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反科學的科幻才是國際潮流?丨預告

2020-07-10 高山大學


江曉原:反科學的科幻才是國際潮流?丨預告

高小山說

「科學公益直播」從1月29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有26位導師為大家進行了公益科普,在線學習量達1795萬人次。

2020年7月11日20:00,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將帶來主題為《反科學的科幻才是國際潮流?》的公益課程。


此次課程內容包括:


1. 當科學技術造就了科幻電影,反科學為什麼會成為電影的主要思想?

2. 你真的了解科幻嗎,一部好的科幻作品有哪些重要因素?

3. 中國科幻電影如何才能告別「低端」?

4. 「科學主義」是正確的嗎?




掃碼預約看直播


江曉原:反科學的科幻才是國際潮流?丨預告

相關焦點

  • 對話鄭軍:國內外的科幻作家為什麼總愛反科學?
    鄭軍:我覺得「科幻界的反科學潮流」這個話題應該深談。如果我們不做揭露的工作,後人會以為今天反科學是科幻的主流。我給你發個資料,我曾經寫過長文,論述科幻中的反科學。這是《反樸歸真之夢——科幻中的反科學思潮》。這篇寫在十幾年前了,現在會有一些修改補充,不過大體上梳理了一下反科學科幻的歷史。
  • 江曉原評《太空漫遊》四部曲:一個舊傳統的絕響
    況且他還得過國際宇航協會的最高榮譽「馮·卡門獎」(1996年10月8日頒發給他的,領獎地點居然是中國北京)。  我對於克拉克「科幻大師」的稱號,並不打算持什麼異議。  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當然是小說《2001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1968),以及另外三部一直寫到1997年才結束的續篇《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他自己認為不是續篇,而是「變奏」)。但這四部《太空漫遊》的名聲,很大程度上是拜庫布裡克導演的同名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遊》之賜。
  • 「反科學主義」是反科學口號
    這種做法常與學術反科學運動有某種內在聯繫,當然也與對科學的無知、嫉妒有關。[1]《科學對社會的影響》雜誌2003年第2期發表了署名科文慧的《對科學文化的若干認識》以及徐道一、劉華傑、江曉原等人的文章,反映了西方反科學思潮在中國的影響。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現在不選擇人性,將來人性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萌發。」江曉原認為,吃人就丟失了人性:「一個丟失了人性的人類……還有什麼拯救的必要?」江曉原注意到,十年前和十年後,網絡輿論情形完全不同,如今支持他的聲音佔了上風。「以十年為一個單位,用戶的情緒真的變了。科學主義在2007年還能徵服一些人,但今天人們意識到,為了生存而吃人,這樣的事情是沒道理的。」
  • 反科學獲得的特異功能
    但是有一件事,如果一個人堅持去做,那就得到了能把所有事情都做錯,甚至是只做壞事不做好事的特異功能,這件事就是反科學。  這裡說的反科學,不僅是反對任何科學常識,反對科學家群體、權威科學機構的意見,也要反對科學精神,科學探索的方法。  假如是在沒有科學體系的古代,還無所謂反科學,但到了現代,凡是稍微複雜點的東西都離不開科學。
  • 江曉原:把科學請下神壇
    欲把科學請下神壇的江曉原,從歷史的維度出發,強調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根本目的來反思科學。他認為,隨著科學與資本的緊密結合,科學的純真年代已成過往,當年的「純真少女」已經變成「切菜刀」。江曉原:老實講,完全在我意料之外。這兩本書源自我給法國雜誌《新發現》中文版撰寫的同名專欄。當時復旦大學出版社賀聖遂社長提議要把這些七八年來所寫的專欄文章結集出版時,我心想,這種小眾讀物,拿來送送朋友倒挺好的。沒想到,讀者的接受程度如此之高。
  • 江曉原談《自然》雜誌:兩棲辦刊模式值得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穆蘊秋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持續聯名發表關於《自然》雜誌的實證研究,目前已有四篇見刊,第五篇即將面世,這些論文刷新了我們對《自然》雜誌的舊有認知。近期,部分研究成果結集為《Nature雜誌與科幻百年》一書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邀請江曉原教授談談《自然》這本「神話」般的雜誌。
  • 上海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呢?縱觀如今全球9000多種SCI期刊中,《自然》《柳葉刀》等常年盤踞在前20名的「國際頂級科學期刊」中,目前最高的影響因子是223.68,最低的也有34.65。「影響因子破20實屬不易,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 用制度遏制「偽科學」「反科學」信息的傳播(民生·民聲)
