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科學的發展歷程。19世紀晚期出現的新實證主義傾向[其代表人物有迪昂、馬赫、皮爾森以及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不可以和新科學革命發生以前主宰自然和社會科學的那種實證主義混為一談。那個實證主義認為它可以找到有條理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即將受到真實理論的挑戰,即受到用科學方法發現的自然「事實」的挑戰。而這些與神學和形上學隨便臆測判然有別的「可靠」科學,將為法律、政治、道德和宗教提供堅實的基礎。簡單地說,也就是為人類賴以結合和構築希望的方式提供堅實的基礎。像胡塞爾這樣的非科學批評家指出:19世紀下半期,現代人的整體世界觀完全由實證科學所決定,並被它們造成的「繁榮」所蒙蔽,這意味著當時的人正冷漠地避開真正與人性有關的決定性問題。
新實證主義將注意力集中於實證科學本身的概念性缺點上。有些科學理論現在看起來已不夠用,它們似乎也被視為「一種語言的束縛和定義的曲解」,而有些圖示的模型(如撞球式原子)又無法令人滿意。在面臨這樣的理論和模型時,他們選擇兩種互為關聯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困難。一方面,他們提議在不帶感情的經驗主義乃至唯實論的基礎上重建科學;另一方面,他們則主張將科學的基礎嚴格地加以公式化和定理化。如此一來,便可在不影響到科學實際運作的情況下,將人們的詮釋從「真實世界」中剝離開來,即剔除掉那些有關內部一致性和命題實用的不同「真理」。如彭加勒所云科學的理論「既不真也不假」,只是有用而已。
有人指出,19世紀末葉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因為它容許物理概念在沒有先驗宇宙觀因果律和自然律的幹擾下進行轉型。不論愛因斯坦對馬赫如何推崇,這種說法顯然都過分高估了新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家,也過分低估了當時公認的科學普遍危機的不可知論和數學、物理學的再思考,只是這個危機的某些方面而已如果我們想從歷史的脈絡中觀察這項轉型,我們就必須把它視為這項普遍危機的一部分。而如果我們要在這項危機的諸多方面找出一個共同特性,一個程度不等地影響到幾乎所有思想活動特性,那麼答案必然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它們全都要面對「進步」始料未及、不可預測和往往無法理解的結果。
說得更精確點兒,便是要面對進步所導致的各種矛盾。我們可以拿「資本的年代」最驕傲的事物來做比喻。人類修築的鐵路,可望將旅客帶到他們從不知道也尚未去過的目的地,雖然旅客對這些目的地一無所知、全無體驗,但他們卻不曾懷疑這些地方的存在和性質。正如儒勒·凡爾納筆下的月球旅客,他們既不懷疑這顆衛星的存在,也不懷疑到了那兒之後他們將會看到和將會發現的事物。根據外推法,他們可以預測20世紀必定是19世紀中葉更進步、更輝煌的版本。(不過,熱力學第二定律卻預言宇宙最後將以冰凍終結,因而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悲觀主義提供了基礎。)可是,當人類火車穩穩馳向未來之際,旅客在放眼窗外時,看到的卻是一派出平意料、充滿迷惑而且令人煩惱的景色,這真是車票上指明前往的地方嗎?他們是不是上錯了火車?更糟糕的是:他們上對了火車,只是火車卻不知為何要將他們載向他們既不想要又不喜歡的方向。
如果真是這樣,這個噩夢般的形勢是如何發生的?1875年以後的幾十年間,知識史上充滿的不僅是期望變為失望之感(如一位幡然醒悟的法國人的玩笑話:「當我們還有一位皇帝時共和國是多麼美好。」),更是期望適得其反之感。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這種逆轉的感覺同樣困擾著這個時代的思想家和實踐者;文化領域也不例外。在文化領域,自19世紀80年代起,它產生了一個描寫現代文明衰亡的資產階級文學形式,這種形式的規模雖小,卻也興盛了一陣子。日後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馬克斯·諾爾道一書便是一個好例子—狂熱得恰到好處的好例子。尼採以其能言善辯、充滿威嚇的口吻預告了這場即將來臨的災難,雖然他沒有清楚地說明這場災禍的確切性質。
尼採比任何人都更善於表達這種期望的危機他借著一連串充滿空幻直覺、未明真理的詩歌和預言警句,來傳述這種危機感,雖然這種方式與他奉行的理性主義哲學討論方式互相矛盾。自1890年起,他的中產階級(男性)追隨者人數便不斷上升。在尼採看來,19世紀80年代先鋒派藝術的頹廢、悲觀和虛無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時髦;它們是「我們偉大的價值觀和理想的必然結果」。他認為,是自然科學造成它自己的內部崩潰,塑造出它自己的敵人,一種反科學。19世紀政治經濟所接受的思想方式,足以導出極端的懷疑論。
這個時代的文化,正受到其自身產物的威脅。民主政治產生了社會主義;平庸造成了天才的不幸覆沒;軟弱成就了力量。這正是優生學家所彈的調子,只不過他們的論調比較平淡並帶有實證主義的味道。在這種情形下,全盤考慮這些價值觀和理想以及它們所屬的概念體系,不是非常重要的事嗎?因為無論如何,「重估一切價值」已經在進行之中。當19世紀行將結束之際,這類反思已比比皆是。唯一堅少數地區的團體。新諾貝爾獎得主的分布,說明現代科學的主要成就仍然集中於傳統上科學進步的地區,也就是中歐和西北歐。
在最初的76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口除了10名以外,其餘皆來自德國、英國、法國、斯堪地那維亞、低地國家、奧匈帝國和瑞士。只有3名來自地中海區域,2名來自俄國,3名來自迅速成長但尚屬次要的美國科學界。歐洲以外地區的科學和數學成就,主要是來自在英國進行的研究工作,這類成就有的非常重要,例如紐西蘭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的情形。事實上,科學團體的地理集中度更高。在所有的諾貝爾獎得主中,60%以上來自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科學中心。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了,大家看完有什麼想法呢?小編歡迎大家來評論!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