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是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在古裝劇中也經常會出現相對應的趕考場景。
高考和科舉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時代下人才選拔的產物,但科舉制的本質是為國家選擇幹部,類似於公務員考試,吸收了各階層有才之人進入官僚體系,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科舉制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對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科舉制,在《上新了故宮3》中也提到了一些知識點,快來get吧。
趕考費用怎麼承擔?
在古裝劇裡經常能夠看到的劇情是,進京趕考的學子各種湊錢。
與現今高考通常在所在地考試不同,科舉考都是集中考試,各地學子趕往一處。事實上,地方政府會給這些學子們提供路費,對於學子們而言,這一部分的費用無需自己承擔。
由於古代人口、機構數量遠不及如今,不需要那麼多的官員儲備,所以一般是三年進行一次科舉考試。
光宗耀祖的本意是什麼?
汪洙寫的《神童詩·四喜》,描述了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中舉者榮歸故裡時,鄉裡皆知,可謂光宗耀祖。古有習俗「狀元遊街」,便是在敲敲打打中,將他們送到住處,在他們家裡也可以掛匾、立牌坊,而這些立牌坊的錢,也都是國家出。
殿試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殿試是科舉中的最高級別,又稱「廷試」。考試過程中皇帝不監考,而是由親王大臣和御史監考。
以清朝為例,殿試全程是一天,早上五點從午門進,先點名核查身份,到八九點太和殿舉行儀式後到保和殿考試,日落時交卷,若交卷延時名次就只能靠後了。
正常的吃飯、上廁所是可以的,但在此過程中也會有嚴格的流程防止考生作弊。
考試的時候都寫點什麼?
在封面上要寫明殿試舉人臣某某;內頁中,要寫明年齡、籍貫,以及鄉試、會試的經歷,三代父親、祖父、曾祖父的情況(是否在職,是否在世),比入職背調還要仔細。
依據考題作答,內容上要精詳,還要注重卷面分,做到楷法莊雅。
雖然皇帝不批,但在最後會選擇前十名給皇帝看,歷史上也有最後名次調整的案例。
總的來說,科舉制算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