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實證主義?它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2020-12-05 老胡說科學

設想一個房間裡有一把木椅。可以說,椅子本身就是一個物體。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同一性和物理完整性,看起來很堅固。如果你拿起椅子並把它移到另一個地方,它仍然會被認為是同一把椅子。諸如此類的分析將椅子識別為除了構成椅子的關係之外還存在的唯一的單元。如果一個人遵循實證主義的傳統(本文將要介紹的概念),一個超然的觀察者可以從椅子的外在和內在外觀的審視中獲得最高的真理和知識。

但是,在這把椅子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後,情況又如何呢?如果我們要把我們面前的實體看作是在特定時期內以特定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那麼我們對椅子的認識就必須擴展到包括其他關係。椅子的四條腿和面板曾經是樹的軀幹。將木頭固定在一起的釘子最初是從泥土中提取的礦物質。通過人類的勞動和努力,這些成分被結合在一起,並變成了一些實用的東西。我們可以說椅子獨立於這些現象而存在嗎?如果我們把這些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排除在外,那麼椅子就不會以它現在的形式存在。當其他力和關係進入這個系統時,很明顯,椅子不可能永遠是椅子。

坐在椅子上的人逐漸削弱了椅子的結構和整體性。人們可能會突發奇想,決定把椅子拆了再重新組裝成新的東西,以發揮不同的功能。把人從畫面中完全移開,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廣闊的環境和自然元素以及看不見的微生物上,直到最後,椅子上什麼都沒有了。組成椅子的亞原子物質將形成一顆恆星,漂浮在太空中。我們能否說,椅子的存在是某種程度上缺乏所有這些促成因素和過程的物體?難道真的可以說一個人不受制於導致其創造,發展和破壞的普遍過程嗎?

通過複述椅子的故事,承認過去發生的事情,承認現在發生的事情,以及不可避免的將來會發生的事情,宇宙的動態和相互依存的本質就會顯現出來。這是一個以關係為特徵,以矛盾為特徵的世界。在這裡,並不是唯一的個體促使改變和產生意義,而是不同的力量和過程的相互作用。沒有這些過程,個人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不了解個人在空間和時間中的位置以及他們與其他現象的關係,知識和理解就不完整。

這不是實證主義範式所支持的那種世界觀,也不是當今佔主導地位的機構、科學和文化所普遍表達的那種世界觀。艾倫·布裡曼將實證主義描述為:

一種認識論的立場,主張應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實。

當一個人考慮「認識論」的問題時,他們是在質問一個關於我們人類生活經驗的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把什麼理解為知識?主流的探究方法繼續從實證主義的認識論立場中獲得靈感,堅持認為可以對獨立的現實做出無價值的判斷,我們對事實的理解可以從我們與事實的關係中分離出來。

與此同時,在現代科學努力中,實驗方法成為了一種最高的探索模式。自從人類與現代科學的努力結合在一起,一個以笛卡爾的本體論為基礎的實證主義認識論的混合就產生了,之前從未夢想過的發現和改變生活的發明無疑也產生了。

笛卡爾的邏輯把物質描繪成靜態的,獨立於觀察者的,一種存在的概念,把宇宙看作是由獨立的個體和現象組成的機器。啟蒙運動標誌著一種對精神迷信和偶像崇拜的突破,一種由自然科學採用的實證主義——笛卡爾範式和資本主義工業所推動的進步的新觀念。

在一個以利潤為導向、簡化的新世界裡,社會科學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自然科學的發展,社會科學試圖通過模仿自然科學的認識論來複製自然科學的成就,而後者的領先地位正是依賴於認識論基礎。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脫離了現代科學事業所擁護的實證主義——笛卡爾的世界觀的支配地位,並把這種形上學提升到幾乎無可爭議的智慧地位。

自那時以來,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對自然、生命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許多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強烈依戀,在這些理論和方法中,事物可以被描述、分析和客觀地反映現實。儘管這種世界觀在學術文獻中存在爭議,並被揭露出固有的問題,但它仍然對專家和對現實與進步的共識產生巨大影響。

