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起於隋唐,興於兩宋,衰亡於明清。關於科舉,很多人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八股文」、「金榜題名」、「名落孫山」等等這些關於科舉制度的詞彙。但是科舉考試在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這些說法。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之際,當時無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都已是弊端百出,早已不能滿足朝廷對治國理政人才的需求。加之經過三國魏晉南北朝的一系列變亂,門閥士族的勢力受到了沉重打擊。庶族寒門也開始有機會出「貴子」。而這個機會,正是科舉。科舉考試改變了之前看出身,重門第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了貴族血緣世襲關係和門閥士族對政治資源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可能。部分社會中下層的寒門子弟終於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機會。

科舉起源雖眾說紛紜,但真正成型卻是在唐朝無疑。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科舉起初分為常科和制科,每年舉行的稱常科,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稱制科。科舉考試伊始常設的考試科目種類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明法、明字、明算分別考的是法令、書法和算術之類。一直就沒有受到過重視。秀才科在一開始要求很高,但是考試實在太難,願意考的人非常少,後來也就廢止了。「秀才」一詞此後變成了一般讀書人的泛稱。明清時期則變成通過童子試的書生的專稱。所以,科舉制度真正走上正軌之後,就只有明經和進士這兩個主要考試科目了。進士科考的是時務和詩賦文章,明經科考的是時務和經義。唐代武周時期的著名宰相狄仁傑就是明經及第出身。兩者相較,明經科相對容易,而進士科相對難度較大。那為什麼後來還是進士科成為了科舉考試的主流甚至唯一了呢?

這裡面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進士科難度雖高,但卻更能體現個人才華和文學素養。因此更加受讀書人的青睞。相對而言,明經科考的是貼經和墨義,就是只要會死記硬背,會做填空題,就能有機會高中。所以,雖然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但是讀書人還是對考進士科趨之若鶩,而明經科則備受冷落。

二是進士科考試通過之後,步入仕途和升遷速度要比明經科更加順暢。簡單而言,也就是官場上進士科更加吃香。進士及第被稱作「登龍門」。第一名叫狀元,中榜考生要舉行探花宴,並在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雁塔留名」。進士及第後通過吏部的選試就能被直接授予官職了(後來還有皇帝直接出題的殿試)。相比之下,明經科就沒有這樣的榮耀。明經及第的官場起步也更低,只能從地方官的幕僚做起。升遷更是沒有進士科那樣受到重視。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進士及第通過選試後,就即可被授予集賢殿正字之職。即使沒有通過選試的進士及第的韓愈,去擔任節度使幕僚,其後也能官至宰輔。

所以,唐代以後知道宋神宗時期,雖然還有明經科考試,但已經沒有人重視,宋神宗時期就廢除了。在這之後,科舉考試中就形成了進士科一家獨大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05年科舉制度徹底被趕出中國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