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

2020-12-06 十二少白

老實說,這本《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可能之前上學時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建立上應試的基礎上,所以會覺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

李善友通過哲學通過物理理論,講述了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從原子理論到比特論,打通兩個世界就能發現最大的商機,是風口從物質論到關係論,我們可以從物質入手也可以從關係入手,產品是入口,社群是商業模式;從決定論到概率論,是基於認知的方法論;從機械論到自組織,講述了組織發展的趨勢

他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支點:牛頓力學與量子力學,進而找到了網際網路思維的源頭活水 —— 量子力學世界觀。將傳統工商管理知識架構全部界定為牛頓力學世界觀下的產物,而將網際網路思維鎖定為量子力學世界觀下的新知識,新體系。讀完這本書後,頗有種隔層窗戶紙,相隔兩重天的感覺。

一般的科學管理的思想至少有三點:

第一,計劃。基於數據和預測;

第二,控制。基於流程和制度;

第三,組織。基於科層架構和人員分工;然而今天佔主流地位的傳統管理理論,都是基於高度確定性的控制假設。但未來是不確定性的,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用不確定性的方法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

海森堡曾經提出「測不準原理」。這是一個物理學定律,但它在哲學認識論上價值極高,它使人類明白物質世界和主觀意識不可分離。一般在機械論和決定論指導下,由於認為事物可以被客觀測量,因此通過測量就可以獲得一個終點,再制定一個計劃去指導你的行動去到達這個終點。但在不可知論指導下,由於沒有一個可客觀測量的事物,因此通過測量只能獲得一個起點,你所有的知識在起點上的認知,認知指導你去做下一步事情而不是關於如何到達終點的計劃。

而這樣的「從計劃到認知」則是不可知論世界觀指導下唯一可行的方法論。因此在《創新者的窘境》裡講到「不可知營銷」在做任何商業計劃時,首先假定自己的預測全都是錯的。所以當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首先不是寫自己的實施計劃,而是學習計劃,抱著一個學習的計劃去面對新生事物,去獲得認知。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創造了新的事物,認知是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東西而不是事物,因為你的觀察會改變它。所以新創業必須在消耗完啟動資金之前,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到有價值的認知。

所以埃裡克將精益創業提煉為一個反饋循環:

想法 —— 行動 —— 反思 —— 認知 —— 新的想法。

現在,很多崇尚規劃的學者都在談論戰略思考而不是規劃。我們今天需要的不是分析和預測能力,而是要懂得如何洞悉那些正在發生的事情,從已經發生的事情當中悟出道理,成為學得最好,最快的學生。不要做執行計劃,而是要做學習計劃,這就是積極的不可知論。不可知論不是消極,而是要求我們的事業從客體轉向主體,要求我們的態度從傲慢變為謙遜。不可知論要求我們必須不停地去尋找認知,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這樣的不可知,衍生出了概率論。概率論違反了我們的直覺,這世界不是確定的。但概率論告訴我們,我們不能預言每次結果,但可以確認不同結果出現的概率。而「網際網路思維」概率論,是指網際網路時代的生存結構 —— 三個零模型:毛利率,產品周期,人冗合度趨零。毛利率趨零,中間成本趨零,企業必須有二次打擊盈利能力;產品周期趨零,產品功能成為標配,情感變成強需;人與人冗合度趨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分工,個人異端化,組織社群化。

面對一個不可知的世界,最好的應對辦法是尋求簡單。這個時代,簡單是一個讓人看不到甚至看不起的地方,卻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很多時候會超出我們的想像。曼德勃羅集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分形圖,它說了複雜的現象其實是由極簡的方程組成的,換句話說,特別簡單的規則能夠生成極為複雜的現象。當我們處理複雜事情時,思考它的內在法則,只要找到複雜事情背後的那個簡單法則就可以了。

根據以上的觀點總結下來,精益創業特別重要的原則是:

第一,開始要極簡。想找到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從那個地方著手就行了。

第二,一定要有反饋,然後根據反饋區獲得認知,再走下一步。所以,精益創業就是自組織

自組織又是什麼東西呢?普裡戈金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提出生命就是耗散結構,他想表達的哲學概念是,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跟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可以經過自組織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的結構。所以說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是通過自相矛盾的過程實現的:若局部變化和不穩定性,反而可以確保整個體系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換而言之,整個系統通過支持在其內部發生變化而獲得了整體穩定性。對於一個公司來說,這個內部的計劃就是競爭,一旦沒有了競爭,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的學習必然停滯下來。很多時候深入思考這個社會的創新,其實它並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自動進化出來的,但是進化裡包含反饋,競爭。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自組織其實就是失控,失控就能夠帶來創新,控制是不能帶來創新的,只有自組織和失控才可以

