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百花齊放」的科舉考試為何只有進士科笑到了最後

2020-12-05 凌風說史

科舉考試起於隋唐,興於兩宋,衰亡於明清。關於科舉,很多人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八股文」、「金榜題名」、「名落孫山」等等這些關於科舉制度的詞彙。但是科舉考試在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這些說法。

進士及第匾額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之際,當時無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都已是弊端百出,早已不能滿足朝廷對治國理政人才的需求。加之經過三國魏晉南北朝的一系列變亂,門閥士族的勢力受到了沉重打擊。庶族寒門也開始有機會出「貴子」。而這個機會,正是科舉。科舉考試改變了之前看出身,重門第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了貴族血緣世襲關係和門閥士族對政治資源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可能。部分社會中下層的寒門子弟終於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機會。

科舉考試閱卷

科舉起源雖眾說紛紜,但真正成型卻是在唐朝無疑。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科舉起初分為常科和制科,每年舉行的稱常科,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稱制科。科舉考試伊始常設的考試科目種類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明法、明字、明算分別考的是法令、書法和算術之類。一直就沒有受到過重視。秀才科在一開始要求很高,但是考試實在太難,願意考的人非常少,後來也就廢止了。「秀才」一詞此後變成了一般讀書人的泛稱。明清時期則變成通過童子試的書生的專稱。所以,科舉制度真正走上正軌之後,就只有明經和進士這兩個主要考試科目了。進士科考的是時務和詩賦文章,明經科考的是時務和經義。唐代武周時期的著名宰相狄仁傑就是明經及第出身。兩者相較,明經科相對容易,而進士科相對難度較大。那為什麼後來還是進士科成為了科舉考試的主流甚至唯一了呢?

殿試

這裡面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進士科難度雖高,但卻更能體現個人才華和文學素養。因此更加受讀書人的青睞。相對而言,明經科考的是貼經和墨義,就是只要會死記硬背,會做填空題,就能有機會高中。所以,雖然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但是讀書人還是對考進士科趨之若鶩,而明經科則備受冷落。

老考生

二是進士科考試通過之後,步入仕途和升遷速度要比明經科更加順暢。簡單而言,也就是官場上進士科更加吃香。進士及第被稱作「登龍門」。第一名叫狀元,中榜考生要舉行探花宴,並在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雁塔留名」。進士及第後通過吏部的選試就能被直接授予官職了(後來還有皇帝直接出題的殿試)。相比之下,明經科就沒有這樣的榮耀。明經及第的官場起步也更低,只能從地方官的幕僚做起。升遷更是沒有進士科那樣受到重視。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進士及第通過選試後,就即可被授予集賢殿正字之職。即使沒有通過選試的進士及第的韓愈,去擔任節度使幕僚,其後也能官至宰輔。