實證主義和還原主義的邏輯不過是科學家用來理解他們所居住的現實的一長串方法中的一種工具。由於範圍和應用的限制,這些方法不能被視為獲取知識的唯一技術。正如王浩在《辯證邏輯》一文中所闡述的:

實證主義的目標是一種人為的確定性和整潔性,它將人類的經驗扭曲成一種徹底貧乏的抽象複製品,並在主體和客體之間製造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對實證主義所擁護的客觀性提出質疑的觀點是多元性和相互依賴性的觀點。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的發現,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自然科學本身是如何逐漸擺脫對實證主義範式的全盤信仰的。

相關焦點

  • 世界史冊: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
    像胡塞爾這樣的非科學批評家指出:19世紀下半期,現代人的整體世界觀完全由實證科學所決定,並被它們造成的「繁榮」所蒙蔽,這意味著當時的人正冷漠地避開真正與人性有關的決定性問題。新實證主義將注意力集中於實證科學本身的概念性缺點上。有些科學理論現在看起來已不夠用,它們似乎也被視為「一種語言的束縛和定義的曲解」,而有些圖示的模型(如撞球式原子)又無法令人滿意。
  •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是如何揭示現實的本質的
    什麼是實證主義?它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描述了實證主義的形上學,強調了這種世界觀如何繼續保持對現實理解的支配地位。實證主義認為,我們可以把自己從現實中分離出來,把世界看作一個超然的觀察者。它主張我們對事實的理解可以從我們與事實的關係中分離出來。通過這樣,實證主義斷言我們可以獲得關於我們周圍世界和我們所居住的社會現實的客觀事實。
  • 實證主義哲學:把你講的證明給我看
    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引發了實證主義哲學,自然主義指的是一種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的態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相信自然現象,不相信任何理性假設或聖靈的啟示。實證主義哲學相信推理和觀察發現的實際規律,一切社會現象都服從自然規律。
  • 歷史研究的新實證主義訴求
    在目前語境中,它的中心含義是,一種文本或陳說接近所要澄清的事實之真相與本質的程度。在把被評價的文本作為整體的情況下,它主要指被評價文本接近要澄清的事實之真相與本質的相對關係;在把被評價文本分析看待的情況下,則指所有文本中各種陳說接近要澄清的事實之真相與本質的相對關係。歷史學家常常不能完全肯定地判斷歷史真相,不能完全透徹精準地解析歷史真相的本質,但是他們必得有能力判斷可見文本或陳說中哪些更為可取。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規範會計理論是一套關於會計「應該是什麼」的系統知識體系,旨在通過一系列基本會計原則、會計準則的規範要求,從邏輯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優會計實務是什麼,進而指導會計實務,實現會計實務的規範化。它一般包括採用歸納法形成的描述性理論和採用演繹法形成的指導性理論。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實證主義哲學,在英國獲得進步發展,主要的代表有誰?
    如「實證主義」一詞,最早就是聖西門提出來的,孔德把它作為自己哲學的名稱,並擴大了「實證」一詞的含義;又如,聖西門把人類歷史劃分成三個時代,即:最初的原始偶像崇拜和多神教時代、其後確立一神觀念的宗教時代和最後擺脫宗教建立科學實證時代。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在此現實背景下,「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理論在21世紀初期走進了中國學者的理論視野,並迅速發展成為不同學科觀察、解釋和分析公眾心理、文化與行為的重要視角。全面梳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所描摹的社會現象,系統總結其學術旨趣,深入挖掘其理論限度,不僅有助於從更廣闊的視域觀察價值觀變遷可能產生的現實影響,更有助於釐清「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理論邏輯。
  • 什麼是「構成主義」?為什麼我們需要它?
    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奇怪,因為這一串推理根本無法找出最大值究竟是什麼。如果這個序列有確定的長度,比如說有100個數值,那麼我們只需一一過目就能輕易地找出最大值。但這是一個無窮序列,我們沒有辦法遍歷一個無窮序列。除非你的大腦可以輕輕一「瞥」就看遍這個無窮序列。
  • 邏輯實證主義——清華大學教授盧風
    邏輯實證主義所使用的人工語言分析法,是分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分析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
