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因此根據區域差距指定不同標準才是正確的。要想統一分數線,除非能保證從小接受同等的教育。
還有個原因是各省評卷時,即使是同一試卷統一答案,肯定會存在一些差異(主觀題),比如A省的考卷拿到B省去評,很可能總分差個20分。如果真的統一分數線,那各省評分時很自然的稍微放點水,不是亂套了?除非是全國統一評分,評分不知道是哪個省的考卷。都是理由,都是利益,統一試題統一分數線,再根據教育資源由教育部進行調配,公開規則方法,並進行公示,沒什麼不能做的。
各省經濟情況差距大,教育資源差距大。在各地教育資源不平衡,經濟實力不平衡的情況下,如果統一試卷又統一分數線,看似公平了其實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江浙滬經濟實力好,不論家庭還是社會學校,對學生教育資源投入是西部省份沒法比的。假設有相同智商的倆人,一個在發達地區上學,一個在西部偏遠山村上學,那教育發達地區的那個學生考試肯定要比在落後地區的厲害……我們現在分省錄取,是儘可能保證每個省人群中智商好的那批人接受高等教育,而不至於因為教育資源差,就把落後地區也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的那批人給pass掉。
發達地區許多在做素質教育,如果和你們稍微窮的地方一個錄取分數,肯定考不贏,那樣他們就被迫不得不刷題,這樣又是全國都在刷題。表面公平了,可是素質教育泡湯了。所以只能讓有條件的先素質教育。
高考和科舉是完全不同的考,高考是過渡性選拔考試,科舉是終極考試,其實就是今天的公務員考試,科舉和高考的最大區別在,高考要填報志願,你可能會問,公務員報考也需要填志願,沒錯,公務員考試是先挑選職位,所有挑選同一個職位的人進行競爭,考出一個名次,排名前的安排工作,這個跟高考的志願完全是兩碼事。
其實會把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體現的淋漓盡致,北京上海分數低,是因為壓力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興趣愛好方面,比如北京四中這種中學,鼓勵學生去做有意義的課外的事,更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或者說更靠近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如果全國統一卷子,同一分數線錄取,只要他們改變教學方式,一樣比其他省市好大學錄取率高,因為師資完全不同,他們的學校有更多的錢找更好的老師,你哪個學校的老師好我就去哪裡買,形成好的越來越好,越來越發達,差的山區的窮的地方,越來越窮,越來越差。
會將教育資源的不公平無限放大,甚至擴散到公共資源,醫療設施,社區服務等所有的不公平,本來還可能通過教育的相對公平去奮鬥解決其他的不公。如果這個都分化了,那就會將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不可取。除非中央財政對教師一視同仁,不管在新疆還是北京還是上海還是大涼山,工資一樣,甚至偏遠、邊疆地區工資更高,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從根本解決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看到很多人總是說全國一張卷,全國統一錄取,這樣就好了。說出這種話,根本就不去調查一下高考的錄取現狀。 首先說一下,本人屬於山東青島地區的一個縣級市。我仔細查閱了,近幾年山東的錄取情況,我發現這幾年一本以上的高分段青島,濟南的比例一直高於其他地區。為什麼,因為青島濟南是山東最發達地區。再看看煙臺,威海,濰坊,淄博這些地區,這一比例也高於全省17地市的平均水平。 一個省高考是一張卷的,就已經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如果放到全國一張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清北的人數會減少,這個我承認。但是中國又不是只有清北兩所大學,國家要全方位考慮優秀大學的招生。
因此可以得出經濟發達程度與教育水平成一定的正比關係。為啥這樣,就引出下一個話題,教師水平。 教師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覺得孩子水平(當然不是全部)。網上都知道深圳中學都開始招清北博士當教師了。還有高考卷的出題老師。這些出題人一定會高級教師,優秀教師裡面選拔,而這些老師在哪教學,當然集中經濟發達城市,並且出題老師在北京的居多。 說完地域和教師,我就說說全國一張卷,會出現的惡劣後果是,經濟發達地區孩子上好大學的比例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會增大。
幾個原因,第一地域差異,比如西藏大學,就沒人去了,誰願意去西藏讀大學啊,天氣條件艱苦,路途遙遠,第二,地區經濟不同,教育經費大多數,是本省財政局出的,不是中央財政局出的,就會出現地區教育資源條件好壞的問題。第三,每個省份的民眾,就是每個省份的孩子,如果自己家開的學校,自己的孩子都不能讀書,就會出現歧視的嚴重後果,如果統一分數線,就會出現,教育資源嚴重傾斜,人才都到大城市去了,其它的省份就沒有發展的動力了,發展需要人才。高校錄取名額的分配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北上廣的學生家長這些已經享受高考紅利很久的階層也不會同意。國家層面也出臺了不少支持邊遠落後省份的計劃,這些通過國家專項計劃進入雙一流大學的來自邊遠落後省份的莘莘學子,學成後還有多少不忘初心,回到養育自己的家鄉,投身家鄉建設。教育扶貧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