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六月八號,高考結束。
中國的考試制度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前身如禪讓制,分封制,以及後來的察舉制等等,通過不斷的摸索與改善,終於發明了科舉制。科舉制在我們國家沉澱了一千多年,發展到今天的高考,似乎很完善了。兩者雖然不同,但也有相似之處。不同在於,背景不同以及本質上的區別。科舉制選拔人才,只是以文為主,武狀元的地位卻只能在戰爭時體現。如今的高考強調的是素質教育,雖說也是文為主,但最起碼在內容上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誠然,素質教育的目標還未完全達到,但未來絕對的能實現。
高考最完美的部分就是其公平性,因為公平所以才會讓寒門子弟有鯉魚跳龍門的機會。這其中就蘊含一個問題,那就是高考的功利性太嚴重。我們的教育太強調功利性,因此到了社會就體現了更加的不公平。這是一個惡循環,也是事實。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文化已經越來越不受重視,當然排除那些實用的知識。
有一個現象我不得不提到,農民工拿著比大學生還要多的工資,卻幹著比大學生還要累的活,這自然是不對的,說明我們的經濟發展在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當然,我們不能把這種原因單單歸結於分配製度。如果進一步分析,有文化的拿的工資多的還是很多的,只是他們是中產階級。中國的階級分化的越來越嚴重,這就是具體體現。
高考,在未來的發展應該是更加素質化,不能將全面教育當成一種口號主義。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改變人們的思想,那就是人們活著不是為了錢與名聲地位,而是為了自己更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