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偽科學謠言,需要法律「彈藥」

2020-12-04 馮海寧之聲

據《科技日報》報導,「某種程度上說,謠言比病毒更可怕。」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委員表示,此次疫情期間,新媒體上出現的許多傳播力、影響力巨大的抗疫科普作品,在引導公眾科學應對疫情、科學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網上傳播的各類偽科學謠言,引發公眾恐慌,卻找不到追責和執法的法律依據。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不僅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而且科技應用範圍之廣也前所未有,要想讓更多公眾跟上科技發展腳步,唯有加快科普力度。同時,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比如說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伴隨不少謠言,遏制謠言傳播也需要科普「去昧」。而科普事業發展離不開法律支撐。現行科普法十幾年來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從2001年的1.4%提升到2018年的8.47%。科普法顯然「功不可沒」。不過相比經濟社會科技快速發展,現行科普法仍停留在十幾年前,明顯滯後。從專家建議來看,科普法多處有待完善。比如針對疫情期間網上出現的偽科學謠言,現行科普法找不到具體可行的追責和執法的法律依據,無疑不利於打擊謠言,維護公眾權利和科學聲譽。

現行科普法第三十條規定:以科普為名進行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擾亂社會秩序或者騙取財物,由有關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並予以制止;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雖然對違法者可批評教育、可治安處罰乃至追究刑責,但作為科普的專門法律,卻沒有具體的追責和執法條款,影響法律效果。

再比如,財政對科普支持不夠。科普法第四條明確「科普是公益事業」,這意味著需要合理的財政投入。該法律第二十三條也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但據周忠和院士透露,2018年我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同比出現下滑,「許多省份科普投入遠低於平均水平」,這明顯不符合法律要求。

筆者以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需要科普法「同行」。當法律滯後於現實,就會影響科普事業發展,既不利於公眾享受科技發展成果,也不利於遏制偽科學謠言。只有科普與法律「同行」,法律才能對科普提供有力的支撐,科普才能與時代保持同步。所謂「同行」,既是指法律本身與發展要適應,也是指法律落實不能打折扣,即立法與執法這兩個環節都不能拖後腿。

其中,立法是基礎。2002年實施的科普法有必要早日進行修訂。尤其是法律責任部分應該作為完善的重點。比如針對偽科學謠言,要根據謠言的惡劣程度、傳播範圍、不良後果制定詳細的罰則。也就是說,科普法本身要有「牙齒」,不能只靠其他法律配合。地方科普投入沒有逐步提高,也需要通過問責來倒逼。科普領域各部門相互掣肘現象,需要法律來明確責任。

