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又到一年立秋時……
立秋時節,一些陳年老梗的謠言潛滋暗長,逐漸露頭,藉助節氣更迭的話題熱度偽裝翻新,騙取流量。那麼,這些改頭換面、粉墨登場的季節性謠言都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分辨這些謠言呢?今天,就讓「真真」幫你識別這些謠言套路,避免上當受騙!
立秋後,既有夏天炎熱的餘威,又有秋天乾燥的特點,很多人將養生課題提上日程,在飲食方面尤為講究。此時,一些飲食謠言總會紛至沓來,讓人狐疑不定,想吃又不敢吃。實際上,只要了解和掌握以下五種常見的食品類謠言套路,我們就能立辨真偽,放心大膽地大塊朵頤。
套路1:利用「食物相剋論」炮製偽科學式謠言
在眾多食品類謠言中,利用「食物相剋論」這種偽科學炮製的各種謠言可謂大行其道,獨佔鰲頭。「菠菜和豆腐不能同時吃」「螃蟹和柿子不可同吃」等所謂傳統禁忌的說法在民間一度口口相傳,流傳甚廣。但實際上,「食物相剋論」既沒有科學依據,也沒有得到實踐證實。大家看到「A類食品不能和B類食品同吃」的說法時要小心,不要中了偽科學的圈套。
套路2:化身「標題黨」的聳人聽聞式謠言
很多食品類謠言為提高關注度,經常在標題上玩套路。比如「別再吃了,xxx含劇毒」「難以置信!xxx致癌!」「多吃xxx死得快」……這類謠言大多冠以「致癌」「劇毒」等危言聳聽的誇張標題,將某種食物與中毒、疾病甚至死亡聯繫起來,抑或虛構、誇大某種食物的保健作用,其目的都是為了吸引眼球,產生震懾效果,騙取人們的信任。今後看到諸如此類的誇張標題時,大家就要提高警惕,注意斟酌其內容的真實性。
套路3:違背科學常識的無釐頭式謠言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違背科學常識的無釐頭式謠言總能被大量關注,例如此前盛傳的「蝦蟹注膠」傳言就頗具代表性。根據科學常識,我們知道蝦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如果被打針注膠,不出幾分鐘就會死掉,而且活蝦蟹和死蝦蟹的價格懸殊,實在不值得商家費勁冒險增加微量的重量。這類無釐頭式謠言之所以會被廣泛傳播,一方面說明人們對待食品安全問題抱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謹慎心態,另一方面也契合了某些人「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八卦獵奇心理。實際上,由於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給了此類謠言巨大的傳播空間,消費者面對可能危害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異常敏感,很容易在焦慮和恐慌的情緒下陷入「輕信謠言→驚惶失措→傳播謠言」的鏈條中。「真真」提醒大家,遇到此類無釐頭的說法時,一定要保持理性判斷,運用科學常識仔細辨別。
套路4:所謂「有圖有真相」的虛構式謠言
在新媒體環境下,一些製圖和短視頻類應用得到井噴式發展。然而,不少食品類謠言卻藉助便捷的圖片處理和視頻製作軟體移花接木、百般偽裝,相比純文字謠言更具蠱惑力。這類謠言往往打著「眼見為實」「有圖有真相」的幌子虛構內容,「消費」網民,收割流量。因此,面對那些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食品類短視頻時,大家不如等待「官宣」結論,切忌隨手轉發,避免讓謠言誤導更多受眾。
套路5:炒作概念扭曲「前沿科技」的包裝式謠言
由於人們對新興科技的影響格外關注,因此新技術一旦出現,就會成為一些食品類謠言滋生的契機或載體,這類謠言藉助人們對科技信息認知的不對稱,胡亂解釋、扭曲科學。比如有關「飲用富氧水更健康」的說法,其實是一些不良商家為瘋狂逐利採取的虛假宣傳。實際上,富氧水之所以富含氧氣,是因為壓強發生了改變,一旦打開瓶蓋,壓強恢復正常值,氧氣揮發到空氣當中,所謂富氧水和普通飲用水的區別也就不大了。因此,只要大家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就能識破套路,「智」止謠言。
資料源自央廣網、人民網等
(責任編輯: 旦增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