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2017年11月16日 16:23 來源:《天津社會科學》 作者:董立河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現代西方科學主義大體上經歷了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實在論等幾個階段。尼採 以視角主義為槓桿,以人類生命為目的,以不貶損正當的科學理性為前提,對實證主義 科學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從而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史上反科學主義的思潮。尼採 的反科學主義思想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自身也存在偏頗之處。構建歷史理性勢在必行 。

  關鍵詞:尼採/科學主義/視角主義/科學理性/歷史理性

 

  啟蒙運動的目的在於運用理性把人類從神話中解放出來,通過科學和技術來控制、支 配自然界,剔除社會痼疾,以創造一個更加合理的社會。但是在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看 來,啟蒙運動由於其自身內在的邏輯轉向了它的反面。理性轉變為非理性,自由和進步 轉變為統治和倒退,啟蒙轉變為欺騙。啟蒙時代的各種話語,包括政治、道德和科學思 想都受到當代人的質疑和批判。19世紀末尼採對啟蒙的批判在各方面都具有開創性和預 見性。我們在此探討的是尼採對產生於啟蒙時代的實證主義科學的批判。這種批判對於 後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和科學實在論都同樣有效。

  一、現代科學主義的三種形態及其特徵

  啟蒙曾經象徵著理性、進步和樂觀,而它當時的科學範式則是牛頓的還原主義、機械 論和決定論思想。19世紀中期,孔德的實證主義在把黑格爾哲學作為一種「非科學的形 而上學」埋葬以後,便把牛頓的科學範式推上了霸主地位,使之成為當時各種學科和話 語的標準。19世紀末,以機械論為特徵的科學成為當時西方社會的價值基礎。當時尼採 敏感地意識到,「迄今為止,在所有對世界的解釋中,機械論在今天似乎以勝利者的姿 態處於一個顯赫的位置。很明顯,它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所有的科學都相信,只 有在機械論程序的輔助下,它們才能取得進步和成功」(註:F.Nietzsche,The Will to Power,Trs,Walter Kaufmann,New York:Vintage,1968,Sec.618.)。科學成為當時的偶 像,科學家成為範導式的理性之人,理性成為維護壓迫剝削合法性的有力手段。以孔德 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科學是西方現代科學主義的第一種形態。孔德認為,發現事物本質的 企圖是徒勞無益的,應代之以努力發現存在與事實之間的一致關係。問題的提法不是「 為什麼」而是「怎麼樣」。自然科學的顯著進步已令人信服地證明,科學方法是一切領 域都應遵循的方法。科學惟一的目的是發現自然規律或存在與事實之間的恆常關係,這 只能靠觀察和經驗才能做到。這樣取得的知識是實證的知識,只有為實證科學所證實的 知識才能成功地運用到人類實踐的各個領域。

  20世紀30年代,邏輯實證主義或邏輯經驗主義興起。其代表人物是石裡克、卡爾納普 及艾耶爾等。邏輯實證主義是孔德實證主義的一種當代形態。所以有時前者也被稱為新 實證主義,後者被稱作舊實證主義。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新實證主義的目的 是利用數理邏輯的成果對所有的知識命題進行邏輯分析,以揭示這些命題的經驗基礎。 但是新舊實證主義在一些原則問題上看法基本一致。他們都注重經驗反對形上學,都 主張用科學來指導人生和社會。艾耶爾說:「沒有一個經驗領域原則上不可能歸到科學 規律的某一形式之下,並且沒有一個關於世界的思辨知識的類型原則上超出科學所能給 予的力量的範圍。」(註: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尹大貽譯,上海譯文出版 社1981年版,第49~50頁。)另外,邏輯實證主義還強調,科學依據的是事實,理論必 須由事實來判決,科學是客觀中立的。

  60年代,邏輯實證主義在科學歷史主義的衝擊下逐漸衰落下去,70年代和80年代又出 現了科學主義的另一種新形態——科學實在論。科學實在論是以反對邏輯實證主義的面 目出現的。它所採取的是一條介於邏輯實證主義和科學歷史主義之間的道路。普特南等 科學實在論者主張,世界中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和過程,我們的理論和 判斷正確與否,決定於它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世界,客觀事件有其內在的屬性和傾向, 人類可以逐漸獲得真理。科學實在論堅持,當前對現實本質的科學觀點是對現存世界最 好的指南。布賴恩·埃利斯在他的《真理和客觀性》一書中就主張,科學家是運用自然 主義認識論來決定何謂最好的解釋,而哲學家只是將這種解釋本體化。他說:「在有關 事物本質的探究中,科學探究是最合理的,在認識論方面也是最客觀的。對人和世界的 科學觀點也是所有觀點中最為合理的。」(註:Brian Ellis,Truth and Objectivity,O xford:Basil Blackwell,1990,p.264.)

