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研究員在致辭中簡要地回顧了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認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將長期並存,而新型全球化與我們的信息文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教授對《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叢書》作了整體介紹。她指出,本套叢書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時代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學術價值體現在:第一,拓展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廣度;第二,深化了當代哲學研究的深度;第三,揭示了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第四,為整合傳統哲學中的相對立的二分觀念,提供了認識論平臺和方法論啟迪,為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發展的思路,為重塑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第五,有助于澄清機器人與人類的本質差異,消除人工智慧威脅論帶來的心理恐慌,使人類文明的演進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向著確保人類安全的方向發展。
大數據時代如何改變人類認知
專家們在研討中分析了技術的信息化、網絡化、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對人的認知方式帶來的重大影響,並指出了延展式認知、生成式認知、嵌入式認知以及分布式認知的內涵與本質。首先是「網絡延展認知」。在可預見的信息新時代,網絡將成為認知延展的物理基底;其次是分布式認知。集體智能的產生和運作機制,形成了人、技術與環境之間的分布式系統。三是全球腦。未來的認知將會以「人機共生」的形式存在。人類認知發展趨勢將從個體逐漸延展到集體、從內部逐漸延展到外部、從分離逐步走向融合,信息技術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於認知的理解,甚至進一步改變了我們對於人的理解。
人的信息化及其倫理難題
專家們認為,人的信息化將是21世紀人類面對的最重大的問題,是人類邁向未來的重要途徑,更是推動社會在更深層次上進行信息化變革的動力。基於實現「人的信息化」的三條技術路徑即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以及人類增強技術。信息文明發展進程中人類自身的信息化進程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體現了計算主義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把計算和信息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概念。人的信息化技術的倫理治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不同的階段制定不同的治理目標,治理本身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的公俗良序,要把技術造福人類的一面發揮到最大,建議成立相關的倫理委員會對人的信息化技術進行評估。
人工智慧發展的合理依據在哪裡?
學者們基於對人工智慧的工具型威脅、適應型威脅、觀點性威脅、生存性威脅以及可能風險進行了剖析,提出了人工智慧發展的合理依據,認為發展人工智慧的標準應以人為尺度,體現人的目的性,並融入到人類文化之中,關於人工群體智能已經是一種通用智能的斷言為時尚早,在未來的信息圈生活中,實現人與機融合,共同奏響智能文明的交響曲。責任分配問題在智能社會上依然非常重要,應該放棄人工智慧系統及算法的黑箱式運作,對算法權力進行反思並制定與完善相應的網際網路法律法規,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本次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和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共同主辦,哲學研究所科學技術哲學創新團隊承辦。來自上海和全國高校的三十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並參與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