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這本《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可能之前上學時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建立上應試的基礎上,所以會覺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
李善友通過哲學,通過物理理論,講述了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從原子理論到比特論,打通兩個世界就能發現最大的商機,是風口;從物質論到關係論,我們可以從物質入手也可以從關係入手,產品是入口,社群是商業模式;從決定論到概率論,是基於認知的方法論;從機械論到自組織,講述了組織發展的趨勢。
他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支點:牛頓力學與量子力學,進而找到了網際網路思維的源頭活水 —— 量子力學世界觀。將傳統工商管理知識架構全部界定為牛頓力學世界觀下的產物,而將網際網路思維鎖定為量子力學世界觀下的新知識,新體系。讀完這本書後,頗有種隔層窗戶紙,相隔兩重天的感覺。
一般的科學管理的思想至少有三點:
第一,計劃。基於數據和預測;
第二,控制。基於流程和制度;
第三,組織。基於科層架構和人員分工;然而今天佔主流地位的傳統管理理論,都是基於高度確定性的控制假設。但未來是不確定性的,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用不確定性的方法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
海森堡曾經提出「測不準原理」。這是一個物理學定律,但它在哲學認識論上價值極高,它使人類明白物質世界和主觀意識不可分離。一般在機械論和決定論指導下,由於認為事物可以被客觀測量,因此通過測量就可以獲得一個終點,再制定一個計劃去指導你的行動去到達這個終點。但在不可知論指導下,由於沒有一個可客觀測量的事物,因此通過測量只能獲得一個起點,你所有的知識在起點上的認知,認知指導你去做下一步事情而不是關於如何到達終點的計劃。
而這樣的「從計劃到認知」則是不可知論世界觀指導下唯一可行的方法論。因此在《創新者的窘境》裡講到「不可知營銷」:在做任何商業計劃時,首先假定自己的預測全都是錯的。所以當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首先不是寫自己的實施計劃,而是學習計劃,抱著一個學習的計劃去面對新生事物,去獲得認知。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創造了新的事物,認知是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東西而不是事物,因為你的觀察會改變它。所以新創業必須在消耗完啟動資金之前,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到有價值的認知。
所以埃裡克將精益創業提煉為一個反饋循環:
想法 —— 行動 —— 反思 —— 認知 —— 新的想法。
現在,很多崇尚規劃的學者都在談論戰略思考而不是規劃。我們今天需要的不是分析和預測能力,而是要懂得如何洞悉那些正在發生的事情,從已經發生的事情當中悟出道理,成為學得最好,最快的學生。不要做執行計劃,而是要做學習計劃,這就是積極的不可知論。不可知論不是消極,而是要求我們的事業從客體轉向主體,要求我們的態度從傲慢變為謙遜。不可知論要求我們必須不停地去尋找認知,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這樣的不可知,衍生出了概率論。概率論違反了我們的直覺,這世界不是確定的。但概率論告訴我們,我們不能預言每次結果,但可以確認不同結果出現的概率。而「網際網路思維」概率論,是指網際網路時代的生存結構 —— 三個零模型:毛利率,產品周期,人冗合度趨零。毛利率趨零,中間成本趨零,企業必須有二次打擊盈利能力;產品周期趨零,產品功能成為標配,情感變成強需;人與人冗合度趨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分工,個人異端化,組織社群化。
面對一個不可知的世界,最好的應對辦法是尋求簡單。這個時代,簡單是一個讓人看不到甚至看不起的地方,卻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很多時候會超出我們的想像。曼德勃羅集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分形圖,它說了複雜的現象其實是由極簡的方程組成的,換句話說,特別簡單的規則能夠生成極為複雜的現象。當我們處理複雜事情時,思考它的內在法則,只要找到複雜事情背後的那個簡單法則就可以了。
根據以上的觀點總結下來,精益創業特別重要的原則是:
第一,開始要極簡。想找到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從那個地方著手就行了。
第二,一定要有反饋,然後根據反饋區獲得認知,再走下一步。所以,精益創業就是自組織。
自組織又是什麼東西呢?普裡戈金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提出生命就是耗散結構,他想表達的哲學概念是,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跟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可以經過自組織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的結構。所以說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是通過自相矛盾的過程實現的:若局部變化和不穩定性,反而可以確保整個體系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換而言之,整個系統通過支持在其內部發生變化而獲得了整體穩定性。對於一個公司來說,這個內部的計劃就是競爭,一旦沒有了競爭,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的學習必然停滯下來。很多時候深入思考這個社會的創新,其實它並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自動進化出來的,但是進化裡包含反饋,競爭。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自組織其實就是失控,失控就能夠帶來創新,控制是不能帶來創新的,只有自組織和失控才可以。
愛因斯坦說:「在提出問題的層面不能解決問題」。
凡屬系統問題,個案處理無效,必須尋找基礎理論,做系統處理。現象層面的總結是經驗,哲學和科學層面的提煉是世界觀,其力量不可同日而語。希望自己能夠多觀察,多思考,更好地去感受周圍的世界。而這所有的努力,不為求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只是為了獲得當下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