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宗慶後曝猛料: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是還不起房貸》的自媒體文章,在網上熱傳。對此,施一公回覆:「不實謠言,不攻自破。」娃哈哈官方微博回應,這是不實報導,「文章內容對施一公教授、宗慶後董事長及相關機構已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我們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以名人的口吻造謠、靠名人效應吸引眼球是老套路。網上流傳著不少署名為「白巖松」的語錄,白巖松本人澄清過,絕大多數不是他說的。但是,造謠者仍樂此不疲,謠言段子從未消停。一些受眾熱衷品嘗「名人雞湯」或「熱辣點評」,懶得琢磨那些話是否真實、到底出自誰之口。
此類謠言之所以傳播力強,一方面是融入了社會痛點與民生焦慮,另一方面抓住了「很多人未必是要洞悉事實真相,而只是接受符合自己想像的『真相』」。
就本例而言,「連施一公都還不起房貸」,讓買不起房或是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人感覺「同病相憐」,甭管三七二十一,先「同仇敵愾」地狠罵一頓高房價、地產商、管理者。情緒上來了,頭腦發熱了,就「跟著感覺走」了。
謠言還說,施一公有兩個小孩,都在上學,一年要花60萬元。施一公到底有幾個孩子,外人不清楚,但謠言順應了二孩時代一些父母的憂慮。在「一切為了孩子好」語境下,「施一公的孩子上學一年花60萬元」似乎合情理——名人更應好好培養孩子。但眾多普通人又會深感負擔不起,挑動「起跑線不公平」的敏感神經。
造謠者還綁定了近期大熱的「晶片門」,怒其不爭,一副憂國憂民、用心良苦相,捎帶著大罵地產商、演藝明星賺錢太容易,抨擊科研體制、收入分配等問題……
上述經過精心包裝的謠言,即便被證偽,一些人也持寬容心態。因為,某些人覺得謠言指向的問題是真的。所以,謠言似乎不是問題,出自誰之口也不是問題,誰讓你確實有問題?這是造謠者最希望看到的。造謠者博的就是閱讀量10萬+以及以此牟利。至於被造謠者說「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很多時候這種權利未必會真正行使——追究責任耗時耗力,甚至可能找不到始作俑者,這讓造謠者有恃無恐。
造謠、傳謠、信謠,只會讓恥感喪失,令誠信失色,使焦點失準,致眾人迷惑,是惡性循環。更多人應該意識到,謠言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造謠者反而有利可圖,受眾鼓譟看熱鬧其實淪為了被利用的對象。你的慎重會給真相的沉澱以時間,理性才是破解各類問題的基點。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