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善科學類信息生產、傳播等機制,去除影視文學作品和雜誌中那些打著科學幌子的「偽科學」
中國科協不久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超過8%,較3年前有明顯提升。這一成果得來不易,其背後是國家對教育、科研的持續大力投入,是教師、科研人員、媒體記者和科普人士的辛勤耕耘,必須格外珍惜。
然而,生活中不時也有這樣的情景:一個經教育工作者反覆強調、科普人士多方傳播才被公眾知悉的科學常識,輕易就被影視文學作品中的偽科學、反科學信息打敗,令青少年乃至成人犯迷糊。比如,一些古裝劇中的滴血驗親,現代醫學已證明沒有科學依據;再如,某部「神劇」有模有樣地講解「槍鬥術」,全然不顧子彈飛行的力學軌跡,表示只需在子彈出膛時手腕抖動就會在水平方向給加速度,讓子彈拐彎。這些情景都令觀眾真偽莫辨,甚至引發一些青少年盲目相信與模仿。還有的科普文章、科幻文學作品,一點科技的影子都沒有,或移花接木、似是而非,或武斷空想、歪曲事實,或把一些尚有爭議的討論當作結論來展示。
這些偽科學、反科學信息流傳,更影響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科學思維的養成,損害社會文明進步的根基。
也許有人會說,文學藝術需要想像,在涉及科學內容時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真實。此說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我們也要注意到,它們可能是很多人不自覺接觸科學的重要途徑,這些打著科學旗號卻並不科學的內容,如果傳播開來,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實際上,科學元素並非影視文娛表達的「天敵」,兩者是能夠結合好的。比如,科學實驗類節目《加油!向未來》,通過直觀的實驗講解深奧原理,科普專家現身說法,擺論點、有論據地去解讀現象,既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賺得了收視率;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以其嚴謹的科學分析,以「硬科幻」為賣點,獲得了觀眾的認可;科幻小說《三體》也以天馬行空但不失科學的想像,標註了科幻文學的新高度。
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階段我們無法苛求所有人都能用科學的思維處理、分析問題。我們能做的事情之一,是完善科學類信息生產、傳播等機制,去除影視文學作品和雜誌中那些打著科學幌子的偽科學,用制度「防火牆」遏制偽科學、反科學信息的傳播。
比如,適應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多層次的特點,進一步調整科普方式,摒棄居高臨下灌輸知識的做法,學會從公眾關心的角度出發,以平等的方式對話,用人們能夠理解、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科學信息供給,防止偽科學乘虛而入。
再如,媒體、影視娛樂等傳播平臺對涉及科學信息的作品,不應給出誤導性表述。同時,鼓勵科學家、學者與公眾分享研究成果,有影響的專家學者或社會名人在與民生關係密切、可能誤導公眾認知的問題上,應多一分敬畏,不傳播錯誤信息。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30日 17 版)(責編: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