據悉,我國是世界上唯一頒布《科學技術普及法》的國家。能為科普專門立法,說明我國高度重視科普工作。但這部法律要與時俱進,儘量減少盲點。

相關焦點

  • 打擊偽科學
    [評論]   我覺得張的死與其他人沒有直接關係,不要借著死人的鬼魂為偽科學搖旗吶喊!而且,不要把這件事和諾獎聯繫起來。八字還沒有一撇,就把張穎清定位為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人物,這說明這件事已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呼籲國務院立即介入調查!
  • 你見過哪些令人深信不疑的偽科學謠言?科普該何去何從
    更為可笑的是甚至很多人宣稱:美國正式承認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謠言也有人相信,可以說「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下面就針對「轉基因有毒」相關的話題進行一下解讀。轉基因有毒是否有科學依據近年來圍繞轉基因所出現的謠言非常之多,但是很多人卻對這樣的話語深信不疑。
  • 豈能打著鍾南山旗號販賣偽科學
    疫情暴發以來,不少自媒體蹭熱點,兜售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打著鍾南山旗號販賣偽科學,更是容易成為爆款。 2月9日,鍾南山團隊發布論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多項臨床特徵。雖然論文根本沒有提到吸菸與感染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名為「姚講姚說課堂」的微信公眾號,在分析論文中披露的數據後,竟然炮製出「吸菸者感染率明顯遠低於非菸民」的驚人結論。
  • 【打擊房蟲】房蟲出沒觸法律,散布謠言同擔責
    謠言,指的是沒有相應事實基礎,卻被捏造出來並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體、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帶有煽動性、目的性的話語。對於網絡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分為三種:一是民事責任。
  • 踏入隕石領域的您還在為什麼是科學與什麼是偽科學而迷茫無助嗎?
    至此正義與邪惡、科學與偽科學產生碰撞。由於邪惡與偽科學論更容易迎合受生活壓力而想走捷徑這類群體的虛榮心裡,得到了本來就心態不正這類人的擁護和支持。在這個新生的商業領域由於剛剛興起,國家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機構,這群人就明目張胆宣傳偽科學謬論,以偽科學謬論來誤導更多對隕石感興趣又不明真相的人,來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隕石圈內發生亂象的根源。
  • 網絡謠言你中招了幾個 如何識破別當「二傳手」
    4月14日,省公安廳召開「打擊網絡謠言,淨化網絡環境」新聞通氣會,就近段時間一些造謠、傳謠信息在微博、朋友圈中「滿天飛」的情況進行通報,並披露了4起典型案例。  對於危害公共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等謠言,公安機關可以進行處置,但一些「偽科學」、「偽養生」的謠言,公安機關和相關部門均難以處理。
  • 打擊網絡謠言!邯鄲多地發布最新通告
    邯山區  邯山區網信辦  邯山區公安分局  關於依法依規打擊網絡謠言的通告  全區廣大網民朋友:3124877  邯山區公安分局:110  邯山區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邯山區公安分局  2020年1月8日  峰峰礦區  峰峰礦區網信辦  峰峰礦區公安分局  關於依法依規打擊網絡謠言的通告
  • Nature: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偽科學謠言的傳播
    ,是一種廣為流傳的偽科學。而相信疫苗有益的群體,則大多處在網絡中的某個特定區域中,他們會認為身邊的人都相信疫苗有益,從而不認為自己需要進一步傳播這一觀點。 3.2 不是靜態的收聽者,而是積極的建立連接 社交網絡中最多的,其實還是對於疫苗問題保持中立的那部分人,例如學校中的家長聯合會,要決定是否給孩子打疫苗。
  • 揭秘:武器彈藥精確打擊有多精確
    因此,追求精確打擊就成了武器彈藥研發者孜孜以求的目標。雷射標記子彈「長眼」會拐彎試想一下,在戰場上,如果你躲在堅實的牆壁背後,對手的子彈卻能繞著彎兒找到並擊中你,是不是有點不寒而慄的感覺?當炮彈到達目標上方時,可以立即轉而向下,發動垂直打擊。它的引爆方式也與傳統炮彈不同,傳統炮彈一般採用撞擊引爆方式,「神劍」衛星制導炮彈則採用編程引信技術,可以選擇在空中引爆,提高殺傷力和破壞效應。不過,這型炮彈價格不菲,一發就需要七八萬美元。
  • 浙江打擊網絡謠言 刑拘2人 治安處罰46人
    後來,警方查明發帖的人是當地一個姓潘的23歲小夥,帖子內容是他編造的謠言。  最後,當地警方以「散布謠言擾亂公共秩序」為由,對其作出行政拘留3日的處罰。  昨天,從浙江省公安廳新聞通報會上發布的消息說,浙江在近期的集中打擊網絡有組織製造謠言專項行動中,已有2人被刑拘,46人受到治安處罰,22人受到教育訓誡。
  • 防治網絡謠言:法律的張力與效度
