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冊: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

2020-12-05 雁子看書

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科學的發展歷程。19世紀晚期出現的新實證主義傾向[其代表人物有迪昂、馬赫、皮爾森以及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不可以和新科學革命發生以前主宰自然和社會科學的那種實證主義混為一談。那個實證主義認為它可以找到有條理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即將受到真實理論的挑戰,即受到用科學方法發現的自然「事實」的挑戰。而這些與神學和形上學隨便臆測判然有別的「可靠」科學,將為法律、政治、道德和宗教提供堅實的基礎。簡單地說,也就是為人類賴以結合和構築希望的方式提供堅實的基礎。像胡塞爾這樣的非科學批評家指出:19世紀下半期,現代人的整體世界觀完全由實證科學所決定,並被它們造成的「繁榮」所蒙蔽,這意味著當時的人正冷漠地避開真正與人性有關的決定性問題。

新實證主義將注意力集中於實證科學本身的概念性缺點上。有些科學理論現在看起來已不夠用,它們似乎也被視為「一種語言的束縛和定義的曲解」,而有些圖示的模型(如撞球式原子)又無法令人滿意。在面臨這樣的理論和模型時,他們選擇兩種互為關聯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困難。一方面,他們提議在不帶感情的經驗主義乃至唯實論的基礎上重建科學;另一方面,他們則主張將科學的基礎嚴格地加以公式化和定理化。如此一來,便可在不影響到科學實際運作的情況下,將人們的詮釋從「真實世界」中剝離開來,即剔除掉那些有關內部一致性和命題實用的不同「真理」。如彭加勒所云科學的理論「既不真也不假」,只是有用而已。

有人指出,19世紀末葉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因為它容許物理概念在沒有先驗宇宙觀因果律和自然律的幹擾下進行轉型。不論愛因斯坦對馬赫如何推崇,這種說法顯然都過分高估了新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家,也過分低估了當時公認的科學普遍危機的不可知論和數學、物理學的再思考,只是這個危機的某些方面而已如果我們想從歷史的脈絡中觀察這項轉型,我們就必須把它視為這項普遍危機的一部分。而如果我們要在這項危機的諸多方面找出一個共同特性,一個程度不等地影響到幾乎所有思想活動特性,那麼答案必然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它們全都要面對「進步」始料未及、不可預測和往往無法理解的結果。

說得更精確點兒,便是要面對進步所導致的各種矛盾。我們可以拿「資本的年代」最驕傲的事物來做比喻。人類修築的鐵路,可望將旅客帶到他們從不知道也尚未去過的目的地,雖然旅客對這些目的地一無所知、全無體驗,但他們卻不曾懷疑這些地方的存在和性質。正如儒勒·凡爾納筆下的月球旅客,他們既不懷疑這顆衛星的存在,也不懷疑到了那兒之後他們將會看到和將會發現的事物。根據外推法,他們可以預測20世紀必定是19世紀中葉更進步、更輝煌的版本。(不過,熱力學第二定律卻預言宇宙最後將以冰凍終結,因而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悲觀主義提供了基礎。)可是,當人類火車穩穩馳向未來之際,旅客在放眼窗外時,看到的卻是一派出平意料、充滿迷惑而且令人煩惱的景色,這真是車票上指明前往的地方嗎?他們是不是上錯了火車?更糟糕的是:他們上對了火車,只是火車卻不知為何要將他們載向他們既不想要又不喜歡的方向。

如果真是這樣,這個噩夢般的形勢是如何發生的?1875年以後的幾十年間,知識史上充滿的不僅是期望變為失望之感(如一位幡然醒悟的法國人的玩笑話:「當我們還有一位皇帝時共和國是多麼美好。」),更是期望適得其反之感。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這種逆轉的感覺同樣困擾著這個時代的思想家和實踐者;文化領域也不例外。在文化領域,自19世紀80年代起,它產生了一個描寫現代文明衰亡的資產階級文學形式,這種形式的規模雖小,卻也興盛了一陣子。日後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馬克斯·諾爾道一書便是一個好例子—狂熱得恰到好處的好例子。尼採以其能言善辯、充滿威嚇的口吻預告了這場即將來臨的災難,雖然他沒有清楚地說明這場災禍的確切性質。