愛因斯坦說:「在提出問題的層面不能解決問題」。

凡屬系統問題,個案處理無效,必須尋找基礎理論,做系統處理。現象層面的總結是經驗,哲學和科學層面的提煉是世界觀,其力量不可同日而語。希望自己能夠多觀察,多思考,更好地去感受周圍的世界。而這所有的努力,不為求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只是為了獲得當下的認知。

相關焦點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像我們這樣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進行全職研究的人,大多數來自學術領域,通常會陷入自身學科的細節中,經常忘記這樣的細節在剛接觸這一領域的人看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面對細枝末節的時候,初學者常常會覺得「為什麼會有人關心這些東西」,然後就放棄了。這可以理解。細節很重要,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只有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在這裡,我正是希望展現出這樣一個更廣闊的背景。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為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並反覆聲明他們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物理哲學的形上學世界觀推崇「透過現象看本質」哲學理念,當用理性的方法看世界的時候,人們在預設的參照系下,只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微觀物質領域的「測不準」、「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給出徹底、合理的理論解釋,給我們認識物質世界真值造成巨大障礙,致使量子世界的粒子行為,
  • 人類文明應如何應對「計算主義的世界觀」
    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研究員在致辭中簡要地回顧了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認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將長期並存,而新型全球化與我們的信息文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教授對《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叢書》作了整體介紹。
  • 人類文明應如何應對「計算主義的世界觀」--上觀
    2020年11月11日,「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研究員在致辭中簡要地回顧了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認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將長期並存,而新型全球化與我們的信息文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 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一次次被顛覆的——迪威特《世界觀》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史》(World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的作者迪威特(Richard DeWitt),是費爾菲爾德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的哲學教授。
  • 應用數學的哲學 | 全部物理宇宙全部能由數學理解
    我曾告訴一個友人,我用數學嘗試去了解偏頭痛。她以為我請偏頭痛患者做心算,以減輕他們的症狀。這當然不是,我真正做的是運用數學理解偏頭痛的生物學原因。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的一個重要事實是:數學可以理解世界。你可能會提醒我:這一事實並不明顯。在這篇文章中,我要討論一個大問題:「為什麼數學可以用來描述世界」,或更挑釁般地延伸為「為什麼應用數學如此強大?」
  • 用哲學理解如何理解從零維到十維
    我們今天來系統講解一下如何理解從零維到十維,當然要明確這個目前看來更像是一個哲學理解,物理上沒有實證,什麼是維度有些人就說了維度不是什麼溫度、密度之類的嗎?怎麼就跟長寬高有關?我這裡講的維度的特指時空維度,我講的不是幾何上的高維,更不是弦論中的什麼十位,是因為二十六位這樣的額外維度。零到四維是比較好理解的,零維是一個點,一維是一條線,二維是一個面,三維是個體,有長、寬、高,再把時間算進去,就是第四個維度。第五維開始複雜一點了,這裡要借鑑從一維怎麼理解二維的經驗。一條線如何定義一個平面?
  • 世界觀與文學世界觀
    不僅哲學家如此,生活在世界上的許多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僅以西方哲學史為例,近代以來的世界觀的種類在數量上是成百倍地多於神學時代的,在質量上也更是遠遠高於神學時代的。我之所以舉哲學史為例,是因為哲學的世界觀是人的世界觀的突出的邏輯化文化化的表述,所以,回歸到人身上,世界觀的個體性也就相當明顯了,它表現了個體對世界獨具慧眼的認識和把握。
  • 看了一些哲學科普後的胡思亂想
    看了一些關於哲學的普及讀物,還蠻有意思的。可能由於最開始的時候,學科並未分化,研究者們常跨學科。而它本身又是研究一些本質、意義、世界觀之類的問題,所以談到哲學的時候,總也會聊到科學及其嚴密性、人生意義、宇宙終級之類的問題。感覺哲學的各個流派與偉人,都在用某種角度來解釋個體與社會,而這都只能說是他們的觀點,很難說對錯。
  • 愛因斯坦丨我的世界觀