    近年來,「西瓜膨大劑」、「愛滋女事件」、「人狗情未了」等網絡謠言滿天飛便是典型教訓。   法律總是痛恨遲延。通過立法淨化網絡環境成為社會各界的強音,也引起了最高立法機關的關注。3月9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完善網絡法律制度,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信息安全」。
  • 這些食品「爆料」,其實都是偽科學謠言
    每隔一段時間,一些披著科學外衣的謠言就會沉渣泛起,在網上瘋傳。盛夏到,蔬果豐,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你被關於蔬果或食品的傳言迷惑過嗎?這些傳言究竟是真是假,今天我們就請相關專家來撥開迷霧,還原真相,徹底粉碎這些餐桌上的謠言。在這個夏天,一起做個放心的吃瓜群眾吧。
  • 說一說,你後知後覺發現的「偽科學 」,網友:被騙了好多年!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說一說,你後知後覺發現的「偽科學」,有哪些?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或許會問了:什麼是偽科學?在進行這個話題之前,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偽科學的定義。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所謂理論或假設。
  • 世界雖大,但真相只有一個,扒一扒那些年我們信過的偽科學
    可即便如此,因為現代科學體系太龐大,人們難以盡知各種知識,很多的「偽科學」因此而滋生,甚至大行其道。這些偽科學,打著科學的旗號,標榜著研究理論的權威大行其道,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欺騙普通群眾。大家也會因為認識學習不足,以及沒有去深入了解,常常會輕信這些「偽科學」,在自己的社交圈子大肆傳播。
  • 偽科學育兒的 「雞湯」不要喝
    但一些網絡育兒自媒體炮製的標題,雖然很吸引眼球,獲取的流量驚人,讓人倍增信任感,但內容的科學性和專業性無法保證,導致育兒偽科學泛濫。    如今,育兒不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而是涉及營養、興趣培養、性格養成等多個方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知識。「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需要用心盡力,也需要知識積累。
  • 偽科學,長啥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短期瀏覽了家人朋友「饋贈」的大量癌症偽科學文章,三觀盡毀,最終總結出了偽科學文章的「六大特點」,可以讓大家即使看不懂文章內容,也能輕鬆識別絕大多數偽科學文章。這個類似當年俞敏洪和新東方教大家如何在讀不懂英文的情況下正確作答英語閱讀題。多國人迷信「外國醫生」和「老醫生」,偽科學文最了解大家,乾脆直接送給大家一個套餐:「外國老醫生」!
  • 慎用「偽科學」的說法值得認真對待
    近日,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宋正海發出「慎用偽科學」的倡議,他認為,「偽科學」本來指的是「偽造科技成果或剽竊他人成果」,現在卻被濫用,並成為打擊「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紮根於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戰性的科技原創性成果和民間科學」的武器。為此,他懇請有關部門將「偽科學」一詞從科普法中剔除。據悉,該倡議目前已獲得150名學者籤名響應。
  • Nature發文痛批:偽科學抗疫大行其道,政府醫院竟為它們背書
    疫情爆發以來,各種荒唐甚至危險的謠言大行其道,國內有燻醋喝白酒抗病毒,國外有吃砒霜喝牛尿防感染。Nature說正是由於像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這樣的權威機構也推廣偽科學療法,讓這些謠言迷信比以前危害更深。謠言各有千秋,令人大跌眼鏡中文網際網路上的偽科學,大部分是空調開高溫、燻醋這一類危害不大的流言,我國的權威機構和專家會第一時間闢謠澄清,傳播範圍和影響十分有限。而國外的一些偽科學,由來已久,體系完備,影響巨大,有的甚至能追溯的18世紀末。
  • 拒絕偽科學,在戰「疫」中堅定信心
    平心而論,每個人了解的知識和信息都是有限的,對未知有害怕,對疫情有恐慌,都是人之常情,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希望獲得科學知識和信息的需求也可以理解,「與流言賽跑」,也需要經驗的積累。但越是進入關鍵時期,就越需要擦亮雙眼,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的態度、嚴謹的精神。
  • 劉嘉麒:騰訊「慧眼行動」將有效擊碎謠言、淨化網絡環境
    劉嘉麒表示,新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大眾的信息獲取方便快捷,但同時也給謠言和偽科學內容帶來滋生空間。自己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深知科學家在提出一個觀點之前,是有多麼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任何想當然的錯誤,都像千裡之堤上的蟻穴一樣,可以使多年心血毀於一旦。這是職業習慣,也是多年的學術教育的一個真理。然而,謠言的產生和傳播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