  •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這樣取得的知識是實證的知識,只有為實證科學所證實的 知識才能成功地運用到人類實踐的各個領域。  20世紀30年代,邏輯實證主義或邏輯經驗主義興起。其代表人物是石裡克、卡爾納普 及艾耶爾等。邏輯實證主義是孔德實證主義的一種當代形態。所以有時前者也被稱為新 實證主義,後者被稱作舊實證主義。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 世界史:實證主義史學,其產生和發展帶來的轟動性,嚴謹學說
    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實證主義哲學思潮有直接的聯繫。實證派史學家重視史料研究,主張用科學思想和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歷史,反對以主觀主義代替客觀事件的真實性;宣揚資本主義的進步,反對封建主義,要求社會革新。在法國,實證主義史學的產生與發展,得益於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這種哲學所強調的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以及對於複雜的社會現象的規律性的認識,對法國實證主義史學的發展,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實證主義史學的主要特徵是:在歷史研究中強調研究客體的整體性;重視心理分析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重視主體的發揮,揭示蘊涵在歷史運動深處的規律;等等。
  • 反向塑造: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認知?
    若想逃離平庸,就要通過機械式的習慣控制行為,通過肌肉的記憶讓身體反向控制大腦,與優秀者同伍,你會變得更優秀,當你意識到大腦,肢體行為,語言是可以被反向塑造的,現實中很多事情也會變得「豁然開朗」。01.每個人都在「正反向塑造」中生活我們先來說下塑造的定義:心理學中指出塑造是操作條件反射的一種形式,塑造技術是強化一系列合乎期望的行為。
  • 陳嘉映談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我們要如何理解他者
    相對主義在哲學和一般話語中總是被當作負面的東西,一說到它就說我們不要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淖,而克服相對主義一般被想成是要確立絕對的標準或者上升到普遍性。而關於普遍主義則到處都是,我挑了一個叫漢斯·昆的基督教神學家,看看普遍主義在他的論述中是怎麼體現的。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關鍵詞 社會性別 女性主義 唯物主義 後現代主義一、什麼是社會性別社會性別在英文中是「gender」,這個詞的詞義本身為「性」,英文詞典中,它的第一解釋是指語言學中名詞和代詞的詞性。然而「gender」這個詞作為女性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所具有的含義就絕不僅僅是這麼簡單了。
  • 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攝影師:趙莉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 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 (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Stimulation。
  • 生物學巨擘: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
    生物學巨擘重新審視人性的本源: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為何我們體內的正常細胞不會像細菌那樣無限繁殖?如何理解英勇戰死沙場的烈士?換句話說,「自私的基因」如何能解釋生命的自我犧牲行為?90高齡的生物學巨擘、普立茲獎得主威爾遜挑戰「自私的基因」觀點,推出新書《創世記:從細胞到文明,社會的深層起源》,繪製38億年進化史的全新圖景,探尋演化過程的關鍵動力,闡釋利他主義如何塑造了當今的生物世界。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典型的語言表達是:「這是什麼」或「這不是什麼」。終極表現是:與「符號邏輯」相關聯的各種思維方式。戲劇主義:與科學主義相對,視語言為象徵行為,將注意力集中於語言的表態或勸勉功能。表態功能覆蓋了「抱怨、擔心、感激等(各種的態度)的表達」;勸勉功能則包括「命令或請求」,以及維持人類社會「合作與競爭進程」的其他需要。
  • 另一種普遍主義:範例的力量
    康德對此問題的回答圍繞著「共通感」(sensus communis)概念進行,我們將仔細考察這個概念,以便使它與我們自己的哲學困境相適應。 塑造我們世界的三種力量 雖然你我之間的文化可能極不相同並且相距甚遠,但是我們棲身的世界都是被三種主要的力量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