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一個出名相的時代,寇準、王安石、司馬光、呂蒙正、呂端等名臣並行於世,其事業功績無論大小高下,都多少能名垂青史。然而只記得他們,並不能反映大宋歷史的複雜多樣性,因為所謂的奸臣庸相併不比前者少。宋真宗時期,有一個名叫丁謂的才子就是這樣庸碌無能,只知投機弄權的宰相。
丁謂,生於宋朝初年,出身於一個普通人家。他自幼讀書,憑藉他聰穎的天資和勤奮的學習,取得了相當出眾的成績,能寫一手好詩文,故被稱為江南才子。有人甚至說,丁謂之才可與韓愈、柳宗元相比。然而丁謂雖才華橫溢,但人品不佳,心胸特別狹窄。
宋太宗醇化三年(992),年方26的丁謂參加科舉,並且不出意料的高中進士。他成績位列甲等,排名第四,狀元被孫何摘得。說實話,丁謂的成績雖未能名列三甲,但也著實非常優秀,換做旁人,早就高興的暈了過去。然而丁謂自負其才,壓根也不滿自己的成績。於是,他向皇帝上書反映,自己的文章為何只能名列第四。
對於丁謂的抱怨行為,宋太宗有些不爽,於是他立即發話道:「甲乙丙丁,他姓丁就應名列第四,還有什麼話好說!」既然皇帝發話了,丁謂再也不敢爭辯什麼。之後,丁謂評價他的聰明強幹,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只用三年多的時間,就躋身於地方大員之列。宋遼戰爭爆發後,丁謂負責軍隊的後勤工作,為穩定大後方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宋朝和遼國籤訂澶淵之盟後,丁謂出任代理三司使,成為朝廷最高朝政長官。此時的丁謂,還仍能保留能臣的形象,還沒步入奸邪的行列。
然而,丁謂在宦海中長期沉浮,逐漸沾染了官場中的邪氣,忘記了自己曾經立志為國為民的初心。為了跟進一步地獲取帝王的賞識,丁謂逐漸走上了政治投機客的邪路。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後,大宋被迫要向遼國交納歲幣。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卻損害了大宋天子的神聖性。為了重新建立皇帝的權威,宋真宗和大臣王欽若相互勾結,準備製造一場全國性的神化祥瑞活動。真要說的話,這種活動對於百姓和國家可謂是百害無一利。雖然皇帝爽了,但卻也勞民傷財。
要製造這種大規模的迷信活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此事自然要過問全國經濟的總負責人——計相丁謂。被問及此問題後,丁謂早就揣摩到天子的心思,遂肯定道:「國庫很充裕,放心幹吧!」於是,宋真宗、丁謂與王欽若朋比為奸,共同推進這場荒唐的神化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宋真宗大興土木、四處巡遊,花費了巨額資金,而這些錢都是丁謂幫助提供的。人民的膏血,就這樣被白白浪費。
宋真宗泰山封禪之後,丁謂受到了帝王的賞識和依賴,成為紅極一時的執政大臣,成為了名相寇準的下屬。起初,寇準對丁謂的才幹十分賞識,經常向朝廷推薦他。然而在造神運動之後,寇準認為自己看錯了人,於是與丁謂日漸疏遠。丁謂成為執政後,與寇準成了同事,一同在官署中辦公。關係不和的兩人,開始屢生齟齬。
一開始,丁謂還想和寇準修復關係,畢竟寇準名聲大、功勞高,遠不是自己可比,所以他在寇準面前經常會放低姿態。在一次應酬活動中,丁謂和寇準在同一桌上吃飯。寇準喝湯時,不慎將湯汁弄到了鬍鬚上。丁謂看到後,立即拿出手帕,親自幫寇公擦湯汁。然而寇準卻絲毫不領情,當眾譏諷他是下賤巴結。被駁了面子的丁謂惱羞成怒,於是發誓與寇準為敵。
宋真宗死後,劉太后當權,寇準為了限制後宮當政,屢次勸諫劉太后。於是,丁謂看準機會,夥同劉太后一起陷害寇準,將其流放於嶺南。寇準被流放,丁謂失去了最大的對手,從而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權傾朝野。宮內之事由劉太后主事,朝堂則由丁謂執掌。
然而「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丁謂權力過大,引起了同事們的一致反感。其貪贓枉法、排除異己乃至於假造祥瑞的事跡,開始傳入了皇帝的耳朵。此外,丁謂在營建帝王陵墓時,任人唯親,擅自改變墓穴位置,導致帝陵漏水。震怒之下,劉太后將丁謂發配到崖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比政敵寇準流放的地方還要遠。在路上,丁謂還遭遇了盜賊的搶劫,一生積累的財寶大部落入賊手。
在大起大落之後,丁謂似乎幡然醒悟。當他經過寇準的流放地時,本想見其一面,似乎是要親自道歉。然而寇準卻對丁謂恨之入骨,直接回應道:「給我滾,我不想見你!」最終,丁謂在天涯海角呆了好些年,最終還是得到了宋仁宗的寬恕,回到內地養老,最終以71歲高齡去世。對於丁謂,史學家們對他很不客氣,說他是「黨惡醜正,幾敗國家」。以史鑑今,忘記初心的丁謂,為今人留下一步值得回味的人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