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省公安廳召開「打擊網絡謠言,淨化網絡環境」新聞通氣會,就近段時間一些造謠、傳謠信息在微博、朋友圈中「滿天飛」的情況進行通報,並披露了4起典型案例。
對於危害公共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等謠言,公安機關可以進行處置,但一些「偽科學」、「偽養生」的謠言,公安機關和相關部門均難以處理。警方希望,廣大網民要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近幾個月中有4起典型案例
「某某地方發生偷小孩事件」、「流感來了」等,這些被證實是網絡謠言的信息,近期造成了公眾的心理恐慌。我省公安機關依法連續查處了多起通過貼吧、微博、QQ群和微信群造謠傳謠案件,從去年12月至今,共發現處理170餘起網絡造謠案件,依法處罰了吳某某、段某某、祝某某等9名惡意造謠傳謠人員。
這些處理的案件中,有4起較為典型。
●1月27日
警方發現有網民在「百度貼吧」發布圖文信息,揚言要燒毀贛州南康區一家具廠。經警方調查,網民段某某為贛州南康區家具廠工人,1月27日段某某從摩託車中導出原本用於洗滌衣物上機油的汽油後,為博取網民「眼球」,在網上散布要「燒毀南康區一家具廠」的謠言。警方依法給予段某某行政罰款200元的處罰。
●2月15日
有網民在網上散布「一孕婦感染SB250病毒死亡,參與搶救的醫生已經被隔離,據悉孕婦是在市場買草魚回家做酸菜魚吃後發覺嘔吐頭暈送院。」的謠言信息。經警方調查,九江網民吳某某為戲謔取樂擅自將網上謠言信息事發地篡改,引發當地群眾恐慌情緒。警方依法給予吳某某行政拘留5天的處罰。
●2月21日
婺源紫陽鎮村民拉橫幅圍堵婺源景區並毆打景區工作人員。當地警方對該事件依法處置後,有網民在網絡社交平臺發布「公安特警暴力執法,打傷數十人,血流成河」的謠言。經警方調查,網民祝某某承認意圖煽動不明真相網民轉發,給政府施加壓力,以減輕公安機關對挑頭鬧事者的處罰。警方依法對祝某某行政罰款500元。
[1] [2] 下一頁
●4月2日
有網民通過微信朋友圈中傳播題為「南昌西站,出門需謹慎」的涉恐視頻信息。經公安機關調查,網民劉某某為吸引網民「眼球」,擅自將外省武警聯合反恐演習視頻「移植」到我省,引發網民誤解。鑑於該網民認錯態度良好,能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工作,警方依法對其進行了教育訓誡。
常見網絡謠言有三種 易引發信任危機
網絡消息傳播快,不少網民發現一則「爆炸性」消息時,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就急著轉發評論,如何判斷這些消息是真是假,從我省公安機關近期處置網上謠言的情況分析,目前較為常見的網絡謠言有三種情況。
●謠言三種形式
1 通過捏造、篡改災害信息、疫情信息,將其擴大化、妖魔化,引起公眾恐慌,擾亂社會秩序,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如:「九江SB250病毒」謠言。
2 通過虛構恐怖信息或危害公眾安全事件信息,威脅社會安全穩定。如:揚言要燒毀贛州南康區一家具廠的謠言。
3 為達到自身目的,通過歪曲事實真相,意圖引發網民「圍觀」,給政府機關製造輿論壓力,增加其向政府機關「討價還價」的籌碼。如:婺源歪曲公安特警暴力執法的謠言。
●三種危害表現
與此同時,網絡謠言不僅損害國家形象,而且容易引發一系列涉及民生的信任危機,影響社會大局的穩定,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危害公共安全,影響社會穩定。各類網絡謠言因其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等特點,極易引發民眾各種猜疑、謠傳甚至恐慌,給社會公共秩序帶來安全隱患。
其次是擾亂民眾判斷,危害心理健康。面對有關自己切身利益的謠傳,人們就更加輕信謠言,缺乏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造成社會從眾等負面不良心態的蔓延。
最後是擾亂社會輿論,破壞政府公信力。一些別有用心的網民在網上肆意歪曲事實真相、盲目指責政府行為,藉機煽動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和誘發群眾反社會的心理,極易損傷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力,動搖政府執政根基。
「偽科學」「偽養生」擾亂公共秩序
雖然法律對散播謠言有明確的處罰規定,但不少人的朋友圈、微博裡經常會出現一些擾亂公共秩序等表面上看「情節較輕」的謠言,如:「吃素者一定能長壽」「不鏽鋼電水壺致癌」等。面對這些「偽科學」、「偽養生」謠言,相關部門表示管理起來確實有困難。
以「不鏽鋼電水壺致癌」這則謠言為例,警方和質檢部門都覺得「很頭疼」。「比如不鏽鋼電水壺致癌,沒有明確的廠家,也沒有擾亂公共秩序。」省公安廳網安總隊民警說,如果涉及了具體的商家,商家可以直接起訴造謠者,再由公安機關採集證據,但這則謠言,沒有具體指向哪家企業,只是泛泛而談,所以警方處理不了。
而省質監局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產品只要符合國家規定的準即可,至於是否致癌,不屬於質監部門的管理範圍,質監部門也無法闢謠。
網友應理智相關部門應及時闢謠
這些「難治」的網絡謠言,在沒有闢謠前,網民應如何處理呢?
南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社會學教師葛洲認為,網民需要提高甄別能力,謠言往往是經不住時間考驗的。面對網絡信息,有些人第一時間不是思考是否符合常理、是否真實可靠,而是關注這條信息是否奪人眼球、新奇古怪。也許轉發的網民,有時並無惡意,但不假思索的手指一摁或滑鼠一點,便輕易完成了一次傳謠。其實,只要每個人在轉發與評論一則消息或微信微博時,冷靜思考,從常識和科學的角度,初判真偽,這些謠言將被「扼殺在襁褓中」。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及時發布政府及公共事務、突發事件信息,用正確的信息抵制謠言。
省公安廳提醒廣大公民,謠言不僅止於智者,更應止於公民理性。在公安機關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網絡謠言行為的同時,警方希望廣大網民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增強自律意識、法律意識,規範網絡言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文明、清朗的網絡環境。
文/劉波 江南都市報記者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