  總之,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科學實在論雖然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認識不同甚至相 左,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徵:1.科學是客觀中立的,與價值無涉;2.存在嚴肅客觀的事 實,真理便是對它的正確反映;3.科學對其他學科具有規範作用,它是現實生活的最好 指南。

  科學主義是自然科學繁榮的必然產物。現代科學的昌明使科學主義日益滋長出一種家 長主義和專製作風。任何對科學的批判,都會背上「反對科學」的罪名。儘管如此,庫 恩和費耶阿本德等人還是對科學主義進行了一系列發難,而且也的確擊中了它的一些致 命弱點。然而他們對科學主義的批判是在科學哲學內部發起的,只關心科學的理論表述 ,因而往往是相當狹隘的。尼採的思想則令我們耳目一新。尼採以視角主義為工具,以 現實生活為基點,對科學主義進行了有力的批判。這種批判雖然是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 發,但並不過分貶低科學的價值,因而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鳴。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反科學主義」是反科學口號
    在中國傳播反科學思潮會給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帶來嚴重危害。由於這些反科學宣傳有一定的欺騙性,因此需要分析「反對科學主義」這一口號的實質內容,還其反科學的本來面目。在「反對科學主義」的口號下,所反對的恰恰就是科學精神。
  • 科技發達的今天,竟有人提出反科學主義?細品如此有理有據
    由於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與科學技術進步有關,因而科學技術開始受到人們的責難,興起了一股「反科學主義」的浪潮。「反科學主義」對科學和科學家的責難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學發展引起的社會分工與專業化、大型化工業,具有根本性的弊端;用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集權性組織,必然隨著「塔式階級結構」的建立而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而起支配作用的正是科學家們。
  • 對話鄭軍:國內外的科幻作家為什麼總愛反科學?
    原因在於接觸到了一些西方的反科學主義作品,並且覺得確實有其道理。你相信科學是最好的體系,所以你就認為人人需要有科學精神。但我覺得只要有一部分人有科學精神就可以了。劉慈欣:它至少應該是主流。以上是文章的內容節選。我認為,這充分體現了江曉原的個人思想。
  • 荒謬絕倫的證偽主義
    荒謬絕倫的證偽主義2018-09-04 12:02證偽主義已經受到許多批判。筆者感到有必要對卡爾·波普爾及其發明的證偽主義再做一些揭示。1、證偽主義完全是不值一哂的低級胡言亂語,卻能在世界上招搖撞騙。通過它的一生,完全可以表明它是類似伯恩斯坦考茨基的資本主義國家特務,早年曾經偽裝社會主義者,就是個小有才學的專門進行製造思想意識形態愚昧混亂的文痞。這是它一系列胡編亂造的書本和人生事實所完全證明的。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如同法西斯主義、哈耶克主義,是資本主義全面走向反動反人類的一個標誌和反映。在奴隸制封建制滅亡前,都存在大肆鼓搗社會意識形態全面反動反人類的鬧劇。
  • 信仰科學,是最大的反科學
    昨天信仰科學,是最大的反科學所謂科學主義,就是科學擴張主義。」科學主義成為一種帶有強烈主觀性的對科學的泛化。 這之後,邏輯實證主義進一步為科學主義概念的內涵提供了強大的思想資源,認為只有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才能保證人類獲得真正的知識
  • 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談價值主義教育思想
    我們試圖在價值哲學基礎上,以國際化視野、本土化行動、未來教育趨勢,分析現代教育,構建價值主義教育思想體系。  一  人類社會活動,無非是以人為主體,將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人力資源)轉化為財富(包括物質財富、文化財富、精神財富)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而已。人類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人,過程是人,手段是人,目的是人,都是追求人的內在價值的發展和實現主體價值的外化。
  • 江曉原:反科學的科幻才是國際潮流?丨預告
    2020年7月11日20:00,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將帶來主題為《反科學的科幻才是國際潮流?》的公益課程。此次課程內容包括:1. 當科學技術造就了科幻電影,反科學為什麼會成為電影的主要思想?2.
  • 反科學獲得的特異功能
    但是有一件事,如果一個人堅持去做,那就得到了能把所有事情都做錯,甚至是只做壞事不做好事的特異功能,這件事就是反科學。  這裡說的反科學,不僅是反對任何科學常識,反對科學家群體、權威科學機構的意見,也要反對科學精神,科學探索的方法。  假如是在沒有科學體系的古代,還無所謂反科學,但到了現代,凡是稍微複雜點的東西都離不開科學。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建構主義在教育和心理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課程改革、科學和數學教育、教師教育以及教育研究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文獻中也頻繁出現,而人本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也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那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兩者有什麼聯繫與區別。首先,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很多研究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建構主義的理論,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多分歧和不同。
  • 超人類主義思想,道德行為可以通過技術改善嗎
