣
    唐代科舉記載長慶科舉案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除了因為科舉是關乎一眾學子的利益之外,更因為此次案件有了皇帝的親自參與。不過即使在唐穆宗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卻依然擺脫不掉政治鬥爭,在各種利益的滲透之下,科舉考試常常不能獨善其身,作為科舉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案件,長慶科考案是政治鬥爭滲入科舉考試的一個典型,更體現了中晚唐時期官場上腐敗現象頻發。
  • 洪秀全的「書法」曝光,看完才知道,他為啥4次科舉都沒有中榜
    特別是在古代的科舉中,即使才華橫溢通讀經史,如果寫出來的字乖張難堪,猶如鬼畫符,最後依舊會名落孫山。    清朝末期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首領洪秀全,他就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據記載洪秀全出生在廣西一個耕讀之家,家中雖不富裕卻能夠供得起他從小讀書。7歲上私塾,15歲通讀四書五經成為鄉裡著名的神童。
  • 隋朝僅存在38年,為何依然配得上「輝煌」二字?
    三省制被唐朝繼承,而六部制則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二》:地方結構改革 隋文帝在確立中央三省六部制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 《三》:科舉制 隋文帝時,為了更好地控制地方,他下令九品以上官員一律由朝廷任免,官員的任免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而且官員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