金榜題名

所以,唐代以後知道宋神宗時期,雖然還有明經科考試,但已經沒有人重視,宋神宗時期就廢除了。在這之後,科舉考試中就形成了進士科一家獨大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05年科舉制度徹底被趕出中國的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由於朝堂之上需要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政府便實施了相關鼓勵政策,籠絡天下學子積極地參與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為國效力。 比如在科舉考試舉辦前,朝廷便會通過當地政府機構為貧寒學子派發盤纏、路費,設有專門的住處,凡是前來趕考的學子,都可以免費吃住。再有就是在科舉考試後,由朝廷舉辦的為通過科舉考試的學子慶祝的相關宴會,拿現在來說,也是「謝師宴」。
  • 古代的科舉考試有多難,少年苦學到頭髮斑白,才勉強得到一官半職
    不過古代的科舉考試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人從少年時開始學習一直考到五六十歲才能進士及第。那麼古代的科舉考試到底都考啥呢? 科舉的由來 科舉考試時古代社會為了選拔人才,補充官員職位而創立的考試制度。從隋煬帝時開始到清朝結束。 隋朝以前,國家採用「九品中正制」來選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一種官職名稱,是專門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官職。
  • 明朝一場科舉考試,主考官主動洩題,考生卻拒絕作弊,傳為佳話
    我們知道古代的讀書人主要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而歷代科舉考試中也不缺作弊的例子,為了作弊,學生們也算花樣百出。    劉子欽是江西吉水人,《嘉靖江西通志》記載,他是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的進士,學問廣博,參與過《永樂大典》的編修工作,擔任過刑部主事。而明代的《萬曆野獲編》與《枝山野記》,都提到了劉子欽參加科舉考試以及為官時的一些趣聞。
  • 海州故事|考棚路,這兒曾經是海州歷史上的科舉考場
    說到科舉世人都知道,那是古時為朝廷候選官吏而制定的一種選拔辦法,讀書人通過科舉而入仕途,報效朝廷,加官進爵,榮宗耀祖。科舉是那時讀書人上升的唯一通道,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考試自隋朝大業元年,也即公元605年開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廢,前後經歷了1300年。考棚就是科舉考試的場所,科舉時代各州、縣都建有考棚。
  • 清代宗室考中進士、舉人後會授予什麼官職?
    清代的宗室貴族憑藉先祖的功業可以襲得爵位,無須像漢族官員那樣要依靠科舉考試入仕。不過為了提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以及治國能力,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在各旗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孫,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隨著宗室繁衍生息,很多人已經無法繼承爵位,也不能建功立業,因此成為了閒散宗室。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從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我國的官吏實行推薦制度,推薦「優秀的人才」到朝廷做官,即「舉秀才」。這時候的「舉秀才」雖然是推薦制,但也要經過一定的考核。這樣,隋唐科舉制產生後,秀才就成了科舉考試中的一科。元明以後,秀才逐漸成了讀書人的通稱。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學和縣學的生員。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經過童試,即最低級的縣級考試,考上的稱童生。
  • 工作坊︱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前三位報告人的話題基本集中於明代,從物質空間與選官原則切入,上半場的最後一位報告人則有不一樣的思路。王磊(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報告了題為《在科舉與學堂之間彷徨:青年柳詒徵的思慮和出路(1901-1910)》的研究論文,試圖利用常見史料,重構柳詒徵早期的思想與活動。
  • 又到院士評選時,院士在古代科舉制度下相當於什麼級別?
    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法國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後,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我國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開始時其成員稱為「評議員」。1946年,中央研究院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評選出了最早的一批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學部制,195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宣布成立學部,聘選學部委員。
  • 長慶科考案:主考官利用科舉維護貴族派,皇帝利用科舉籠絡朝臣
    不過即使在唐穆宗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卻依然擺脫不掉政治鬥爭,在各種利益的滲透之下,科舉考試常常不能獨善其身,作為科舉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案件,長慶科考案是政治鬥爭滲入科舉考試的一個典型,更體現了中晚唐時期官場上腐敗現象頻發。
  • 讓「如夫人」和「同進士」被嘲諷,皆因女人的腳而起
    曾國藩給小妾洗腳,左宗棠喜歡女人的小腳,讓「如夫人」和「同進士」被嘲諷。左宗棠去拜訪曾國藩,正看到曾國藩給小妾洗腳,於是兩個人用對聯互懟:「代如夫人洗腳」和「賜同進士出身」。「同進士」的稱呼來自於科舉,錄用等級分三甲:頭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而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
    綜合上面兩個數據,可以導出四種情形,用來判斷一個地區的進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因而可以觀察到進士的家族分布狀況:第一種情形:覆蓋率、進士姓氏比均高,說明地區在進士的分布上很強勢,並且有明顯的家族分布現象。
  • 科舉制才不是什麼高考,人家明明是公務員考試啊!
    科舉制是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在古裝劇中也經常會出現相對應的趕考場景。高考和科舉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時代下人才選拔的產物,但科舉制的本質是為國家選擇幹部,類似於公務員考試,吸收了各階層有才之人進入官僚體系,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對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舉狀元中的北京人:父子狀元傳佳話,第一位旗人狀元是他
    提到高考,很多人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到了清末,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被很多讀書人所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隋唐時期成為一項選拔制度後,科舉考試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很多人才,也改變了很多讀書人的命運。 科舉制度對於古都北京來說,更為特殊。北京在歷史上一直是漢族抵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堡壘。
  • 為了一舉成名天下知,明代考生們熬夜讀書拼考試、射箭騎馬樣樣行
    科舉:歡迎來到考試地獄 據著名的歷史學家何炳棣(1917-2012)統計,明代家世背景可考究的進士六千餘名,其中有一半是平民出身,可見科舉確實是一把通往成功的階梯,有效地促進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微寒的家族非常有機會經由科舉向上爬升。
  • 清朝科舉制:本是為了讓王朝發展得更好,卻阻礙了文人正常發展
    文人本是古代社會的一個人格標杆,但到了清朝之後,不良的科舉制度將文人的人格摧殘,並加之扭曲,使文人失去了能夠做文人的資格。 所以在這些禮教控制下的文人人性也受到了殘酷的扼殺,對各種事情的人性表達已經開始被壓制,甚至到最後使得文人連最基本的人性都喪失殆盡了。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一個父親贊同女兒在女婿死後殉葬的故事。
  • 杜牧很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句語意雙關,妙絕千古!
    顧名思義,這首詩所說的歡愉之事,便是進士及第。對於唐代科舉制度而言,進士及第可謂難如登天。既要朝中有人舉薦,又要自身小有名氣。而杜牧出身豪門,是宰相杜佑之孫。且自小才華出眾,23歲時作出《阿房宮賦》,名動長安。據說朝中舉薦之人,多達20人之多。所以杜牧寫這首詩寄給長安友人時,內心的得意之情可想而知。全詩充滿了杜牧的豪邁激情和意氣風發。除此之外,杜牧這首詩在藝術表達上,也是極具風採。
  • 才子:科舉考試,我為何只得第四?皇帝:誰叫你姓丁,就該第四!
    宋太宗醇化三年(992),年方26的丁謂參加科舉,並且不出意料的高中進士。他成績位列甲等,排名第四,狀元被孫何摘得。說實話,丁謂的成績雖未能名列三甲,但也著實非常優秀,換做旁人,早就高興的暈了過去。然而丁謂自負其才,壓根也不滿自己的成績。於是,他向皇帝上書反映,自己的文章為何只能名列第四。
  • 談談清代科舉的閱卷人:鄉試同考官的選拔
    同考官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鄉試和會試的閱卷者,地位次於主考官。考生作答後,由外簾同考官糊名、謄卷,再由內簾同考官初步擇優選取,最後將同考官選出的卷子上呈主考官,由主考官定奪是否取中以及排名。
  • 14世紀歐洲人曾將中國科舉制度推薦到各國
    14世紀歐洲人曾將中國科舉制度推薦到各國 2015-05-08 14:45:18來源:半島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英國對此興趣最盛申請考試招聘官員  5日,歷史學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介紹,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