    然而,生活中不時也有這樣的情景:一個經教育工作者反覆強調、科普人士多方傳播才被公眾知悉的科學常識,輕易就被影視文學作品中的偽科學、反科學信息打敗,令青少年乃至成人犯迷糊。比如,一些古裝劇中的滴血驗親,現代醫學已證明沒有科學依據;再如,某部「神劇」有模有樣地講解「槍鬥術」,全然不顧子彈飛行的力學軌跡,表示只需在子彈出膛時手腕抖動就會在水平方向給加速度,讓子彈拐彎。
  • 《流浪地球》帶動國產科幻小說熱賣《AI迷航》銷量狂翻40倍
    緊接著,整個科幻文學板塊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國產科幻小說《AI迷航》一夜之間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業內人士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開啟」。《流浪地球》的火爆熱映,全線帶動劉慈欣作品的熱銷,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其他長篇作品、短篇作品也帶動明顯。
  • 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銷量翻40倍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強勢帶動本土科幻小說暢銷。《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整個科幻文學板塊也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
  • 《複製人》發布預告 基努·裡維斯再造科幻高峰
    《複製人》發布預告 基努·裡維斯再造科幻高峰 《複製人》「重生」版預告 基努·裡維斯再造科幻高峰 時長:02:16 來源:電影網
  • 創新丨聯合動力研發潮流能發電機組併網發電
    創新丨聯合動力研發潮流能發電機組併網發電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18.04.03        這是世界首臺應用270°變槳技術,實現了雙向海流能量高效捕獲的潮流能發電機組。聯合動力率先攻克了海流波動和變槳耦合作用對機組穩定控制的技術瓶頸,研發了國內首例應用電動變槳技術的潮流能發電機組。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以增強原創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上海正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形勢下,上海布局這一重要領域有何深意?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原創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上海原創」的科技期刊,已在國內處於「領跑」位置,在國際上也表現不俗,《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中。站在這樣的新起點前,下一步該怎麼走?
  • 瑞士科幻驚悚片預告 《太空運輸》深空驚魂
    《太空運輸》海報色調冰冷,散發大片氣場   時光網訊 瑞士科幻驚悚片《太空運輸》曝光國際版預告片。其冰冷肅殺的氛圍渲染和動作場面凌厲的剪輯,絕不比美國大片來得遜色。  ↓點擊播放《太空運輸》國際版預告片↓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以增強原創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上海正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形勢下,上海布局這一重要領域有何深意?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
  • 要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除了暢銷科幻小說還缺什麼?
    「科幻」無疑是本屆書展的熱詞之一,打開書展「排片表」,就有「中國科幻文學的星辰大海」「星辰與良夜——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等多場科幻主題相關活動。陳楸帆、韓松、江曉原等科幻名家做客書展,推薦科幻新作,與讀者分享科幻的魅力。
  • 新聞丨[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小戰爭2021]發布預告!
    新聞丨[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小戰爭2021]發布預告!作者:看電影雜誌 分享到: [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小戰爭2021]發布正式預告及海報
  • 4人團隊製作科幻冒險遊戲《Infinitesimals》新預告
    開發商「Cubit Studios」公開了他們目前正在開發的第三人稱科幻冒險新作《Infinitesimals》的新預告,值得一提的是Cubit Studios的團隊只有4個人,此前更是只有2人。《Infinitesimals》已在Steam上架,發售日期和價格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