尼採比任何人都更善於表達這種期望的危機他借著一連串充滿空幻直覺、未明真理的詩歌和預言警句,來傳述這種危機感,雖然這種方式與他奉行的理性主義哲學討論方式互相矛盾。自1890年起,他的中產階級(男性)追隨者人數便不斷上升。在尼採看來,19世紀80年代先鋒派藝術的頹廢、悲觀和虛無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時髦;它們是「我們偉大的價值觀和理想的必然結果」。他認為,是自然科學造成它自己的內部崩潰,塑造出它自己的敵人,一種反科學。19世紀政治經濟所接受的思想方式,足以導出極端的懷疑論。

這個時代的文化,正受到其自身產物的威脅。民主政治產生了社會主義;平庸造成了天才的不幸覆沒;軟弱成就了力量。這正是優生學家所彈的調子,只不過他們的論調比較平淡並帶有實證主義的味道。在這種情形下,全盤考慮這些價值觀和理想以及它們所屬的概念體系,不是非常重要的事嗎?因為無論如何,「重估一切價值」已經在進行之中。當19世紀行將結束之際,這類反思已比比皆是。唯一堅少數地區的團體。新諾貝爾獎得主的分布,說明現代科學的主要成就仍然集中於傳統上科學進步的地區,也就是中歐和西北歐。