    當時,愛因斯坦身處柏林郊外卡普特(Caputh)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寧靜的同時,總結了自己的世界觀。最初的版本曾以《我所見的世界》(wei ich die Welt siehe)為題發表過多次,最著名的是在《我的世界觀》和《觀念與見解》中;英譯本首次登載於1931年紐約出版的《當代哲學》(Living Philosophies)叢書第13卷,3~7頁(NewYork:SimonSchuster)。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完整收錄愛因斯坦關於人生觀、世界觀的文章,有20多篇珍貴文章初次譯為中文:是愛因斯坦的自傳,也是獨特的科學史。我認為,在哲學意義上,人類根本沒有任何自由可言。每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制於外在壓力,還受限於內在需求。叔本華說過:「人雖然可以為所欲為,但卻不能得償所願。」從青年時代起,這句話就讓我深受啟發。每當自己或他人經歷種種磨難時,這句話總能給我帶來慰藉,成為無窮無盡的寬容的源泉。幸運的是,這種認識不僅能緩解那種讓人感到無能為力的責任感,也能防止我們過於嚴苛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 每周一書推薦 (世界觀 作者:理察·德威特)
    知識改變生活,啟發新認知;作為普通人的我,希望每天能讓大家和我一樣,自我提升一點點。在此,對於您的關注與支持,就是我前進的推動力!他利用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對《世界觀》這本書的文稿反覆地進行打磨,並配以豐富的圖表補充說明。同時,作者具有將複雜和技術概念分解成讀者可理解的獨特能力,本書對於科學哲學的初學讀者來說是一本廣受歡迎的書。內容介紹:1.書中介紹了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根本的問題,如什麼是真理、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等。
  • 世界觀的含義及在生活中的意義
    表面看,「世界觀」一詞表明了對世界的看法。但這個詞的出現並沒有揭示出這種複雜現象的全部含義。正如我們所理解的那樣,世界觀是一個對周圍世界的廣義觀點和人類在其中的位置、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人們從這個世界的總體情況中基本立場的考慮。我們的信仰、社會政治、道德和審美理想,我們了解和評價物質和精神事件的原則。
  • 在康普頓效應確立前愛因斯坦被長期孤立,他在《我的世界觀》袒露心境
    最近楊振寧將他在2005年7月24日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做的報告《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作為代序,收入愛因斯坦著《我的世界觀》。這本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傑出訪問學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裡克。》也由商務印書館推出,兩本書先後問世,讓世人重溫愛因斯坦利用自己非凡的社會聲望,致力於國際理解與和平的努力。
  • 《世界觀》近半年最刷新我認知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讀完這本《世界觀》,受益匪淺,想推薦給每一位讀者!讀到精彩處,真的是激動的抓耳撓腮。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是近半年來,最刷新我認知體系和大腦作業系統的一本書。我之前不太相信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本《世界觀》讓我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了改變。
  • 2020年如何理解世界?選一本哲學入門書
    人們在這裡表達贊同、困惑和疑問,當然也有人叫看不懂,卻還堅持看下去……可見其實對於哲學,大多數人雖然額頭上掛著大大的問號,卻也並不像通常以為的那樣無人問津,只不過到底怎麼能比較好地入門,一直是個問題。雖然我本人的主要興趣是歐陸哲學,但有人讓我推薦哲學入門讀物的話,我一般會推薦分析哲學進路的書。
  • 以歷史唯物主義塑造世界觀
    如果說世界觀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切行為的觀念性前提.現代人的世界觀正面臨著由資本邏輯主導的世界觀的衝擊,以至於我們有必要回憶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以此來塑造我們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就後者來說,因為人們的世界觀不盡相同,所以就有這樣的問題:究竟哪種世界觀是正確的世界觀?於是,哲學的功能就是要對現存的某種世界觀進行批判和審查,從而尋求一種具有「真理性」的世界觀,以此改變人們原有的非真理性的世界觀。
  • 為什麼有人說理解馬克思比理解純粹的哲學要難上許多
    馬克思馬克思的理論體系可以說是非常複雜,就我們通常就理解成三個部分組成,或者是領域組成 。就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說。但是這三個並不能反映的發展過程和實際狀況。實際上,在馬那裡,並沒有現代學科明確專業知識區域。而且這三者可以說是在知識領域上又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哲學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農曆四月廿四【本期導讀】>如何理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之妙在於撥雲見日>對熱點勿急於價值判斷>政府網站亦當積極作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不關>科技工作者別急功近利【理論速遞】>《人民日報》刊發李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