    超人類主義思想,道德行為可以通過技術改善嗎大家好,我是本文的小編,歡迎閱讀我的科技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超人類主義者聲稱應當進行值得留存史冊的人文主義運動。其領銜的思想家代表著超人類主義的願景,對人性進行提升和改善,這也是自17世紀啟蒙運動以來一直存在並不斷發展的力量。與進化論以及思想的計算機理論一起,超人類主義融合了人類的意義以及人類如何進化超越自己的極限。這一不斷發展的融合,還包括科學家對於生態過程的描述,以及超人類主義者分析人類特徵的發展方向,這讓那些希望通過獲得智能而帶來的好處的人備受鼓舞。
  • 《塔木德》釋經:列維納斯哲學思想的異質性資源
    《塔木德》釋經:列維納斯哲學思想的異質性資源 2020年08月17日 09: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鍾美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千萬克服麻痺思想、經驗主義和本位主義 再接再厲做好今年春防工作
    高環指出,目前全市森林防火形勢依然嚴峻,各地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千萬克服麻痺思想,千萬克服經驗主義,千萬克服本位主義,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發揚成績,再接再厲,努力奪取今年春防工作全勝。  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安虎賁,林管局副局長李忠培參加檢查。
  • 「人民食物主權運動」是怎樣反科學的
    但是我漸漸發現,科普的難度在於,很多人不僅僅是缺乏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很多反科學思想。因此,他們在這些反科學思想的基礎上,開始主動抵制科學,拒絕科學,批判科學。 如果不剖析這些反科學思潮,不從源頭上,價值觀上批判它們,一味宣傳具體知識,這和向巖石澆水,期待上面長出花草一樣愚蠢。
  • 毛澤東曾評"中庸思想":本來有折衷主義的成分
    毛澤東肯定孔子「中庸」思想的積極因素。他指出:「『過猶不及』是兩條戰線鬥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並進一步解釋說:  「『過』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依照現在我們的觀點說來,過與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時間與空間中運動,當其發展到一定狀態時,應從量的關係上找出與確定其一定的質,這就是『中』或『中庸』,或『時中』。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在科技運用極大地改善消費需求、提升消費效率的同時,對於有著無窮欲望的個體來說,無疑會助長其過度消費並進一步促進消費主義思潮蔓延。 媒介推廣盲目迎合消費主義。消費主義的理念並非隱蔽於個體、潛藏在內心,業已經由各類新媒體和流量明星推廣發聲。抓人眼球的標題、充斥物慾的撰文在社交圈泛濫,部分別有用心的群體通過公眾號等便捷的發聲渠道肆意鼓吹消費主義思想,嚴重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
  • 為什麼美國如此討厭權威與反科學?
    因為在那裡,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沒有嚴格的社會階級制度,缺乏政治權威,人人可以佔地為王,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變自己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二 「反權威」背後的美國文化當下美國社會反科學、反權威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從阿波羅登月是驚天騙局到美國民眾懷疑地球是圓的,再到全球氣候變暖陰謀論,他們究竟是花樣作死還是裝傻充愣?其實美國人對科學結論的懷疑和對權威的敵視與其民眾信仰和社會文化息息相關。
  • 世界史冊: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
    新實證主義將注意力集中於實證科學本身的概念性缺點上。有些科學理論現在看起來已不夠用,它們似乎也被視為「一種語言的束縛和定義的曲解」,而有些圖示的模型(如撞球式原子)又無法令人滿意。在面臨這樣的理論和模型時,他們選擇兩種互為關聯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困難。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劉 霓提 要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幾十年來,作為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婦女受壓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別關係的形成以及推動婦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這一概念也不斷受到來自女性主義內部與外部的批評與質疑,受到各種新的思潮的挑戰與影響。
  • 科技至上主義的新機遇和新轉變
    從疾病的預防到診斷以及治療,不斷發展的AI技術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讓更多的人擁有更好的醫療資源。科學不但幫助人們全方位地認識病毒,而且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自身、重新理解生命。人們認識到,一味將病毒「恐懼化」「邪惡化」是不科學的。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病毒具有雙重屬性——既具有化學大分子的結晶功能,又具有生物自我複製的繁殖特性。客觀地看,如果沒有病毒相助,地球上根本不會有人類出現。
  • 海德格爾質疑西方現代理性主義,「親近」中國傳統思想求變創新
    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親近性。他認為,東方式的思想,如老子和道家,不會追求一直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說,老子的道是不可言說,無名無狀,人就在道中,但你又不可能把道完全固定下來。所以,海德格爾晚年認為,這就是西方技術社會的思想根源。技術的本質就是我們先把世界認識清楚,然後就能夠控制它。《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他在書中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認,現代理性主義作為現代文明的哲學基礎,本身是沒有根的,西方文明的危機就是這種理性主義的哲學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