在最初的76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口除了10名以外,其餘皆來自德國、英國、法國、斯堪地那維亞、低地國家、奧匈帝國和瑞士。只有3名來自地中海區域,2名來自俄國,3名來自迅速成長但尚屬次要的美國科學界。歐洲以外地區的科學和數學成就,主要是來自在英國進行的研究工作,這類成就有的非常重要,例如紐西蘭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的情形。事實上,科學團體的地理集中度更高。在所有的諾貝爾獎得主中,60%以上來自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科學中心。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了,大家看完有什麼想法呢?小編歡迎大家來評論!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世界史:實證主義史學,其產生和發展帶來的轟動性,嚴謹學說
    實證主義史學,是興起於19世紀中葉,旨在使史學科學化的西方史學流派。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實證主義哲學思潮有直接的聯繫。實證派史學家重視史料研究,主張用科學思想和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歷史,反對以主觀主義代替客觀事件的真實性;宣揚資本主義的進步,反對封建主義,要求社會革新。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因為,科學把人類的知識限定在經驗所能達到的現象範圍內,排斥了許多傳統哲學討論的形上學命題。同時,實證主義強調真正的哲學應當以實證自然科學為基礎,使之成為科學的方法論與認識論,為科學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指導。而經濟學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歸根結底是因為較之其他社會科學門類,經濟學更徹底地在理論建構和研究中貫徹了科學哲學對方法論的要求。
  • 實證主義哲學:把你講的證明給我看
    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引發了實證主義哲學,自然主義指的是一種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的態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相信自然現象,不相信任何理性假設或聖靈的啟示。實證主義哲學相信推理和觀察發現的實際規律,一切社會現象都服從自然規律。
  • 實證主義哲學,在英國獲得進步發展,主要的代表有誰?
    不過,這時的理性哲學已開始越來越多地求助於科學,開始逐漸向科學主義演變。最初具有科學主義傾向的哲學,就是實證主義哲學。實證主義首先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隨後在英國獲得進步發展。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法國的孔德、英國的穆勒和斯賓塞。奧古斯特·孔德曾做過聖西門的秘書,深受聖西門早期思想的影響。
  • 歷史研究的新實證主義訴求
    現代漢語中的意識形態常被用來泛指相對於社會存在而言的精神狀態,囊括理論、觀念、思想、心理等一切與物質世界相對應的現象,但在國際學術語境中,這一概念的主要含義則是指個人或群體所秉持的成體系的規範化信念,包括自覺的和不自覺的信念。
  • 什麼是實證主義?它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這是一個以關係為特徵,以矛盾為特徵的世界。在這裡,並不是唯一的個體促使改變和產生意義,而是不同的力量和過程的相互作用。沒有這些過程,個人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不了解個人在空間和時間中的位置以及他們與其他現象的關係,知識和理解就不完整。這不是實證主義範式所支持的那種世界觀,也不是當今佔主導地位的機構、科學和文化所普遍表達的那種世界觀。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在此現實背景下,「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理論在21世紀初期走進了中國學者的理論視野,並迅速發展成為不同學科觀察、解釋和分析公眾心理、文化與行為的重要視角。全面梳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所描摹的社會現象,系統總結其學術旨趣,深入挖掘其理論限度,不僅有助於從更廣闊的視域觀察價值觀變遷可能產生的現實影響,更有助於釐清「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理論邏輯。
  •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尼採 以視角主義為槓桿,以人類生命為目的,以不貶損正當的科學理性為前提,對實證主義 科學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從而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史上反科學主義的思潮。尼採 的反科學主義思想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自身也存在偏頗之處。構建歷史理性勢在必行 。
  • 科學革命都是這樣產生的!
    在主流科學家不贊成的情況下,提出自己的看法,堅持自己的看法,並不斷用科學方法加以驗證,……而且要準備有一段時間坐冷板凳,或者是受到各種批評。」確實,科學革命往往產生在不意當中,尤其產生於民間,而不是科班當中。原因很簡單,它們有著優厚的工作條件,汗澇保收,是很難認識到自然規律對人的決定性。
  • 邏輯實證主義——清華大學教授盧風
    邏輯實證主義所使用的人工語言分析法,是分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分析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從實證主義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在實證主義的演變過程中,其目標即揭示世界的規律一直都沒改變,其基本原則證實原則即所提出的規律需要經過經驗證實的原則也一直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開始是「分析」,後來又加入邏輯規則。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盧東民我們中的許多人從小學起,就開始涉獵具有世界影響的歐洲歷史名人的故事,如伽利略、克卜勒、培根、笛卡兒、胡克、彌爾頓、莎士比亞。其次,作者用想像來修飾科學革命,其用意就是為了表明想像是誘因,是促成科學革命發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任何幻想缺乏想像的科學革命,或者只有實證而無想像的科學革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革命,也都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功。
  • 生物革命之未來。轉基因產業之興起!
    一切新生事物的興起。必將替代舊的事物。一切舊事物的存在。必特排斥阻礙新事物的產生。新舊事物之間的鬥爭。是先進與落後。進步個保守。科學與迷信在思想領域裡。生死陣地上。是一次次歷史性革命與戰爭。無論是社會大變革。產業大變革。新的制度。新的產業必將替代舊的制度。舊的產業。新事物之所以能戰勝舊事物。是因為新事物總是具有其先進性。科學性。進步性。新事物代表歷史潮流!生物進化的漫長曆程。發展今天。
  • 【筆記分享】政治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自然科學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實證和實驗取代了以往的哲學思辨和描述性研究,科學主義普遍盛行。·隨著人口增長,大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大規模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大學裡廣泛傳播。行為主義給政治學研究帶來的主要革命性影響:·可以對個體和群體的政治行為進行系統的和科學的研究,研究的結果是客觀的而且是可以檢驗的。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通過實行三大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科技與社會結合,中國與世界結合,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學科:科學技術哲學。 2.科學技術哲學興起 1981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正式成立,為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搭建了重要平臺。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
    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從科學史的角度出發來看學科發展的過程,大體都須經歷哲人的冥思苦想、科學觀察、實驗證實或證偽、建立模型和提出理論這幾個階段。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範式替代了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
  • 華紅平:試論科學冬眠期的特徵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可見,科學的道路並非一路平坦,她的起源充滿艱辛,雖然有過輝煌,但她的境遇又步履艱難。 「對於那些生長在科學世界的人們來說,要理解古代精神所處的困境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那種精神被禁錮於一個永恆而武斷的世界裡。」
  • 心理學研究將進入腦科學時代
    實證研究方法是目前心理學研究取向的主流,它是根據研究目的、按照數據分析的要求獲得數據材料,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關於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規律的結論或觀點的研究方法。在這一主流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傳統實驗心理學範式的創立、實驗心理學範式的興起、認知神經科學範式的崛起、行為主義實驗心理學範式的突起對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使得心理學研究的科學性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